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市将顺势调整
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 :周三大盘全天呈下跌态势,前期受追捧的概念股全面退潮,而金融蓝筹股有所护盘。我们认为后市将顺势调整,但下行空间不必过于悲观。
我们前期对市场判断偏谨慎的原因在于11月时点的临近、滞胀的隐忧以及IPO开闸的悬而未决,而上周股指在冲高2242点后也确实进入了弱势调整态势。但这种趋势在本周一的中阳线后有所中断,主要是源于李克强总理关于“夯实经济稳中向好基础”的言论,这使得本来对于通胀引发上限管理的担忧有所缓和。而从当天的市场表现看,投资者的热情确实再度被点燃。但近两日,市场在消息层面并未发生太多变化的情况下,概念股出现全面熄火,除了前期涨幅过大而对于业绩过度预支外,市场心态的不稳定可见一斑。我们认为,在11月时点前,这种纠结的心态将延续,而对于利多和利空消息都会反应较大。但市场中的多头情绪仍存,料下行调整不会走得太顺畅。
从形态上看,股指呈现破位下行态势,下方年线、半年线处有一定支撑。后续要关注房地产、地方债、新股发行等方面的相关消息和创业板走势。
媒体:股市泡沫破灭无法预测 但将付出更大代价
创业板终于顶不住了,又一次证明泡沫总是要破的,不管你是什么兄弟,还是什么传媒。这不禁又让我们想起了今年的两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尤金·法玛和罗伯特·席勒,前者认为市场是有效的,没有泡沫,后者认为市场常常充满泡沫,泡沫总要破的。
大家已经充分讨论过今年诺贝尔经济学奖颁奖的怪异之处,这两个人同时得奖,就好像同时承认太阳绕着地球转和地球绕着太阳转一样。如果地心说的价值在于给了日心说一个批驳对象,那好吧!我承认有效市场学说还是有价值。
认为市场会有泡沫的人不仅是席勒这样的学者,在实际操作中,无论巴菲特还是索罗斯都不止一次承认,他们依靠着市场的失效赚钱。他们承认有泡沫,而且认为有可能识别出泡沫并从中盈利。而有效市场理论的作者法玛基本上是发现他本人无法寻找到一个持续有效的模式在股市中挣钱之后,才搞出了这么一个理论。当然,有效市场理论还是有它的理论价值,至少它否认了存在一种简单可重复的盈利模式,让大多数人认识到了自己是无法战胜市场的。
但是,因为大多数人无法战胜市场就否定泡沫的存在,就是对事实的不负责。事实上,法玛为了坚持自己的有效市场学说,就从来不太愿意承认市场还有泡沫这么个东西。
《信号与噪声》的作者纳特·西尔弗描述过“有效市场假说的支持者对泡沫这一概念仍旧带有抵触情绪”,“有一次我和法玛闲谈,聊别的话题时气氛还很融洽,但一谈到‘泡沫’这个词法玛就避而不谈。法玛语气强硬地对我说:‘市场泡沫这个术语已经失去了原本的意义,市场泡沫的结果应该是可以预测到的。如果你都无法辨别是否身处泡沫中,那它就不是泡沫。’”
其实,泡沫还真的不是那么难预测。泡沫真正难测之处不是发现泡沫的开始,而是预测泡沫的结束。罗伯特·席勒的成功之处在于设计了一种十分复杂但准确的泡沫检测方法,并且运用到了对房地产泡沫的预见性研究中,但就像纳特·西尔弗举出的一个例子说明的,泡沫什么时候结束就不好说了。
席勒先生以“非理性繁荣”概念获奖,但最早提出这个词汇的是美联储的前主席格林斯潘。早在1996年12月,格林斯潘就第一次使用了“非理性繁荣”来描述当时美国股市的状况。按理说,既然看到泡沫就不应该再买股票了,可纳斯达克指数还是在持续上涨,科技股泡沫的顶峰在3年之后才到来。西尔弗的感慨是,“如果有位投资者有着精准的预测力,在格林斯潘发表那篇演讲的当天买入纳斯达克综合指数,而且抛售的时机把握恰当,就能赚回约为成本4倍的利润。”
如果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不管是有效市场还是非理性繁荣,现在我们可以确认的事实是什么?是市场会出现泡沫,而投资者可以利用泡沫,并且泡沫一旦形成,最后的终结之日是难于预测的。
我不知道格林斯潘在运用“非理性繁荣”一词的时候,脑子里是怎么思考法玛的有效市场理论的。当他运用“非理性繁荣”时,应该是意识到了市场的无效,但他又是那样一位纠结的有效市场论的坚守者,以至于他相信市场将自己修正出现的泡沫。为此,格林斯潘在货币政策上并没有采取什么刺破泡沫的措施。
这就是理论和事实相悖的地方,正因为认为市场可以自行处理泡沫,所以可以抑制泡沫的人放任了泡沫,当泡沫终于在一个谁都无法预测的时间点上必然性地破灭时,受伤害的不仅是市场中人,而且还有并没有参与到这个股票市场的更多数的人,因为一个市场的崩盘将导致整个经济体的下滑。
这个泡沫的故事还没有结束。当纳斯达克泡沫堆积时,格林斯潘的货币政策按兵不动,当泡沫最终破灭而且拖累了整个美国经济后,格林斯潘的做法是再来大肆放松银根,并且制造了另一个泡沫来挽救经济,而这另一个泡沫就是房地产泡沫。结果怎么样?当2007年这个泡沫也破灭了之后,2008年是金融危机,之后是经济危机,最后我们得到的是伯南克的QE1、QE2、QE3.
从法玛到席勒到格林斯潘再到伯南克,我们最大的教训是什么?是必须承认泡沫!而且愿意为识别出泡沫后尽早挤压泡沫付出代价。否则,付出的将是更大的代价。
你要说今天参与创业板的毕竟是少数投资者,或者说就是追涨杀跌的投机者,当这个泡沫破灭的时候,遭受损失的其实还都是有一定风险承受能力的人,至少他们开创业板账户的时候是填了单子对风险认账的人,那么其他风险更大波及更广的泡沫就不一样了,它们会更加严重地伤及无辜。
还有比房地产泡沫更危险的泡沫吗?席勒几年前就说过中国楼市有泡沫,大家都笑了,现在中国楼市的价格还在继续创新高。但是,这不是说席勒的判断有错。席勒说的泡沫没错,但是席勒没有办法预测的只不过是泡沫破灭之时。
大盘调整或将继续 关注沪指2170一线支撑
昨日A股市场高开低走,两市收市时跌幅收窄,截至收盘,上证综指报收2183.11点,跌27.54点,跌幅为1.25%,成交1258亿元;深成指报收8512.96点,跌106.68点,跌幅为1.24%,成交1396亿元。创业板指报收1311.23点,跌39.24点,跌幅为2.91%。
技术分析:昨日沪指沪指收一根中阴线,股指失守5日,30日和20日均线,KDJ指标向下修复,MACD出现第16根绿柱,柱体放大。短线来看,沪指仍有必要整固2200点,预计短期多空仍有争夺。同时,指数进入2170点内是安全区域,但是前期涨幅较大的上海板块、传媒板块、部分概念炒作的科技股还是应当注意风险。
综合分析:继周二大跌后,周三市场低开后快速回落,股指一度上行站上2220点,但是创业板个股直线跳水,股指全面下挫。短期看,近日量能也是有所萎缩,可见短期下跌逐步减缓,同时市场不乏做多动能,结构性调整导致大市形成震荡,相对来讲指数变化不大。最新消息表明:管理层将在三中全会就全面深化改革作总体部署,对于大盘来说意义重大。加上由于权重有护盘迹象,A股短期下行空间有限,急跌后盘中反弹概率较大。
10月24日股票市场重要新闻一览
市场观点
大摩投资:热点集体回调沪指失守2200点
周三两市再度震荡走低,量能相比昨天略有萎缩,创业板跌幅接近3%。短线来看三季报以及估值压力正在逐步挤压创业板的泡沫,创业板整体60倍左右的市盈率水平明显被高估太多,未来创业板预计会在连续大幅震荡之后做出一个中期顶部。对于主板来说,沪指前期连续挑战2250点一线阻力位未果,对多头能量消耗较大,同时也将指数引入到了阻力区,而场外资金不能快速进场,市场难以走出趋势性行情,最终还是要跌回2150点区间去寻求支撑。短期市场热点集中回调,市场可操作性较差,操作上建议投资者还是谨慎为主,控制仓位降低风险为宜。
郑眼看盘:越走越迷茫宜减仓观望
从沪综指走势看,目前点位正临近始自1849点以来所形成的上升通道,如果再有长阴,就是破位走势。不过,破位也有真有假,不可教条,操作上也不宜一成不变。如果今日还跌,这样的破位未必有效和可靠,特别是当有些意外利空时,这种情况下是无须跟风杀跌的;假如股指抵抗或横盘几天,然后再无声无息向下破位,那么可能确实是走坏了。不过,对于仓位过重的投资者来说,也许被动观望是不太可取的,一般应先减去些仓位后再说。
老法师看盘:大盘调整或将继续
从沪深两市整体情况来看,涨停个股明显减少,跌停个股明显增多,似乎很清楚地说明,在120周均线的重压之下,市场调整或还将继续。昨天,期指IF1311合约收于2418.8点,而沪深300指数收于2418.49点,期指略现升水。另外,国泰君安席位在主力合约上大举增仓4142手多单,说明多头并没有放弃抵抗。后市主板即便延续调整,但由于此前几乎没有什么太大的涨幅,因此大跌的基础也不具备。因此,对现在的市场还是要一分为二地看待,既然当初能出现创业板大涨而主板纹丝不动的情况,那么如今创业板大跌,主板也未必跟随大跌。
金改热点成资本市场追逐焦点
由于中国经济的转型发展势必使得占大盘权重比重较大的银行、地产、钢铁等领域缺少较大的估值空间,这就会导致权重下的指数潜在的空间并不大;而相反中小板和创业板的空间由于一方面受益于转型下的政策性扶持,同时也作为未来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估值空间较大,因此这种大盘和中小板的分化会在经济转型过程中一直持续下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总量不断扩大,现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也日益显现。同时,受国际金融危机、欧债危机和世界经济结构加速调整的影响,我国实体经济出现发展动力下降、产业升级较慢、部分资金从实业转向投机市场的现象,事实上我们目前的国内经济发展面临着非常多的严峻挑战,而解决这些矛盾的本质方法还是需要先从层层剥茧看清问题的本质后入手,而金融改革的创新从某种角度来说正是当前我们最应该深化改革的领域之一。
从中国经济目前存在的诸多问题来看,本质上还是由于过去体制发展过程中资本约束和错配引发的结构性问题。过去由于绝对社会核心价格的两个要素汇率、利率的非市场化以及社会融资渠道的限制和单一化,这些对于资本的约束使得国内在改革开放后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非常容易导致资本出现错位;一旦我们的实体经济出现了发展动力下降,单纯的通过行政手段推动产业升级的效率就会大打折扣,而这又会反向促使部分资金从实业转向投机市场,进一步的会引发社会资本脱实向虚、以钱炒钱,虚拟经济过度自我循环和膨胀,而事实上来看,金融危机之前的几年里中国已经面临着上述比较突出的结构性问题,而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我们推进改革的步伐受到了来自于外部需求快速萎缩的冲击,不得不暂缓,虽然之后2009年我们从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开始逐步的进行深化改革,但是2008年救市导致的内外副作用同时也在抑制着金融改革产生的效果。
从目前来看,经历过过去数年的艰难发展之后,全球的经济目前正在处于一种比较温和的状态,此时正是比较好的时间和机遇进一步的深化金融改革,为在日后国际经济竞争新格局中占据有利位置,必须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创新,为实体经济真正意义上的转型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而这种条件的前提应该避免以前的老路,以更加开放市场化的方式用市场的力量来主导金融创新的过程,这样才能充分的避免“非市场化”产生的很多弊端。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做好金融工作是当务之急 ,中国金融领域的发展虽然过去随着银行从国有化逐步的推向市场化的过程中,已经逐步的在进行着结构的优化和金融效率的提高,但是国内的金融服务水平、效率水平和发达国家比差距还是比较大,深化改革的速度很明显和风云突变的内外部格局并不匹配,在当前经济问题和矛盾比较突出的情况下,进一步的深化金融改革,提高金融的效率,发挥金融市场化下的优势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从深层次对此次实体经济转型创造有利的条件。
例如,中国目前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并不是一个单一的问题,其中既有大部分实体企业投资回报率过低的因素,也有企业融资通道不够多的因素,也有利率非市场化的因素,这就需要一个多层次金融市场化改革创新来进行全面的引导解决:建立多层次的融资渠道;通过税制改革创新升级提高企业的投资回报率;通过创新的金融产品更加灵活的匹配企业的需求;通过利率市场化正确的引导市场的资金流动等等。
事实上针对此前的温州借贷危机,中央已经及时地出台了一系列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通过实施定向宽松金融政策,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清理并纠正金融服务不合理收费等,缓解了中小微企业发展的燃眉之急,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努力为实体经济发展营造良好金融环境:
一是加强和完善金融宏观调控保持金融平稳运行,防止信贷和货币政策大起大落导致资金供求失衡和流动性变化无常冲击和影响实体经济。
二是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步伐,防范利率长期双轨和倒挂导致资金脱实向虚、金融脱媒现象的大量发生,应通过适当缩小银行存贷款利差方式,使金融利于实体经济,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并引导资金回归体制内金融。
三是进一步完善汇率制度,汇率水平的调整要充分考虑中小企业的承受能力。
四是实施差异化的金融和监管政策,通过有松有紧张弛有度的差异化金融和监管措施,加强政策引导,促使各金融机构有保有压,倾斜资源;五是进一步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六是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机构建设。
任何的金融体制改革必然伴随着各方面的创新,在改革过程中也必然伴随着各种风险,例如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如果我们的实体经济投资回报率没有好转,这就意味着社会的融资成本不但不会下降反倒还会上升;例如汇率市场化过程中,必然会导致我们国内的出口型企业的巨大冲击和影响,资本项下的开放如果控制不好节奏甚至有可能发生大规模资本外流的情况出现,因此这就要求金融创新一方面不能够操之过急,尽量地做好相匹配,同时另一方面也要为可能面临的种种风险提供避险工具,以转移分散风险,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的促进金融结构优化,提高金融效率,为整个实体经济的转型创造一个更有利的条件,而此次十八届三中全会,笔者相信关于金融领域深化改革主动创新必然是政府下一阶段工作的重中之重。
在这种背景下,围绕着深化金融改革政策出台前后的热点必然也会成为资本市场追逐的热点,例如上海自贸区概念、民间资本进入银行领域、互联网金融概念等;同时由于中国经济的转型发展势必使得占大盘权重比重较大的银行、地产、钢铁等领域缺少较大的估值空间,这就会导致权重下的指数潜在的空间并不大;而相反中小板和创业板的空间由于一方面受益于转型下的政策性扶持,同时也作为未来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估值空间较大,因此这种大盘和中小板的分化会在经济转型过程中一直持续下去。
7股获机构上调盈利预测超50%
5月13日为过去5年中全球美股第二大净买入日,买入主要由空头回补推动。
调整《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关于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商品加征关税的公告》(税委会公告2025年第4号)规定的加征关税税率,由34%调整为10%,在90天内暂停实施24%的对美加征关税税率。
机构认为,缩量与反弹并不矛盾,这个阶段正在为全年牛市蓄势。
杭州海绵城市建设将绿色、生态、安全、可持续的理念植入道路、公园、绿地、社区、学校等各类“场景”,让水与这座城市的每一个细胞“紧紧相拥”。此次上榜的6个海绵城市典型案例就是生动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