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历史数据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社稷江山穿身上

第一财经日报 2013-09-23 05:48:00

责编:群硕系统

在香港历史博物馆的“国采朝章──清代宫廷服饰”主题展上,130多件(套)珍贵的清廷服饰呈现出清廷服饰文化及宫廷制度的全貌。

头顶朝冠、身着朝袍、腰佩朝服带、脚穿朝靴、胸前佩挂朝珠,这是清朝皇帝出席重大场合最典型的打扮。在这一身行头中,袍服最能体现出满清文化的特色。康熙的明黄色彩云金龙纹妆花缎天马皮镶掉皮边朝袍、雍正的月白色彩云金龙纹妆花缎袷朝袍、乾隆的明黄色缎绣彩云金龙纹棉朝袍、嘉庆的大红色缎彩云金龙纹染银鼠皮边袷朝袍,每一件都无一例外地有着硕大的领子,犹如半个披肩。衣服上从肩膀到袖口逐渐收紧的马蹄袖、冬装上缝接的动物皮毛,满族骑射文化的特征不言而喻。

在香港历史博物馆的“国采朝章──清代宫廷服饰”主题展上,130多件(套)珍贵的清廷服饰呈现出清廷服饰文化及宫廷制度的全貌。这些展品由故宫博物院的十多万件织绣文物中精选而来,其中近三成首次公开展览。

重大典礼及祭祀时穿戴的礼服、吉庆节日穿的吉服、经筵大典等严肃场合穿的常服、日常燕居所用的便服、外出时的行服、参加军事活动的戎服,种类的多样证明了清朝服饰制度繁缛严格,可谓历代之冠。展览将吉庆典礼、政治活动、宫廷生活中的服饰文化全面呈现。

据策展人、香港历史博物馆一级助理馆长张锐森介绍,礼服是清宫服饰中最重要的,而便服没有严格的典制礼仪要求,所以款式、颜色、图案等变化最多。皇室成员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做衣服。

彰显身份、辨别尊卑、祈福吉祥……都是皇室成员所重视的。正如张锐森对《第一财经日报》所说:“清宫服饰的图案纹饰众多,却都联系着江山社稷,通过一件衣服承载起整个江山,表现出统治者对江山的拥有与权威。”

从外观设计上看,清宫服饰一改汉族历代装扮的宽松飘逸,成了善于骑射渔猎的游牧民族特色最华丽的彰显。而从文化内涵上看,它远远超越了服饰本身遮体、美观的功能,表现出的是皇宫中的审美情趣、文化流变及等级制度的严明。

衣袖间的文化变迁

不仅是皇帝的袍服有着弓形披肩领和马蹄袖,清宫女子正式场合的袍服都有着类似的设计。孝贤纯皇后与慧贤皇贵妃的朝服像中都记录了这种服装风格。展览中末代皇帝溥仪的皇妃文绣的杏黄色袷朝袍还有着马蹄袖。

然而,这种窄袖的设计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皇室从汉族服饰中吸取精华,改进清宫日常服饰的舒适度,令便服有了很大改观。展览中出现的洋红色缎打籽绣牡丹蝶纹袷氅衣、绿色团龙纹暗花纱单氅衣均是道光皇帝的后妃衣装,不再是满族传统束身窄袖的样式,而是宽身的肥袖。

氅衣是中原地区汉族传统服饰,穿在外面。清代中期后,氅衣被改造成既保留满族服饰元素又方便宫廷后妃日常穿用的便服。氅衣自腋下镶饰如意云头处开裾,直至下摆,它改变了中原传统氅衣原有的对襟博袖元素,成为与满族便袍类似的大襟右衽及圆领。慈禧太后就非常喜欢穿这种舒适的衣装,这在许多画像上都看得到。

除了便服,场合更为正式时穿的吉服的风格也有了类似的变化。道光年间的大红色缂丝八团花蝶纹袷吉服袍为清代后妃吉服,主要穿用于时令节日等场合。此袍左右开裾,袖口如汉族妇女上衣的衣袖般宽大,有别于其他吉服紧窄的马蹄袖,可见道光年间宫廷服饰已受到汉族宽阔服饰风格的影响。

在清宫服饰上,如果说道光算是汉族文化的继承者,那么光绪则可以看作是西洋文化的追崇者。

展览中的一件光绪后妃的月白色大洋花纹暗花纱单常服袍,面料用的是进口泰西纱。另一件绿色牡丹纹暗花缎清白肷镶福寿字貂皮琵琶襟马褂则镶满了蕾丝花边。除此之外,衣服在样式上也表现出了对西方文化的吸收。比起早期,光绪年间的后妃衣装上身显得格外修身。“光绪年间的剪裁是模仿西方剪裁设计的,比较瘦身,反映出西方的审美影响。”张锐森说。

在故宫博物院宫廷部织绣文物组副研究馆员殷安妮看来,清宫服装的变化,反映了宫廷生活逐渐背离了清初的立国之本,“尤其是晚清统治者已不再将保持游牧民族服饰特点作为维护巩固政权的基础。服饰制度在政治制度中重要性的衰微,服装款式逐步追求舒适、华美和奢侈,是政治制度腐败的必然结果。”

服饰与等级身份

明黄、杏黄、金黄的颜色细分,腾龙、日月、江海的纹饰搭配,黑狐皮、紫貂皮、红豹皮的衣料运用,这些繁杂细致的考究并不只是清宫文化中丰富视觉的美观时尚,还是统治者在制度等级中寻求社稷江山的治国理念。

提起宫廷服饰,皇帝的衣装自然是等级最高的,而它绝不是绣上腾龙的图案那么简单。每一种颜色,每一圈花纹,每一块面料,甚至一道开衩都有它的寓意与等级制度的体现。

据康熙《大清会典》记载,崇德元年定,皇帝冠服,服黄袍。黄色只为皇帝及皇后独享。而到了乾隆年间,黄色有了更为细致的划分,分别以明黄色、杏黄色、金黄色、香色形成等级序列,这成为皇室等级划分的重要标志。皇帝所用之色已经从宽泛的黄色细化到明黄色。譬如,明黄色纱绣五彩云蝠金龙袷朝袍属嘉庆所有,而杏黄色绸绣彩云蝠双喜金龙纹袷朝袍则是溥仪的皇妃所有。

皇帝袍服最重要的图案是龙,自不必说。不过龙也有它运用的讲究。清代帝后龙袍上所装饰的纹样,都有着深刻的寓意。每一件龙袍无论从正面或背面看,都可见五条金龙。即两肩及前后正龙各一条,下摆两侧前后行龙各两条,里襟处还有一条龙,即共有九条龙。这也就是 “九五之尊”之意在清代龙袍上的体现,表现出至高无上的皇权。

人们在清宫剧中常看到皇室的着装款式有的是四开裾,有的是两开裾,通常以为只是设计上的多样性而已,而实难联想到这其实也和等级相关。据故宫博物院宫廷部研究馆员严勇介绍:“宗室以上的是四开裾,不是宗室的就是两开裾,这也代表一种等级。”譬如展出的顺治皇帝的明黄色彩云金龙纹妆花纱袷龙袍便是左右前后开裾。

诚然,龙纹不是服装上唯一的图案。自周代起,天子服便有十二章纹,《胡氏尚书详解》中有对十二章纹的全面描述。十二章纹是织绣在宫廷服装上的纹饰,象征君主应具备的品德,譬如“日月星辰”取其明;“山”取其人所仰,象征王者镇重安静四方;“藻”取其洁,象征冰清玉洁。清军入关后,将这项汉族文化继承了下来。

故宫博物院宫廷部织绣文物组副研究馆员阮卫萍所述,清代女袍服上也有十二章纹。乾隆年至光绪年间,不仅明黄色的衣装上有十二章纹,在等级递减的杏黄色、红色、绛色等服装上也有十二章纹或其中几章纹。“这说明清代对十二章纹的重视程度超过了任何朝代,也说明清代统治者为了维护尊卑贵贱的等级关系,在后妃的袍服上不断加以强化,将等级差别显示于其上。”

举报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