首页 > 新闻 > 产经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中国上市公司持续创新力大调查杭州沙龙实录:创新才是穿越周期的利器

第一财经日报 2013-09-07 11:00:00

责编:群硕系统

一些优秀的企业利润是来自于技术、品牌的创新,能够在不断变化的经济形势中保持稳定的竞争力和引领能力。这样的企业才能不断地穿越周期,才能不断进化。

近日,由第一财经和招商证券共同发起的“中国上市公司持续创新力大调查”在杭州九里松度假酒店举办了第一场活动沙龙。《第一财经日报》副总编辑岳富涛、招商证券总裁助理孔德伟、《浙商》杂志社总编辑助理雷全林以及多家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高管都参加了本次活动。

话题一:创新是大家热议的一个词,在这个具体的时间谈创新,迫切性在哪? 

《第一财经日报》副总编辑岳富涛:自去年下半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企业经受了严重考验。对很多中国企业来说,在年收入增长20%、30%的情况下,企业利润尚能够保持同步增长,但是增速一旦放缓,甚至下滑的话,利润也会随之加速下滑。包括人力成本在内的各种刚性成本的上升决定了利润被削减,这是很多中国企业的通病,很大程度上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就是缺乏持续的创新能力。相比之下,一些优秀的企业利润是来自于技术、品牌的创新,能够在不断变化的经济形势中保持稳定的竞争力和引领能力。这样的企业才能不断地穿越周期,才能不断进化。

招商证券总裁助理孔德伟:在座的各位,还记得十年前,手机的龙头大哥是谁吗?是诺基亚、摩托罗拉和Ericsson,而今,他们有些已经把手机业务卖掉,或者沦为一个二流的手机供应商。而现在的手机市场已经是三星、苹果甚至小米的天下。显然,如果不创新,你就会被淘汰。另外中国如果要成为一个真正的世界大国,一定要靠创新。有调查表明,美国、芬兰、瑞典等创新型国家,经济增长的2/3~3/4是通过技术进步实现的;而我们现在的GDP增长很大程度上依靠的仍然是投资、基本建设、廉价劳动力和制造业等,目前这个游戏已经无法继续。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必然源于要素的升级,比如技术进步、人力资源的深度开发等,而这必须通过创新才能实现。

回过头来我们看看中国的企业。我们虽然已经是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但即使与韩国相比,也缺乏像三星、LG、现代、起亚等能够在全球产业链中享有话语权的品牌。中国企业往往规模很大,但利润水平并不高,在全球经济波动中极易受到冲击。比如,2012年,苹果公司的利润高达417亿美元,业界最高;而为苹果代工的富士康的利润仅有32亿美元,与此同时其员工规模则达120万,相当于苹果核心技术人员的100倍,也就是说苹果用差不多1%的人员,收获了超过富士康10倍以上的利润,单位员工的创利能力两者相差了1000倍。另外,从供应链的成本构成来看,数据显示,一台iPhone的成本中,富士康承担了其中的40%以上,但能分到的利润却仅有2%!这些发人深省的数字对比说明:如果不知难而上、锐意创新,就只能永远为别人打工了。

《浙商》杂志社总编辑助理雷全林:事实上我们浙江经济正在遭遇内忧外患。2012年A股上市公司合计实现净利润444.59亿,去年是2006年以来浙江板块首次出现负增长。2012年整个A股的净利润跟 2011年是持平的,相当于零增长,但是浙江相当于缩水17%。浙江244家上市公司里面,136家的净利润是下滑的,占比达到 55.7%,只有108 家净利润是增长的。

大家研究一下这个数字,浙江上市公司从2006年首次净利润突破100亿,随后几年都是以 100%的速度增长,即使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时候浙江板块净利润的增幅也达到了20%,但是竟然在去年出现了 17%的降幅,这是什么原因呢?我个人觉得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浙江板块的先发优势不在了,另一方面就是我们的创新精神消退了。

话题二:究竟创新需要什么样的环境和条件呢?

浙江省工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徐松屹:为什么大家都不愿意创新呢?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创新得不到好处,久而久之就缺乏创新了。

主动创新者由于受不到保护,成本是不能够被利润覆盖的,所以它只有投入、产出很少。而很多企业希望创新,但是当他看到很多创新者面临这种困境以后,自己也不大愿意创新的。大家都模仿,慢慢有一种惰性,认为我不需要做投入,我只要跟进模仿就能实现我的回报。这三种情况加在一起,就慢慢形成了大家都不愿意创新。这种局面的形成有它的根源,根源之一很重要的就是创新保护的问题。

要加大创新保护的力度,一方面是要完善一些知识产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更重要的是加大执法力度,让我们的法律法规真正保护企业的创新成果。举个例子,安吉县政府专门以县政府的名义出了一个公平竞争的文件,安吉的林业比较发达,推动它加大创新保护的力度。

第一财经日报《财商》副主编于百程:除了创新保护,还有一个创新支持的问题。创新很多是从底层开始,如何支持底层创新,现有的体系做得还不够。比如前期需要有风险投资给予创业者资金支持,上海现在是好多个区、大学都有自己的产业园、创业园区,学校成立一个基金,哪个学生确实有好的创意就给你投资。后期,把企业做起来之后就需要获得进一步的资金支持。我们现在企业的上市门槛很高。除了A股之外我们还有另一个体系——新三板,来解决小企业融资问题,但是新三板的挂牌企业数量还远远不够。

杭州惠安投资董事长沈一慧:我想说的是多元文化是创新最好的支持。美国为什么是创新最多的国家?因为美国是多民族的。为什么中国的创新这么难?因为我们五千年的文化是单一文化。多元的文化是创新的根源,企业想要创新,其内部一定是多元文化。我们的人口基数大,造成不可能人人都创新。除了文化之外,创新还需要法律支持,没有法制不可能支撑创新。文化是创新的源泉,法律是保护创新的手段。

是不是所有企业都要讲创新,中国绝大多数企业适合升级不是创新,创新反而会让他死得很快。两种企业可以做创新,一种做大有实力亏了无所谓;第二种是一无所有的人讲创新,什么都没有,他也不怕亏。

欧信国际集团合伙人吴俊财:讲创新首先要从管理层开始。美国企业的500强中,很多企业都有独立董事。独立董事对企业创新有什么好处?一个是外部董事是独立的,它可以发表它中立的意见。另外他们生长在不同的企业文化中,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审视企业的重大决定,使得决策质量大幅提升。

美国外部董事的发展有40年左右的历史,国内也可以借鉴。外部董事对于公司的运营有很多好作用。比如一家企业想要进入东南亚市场,就可以找一位在东南亚有丰富商业经验的高管做顾问,这是第一步。第二步,在不断磨合之后逐步聘用为非独立董事,这样循序渐进引入外援,比直接空降要好,这样一来管理层的综合性能力就提高了,企业也就有机会赢得全球市场。再比如我们也听说通用汽车希望有亚洲的代表进入美国总部,这样中国消费者就觉得通用汽车很重视中国市场。

国内现在2000多家上市公司大概有八千多位独立董事,平均每家企业是3到4位独立董事。这个数量还有提升的空间,如果独立董事的占比在50%到60%,并且这些人都能发挥效用的话,质量会提高很多。

话题三:有人认为中国缺乏创新环境,怎么看这个问题?

通策医疗总裁傅其宏:事实上任何一个企业的成长都是一个过程,国外的百年企业,尤其是家族性的百年企业,他们平时不断累积技术,不断有一些小的创新,才支持了企业不断成长。所以我们是否有必要过多提倡颠覆性的创新,也值得我们思考,其实我们的文化、我们的价值观、我们的道德跟我们的创新有绝对的关系,我们不能毫无节制地谈创新。

三花控股集团总裁办副主任沈培生:我们不能说中国缺少创新的氛围,实际上创新永远存在。第二个我们浙江的制造业,包括中国的制造业,真的有那么差吗?最近好像很多言论认为中国制造业低端,但是如果大家都去搞创造,13 亿人的大部分劳动力干什么?他们往哪里去,如果没有我们沿海地区那么多的制造工厂,我们中西部地区的劳动力往哪里去?

接着,我来谈谈三花的持续创新。我们也曾经走过很多弯路,也曾经想在行业以外有一些突破。三花控股集团曾经投资浙江比较有名的企业,但是最后结果并不好。说明什么呢?在不熟悉的领域创新是件风险很高的事。

好在三花实力还可以,三花这些年的创新投入了自己所在的行业中。我们的研发经费超过 15亿元人民币。另外,我们还投入了很多时间、精力、资源、金钱在海外并购,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些动作,我们觉得在行业内目前来讲的话,在整个世界制冷空调的控制器等关键零部件领域里面,应该说我们还是有一些话语权。

话题四:如何去寻找创新的方向?

第一财经日报《财商》副主编于百程:拿美国历史来说,什么样的公司创新力强?沃尔玛、麦当劳、苹果、IBM这类公司都被不断证实他们的创新能力非常强,而且能够长期持续下来,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是围绕大众消费。其实大消费在中国市场上同样表现非常好,10年前,A股有近1200家上市公司,10年来,从股价涨幅来看有28只翻了十倍以上。除少数资源类公司外,大多数公司还是围绕个人消费的。贵州茅台股价翻了34倍,云南白药翻了32倍,上海家化翻了27倍。除了A股,还有境外上市的公司,像腾讯、百度这些优秀公司也是围绕个人消费的。

现在中国的国情,就是人口多,市场足够大,只要把中国人消费研究明白了,朝这个方向好好创新就有很大的效果。而从人口上说,一个趋势是老龄化,在一线城市特别明显。但是服务老年人的这些产业,中国还是不够的。另一个是小孩子很多,例如教育的投入这些年增长巨大。

大华股份总裁助理朱伟平:我从大华股份这几年的运营状况谈一下我的看法,大家一提到创新就想到技术创新,其实内部管理的创新同样能够带来巨大的价值。

大华这些年的创新,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个就是产品营销理念的改进,我们这些年的一大改变就是从卖产品,转变为帮助客户解决问题,这个转变就是一个根本的创新原动力的改变。举个例子,我们一项应用是做银行ATM上面的监控,有一个应用是远程授权,这个就是我们根据银行的应用简化了银行的业务流程,也给银行降低了很多风险,其实产品本身并没有变,只是我们从用户的角度想,功能不一样了,给客户提供的价值不一样了。

我们把这种思路用在内部管理上,包括供应链管理,我们在2010年到2011年尽可能选择那些有能力的供应链,把有问题的供应链清理掉,提升了我们供应链的质量。

浙江新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叶正猛:其实创新也有可能是资金运用上的创新。我们老板黄伟先生资本运作方面确实高。我们还未控股新湖中宝的时候,它的股本只有3.2亿,之后它的股本有62亿,现在马上又要到80亿,这个中间就是资本运作的手段。

我们第一步就是新湖集团把自己多年经营的房地产项目整体打包给上市公司,后来定向增发,2007年我们做了中国上市公司第一单无担保的债券——新湖债,最近我们抓住城市旧城改造的话题,敲开了中国上市公司三年多没有再融资和重大重组的大门。这使得新湖度过了大家资金都非常紧张的阶段。

能够在短短的时间内,把股本一下子做那么大,而且净资产高速增长。这里首先是资本运作手段,当然实体经济也要配合。我感到现在到了中国经济和我们企业发展非常关键的时候,中国经济的发展,资本运作创新是很重要的话题。

更多报道内容,敬请关注活动官网:http://cxcx.yicai.com/

举报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