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人们充斥着众多疑惑,但考古学界却相对一致地认定近日发掘于河南西高穴村的大墓为“曹操高陵”。
2008年冬,一伙盗墓贼在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盗墓被抓,由此引发了当地文物部门对这座墓地进行抢救性发掘,2009年最后一天,河南省文物局对外宣布,这座被意外发现的规制庞大的陵墓确系一代枭雄曹操之墓。
西高穴村
西高穴村位于河南安阳市东北部,与河北邯郸相邻,东北为漳河。近两年,这里遍布着红火的小砖窑场,大面积的烧砖取土使这里沟壑林立。而且南水北调工程正横穿村庄而过,使得如今的这个村庄像个大工地。
被发掘的曹操墓群就位于这个村的西南村口,它紧邻着村子里徐姓的几户农民房屋,面积有两个足球场大,现已发掘的一共两座:曹操墓及另一座尚未确定主人身份的墓地。曹操墓平面为甲字形,坐西向东,有一道黄土夯筑的斜坡缓缓通向下面的墓室。
据河南省文物局2009年年底在北京举行的新闻发布会称,这个墓室多次被盗过,这次的抢救性发掘共出土器物250余件,有金、银、铜、铁、玉等多种质地。器类主要有铜带钩、水晶珠、玛瑙珠、石圭、石璧、石枕、刻铭石牌、陶俑等,其中以刻铭石牌和遗骨最为重要。
此次共出土刻铭石牌59件,有长方形、圭形等,铭文记录了随葬物品的名称和数量。其中8件圭形石牌极为珍贵,分别刻有“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戟”、“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刀”等铭文。在追缴该墓被盗出土的一件石枕上,刻有“魏武王常所用慰项石”铭文。
由于建安二十一年,即公元216年,曹操被晋封为魏王。考古专家由此初步判定墓主人的身份即为一代枭雄曹操。此外,出土的还有一位60岁左右的男性头盖骨和两具女性头骨,而这具60岁左右的男性头盖骨也与史料中记载的曹操卒于66岁的情况大体相符。同时,来自另外一个证据就是此前在西高穴村附近出土的鲁潜墓的碑文上,对曹操高陵的地理方位有详细记载,而这次发掘的曹操墓地点也与此吻合。
曹操之死
建安二十五年正月,即公元220年,一代枭雄曹操,毕心未遂,天下未统,而在头痛症的折磨下饮恨西归,卒于洛阳,终年66岁。
自赤壁之战后,天下三足鼎立,曹操失利,转回北方,晋爵魏王,虽出行等同天子排场,但终未登上帝位。曹操病逝同年,其子曹丕继位魏王,并于10月称帝北方,定都洛阳,追曹操为“武皇帝”。
历史上的曹操自宋以后,逐渐失去其本来面目。民间演义和文学描绘,使得曹操由一个历史风云人物逐渐成为历史的反面人物,而有关曹操葬于何处,更被描述为一个历史谜团,甚至有曹操大概生前树敌太多,故埋72疑冢之说。
“曹操葬于邺城是可信的。”知名三国史专家、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常务理事张大可教授认为。虽然他对目前发掘的这座墓持谨慎认同态度,因为“自己还没去过现场”,但他从史料文献中确信曹操高陵在古邺城范围之类。
现已70岁的张大可教授,上世纪60年代毕业于北京大学古典文献系,并参与了当时郭沫若等人发起的关于曹操的史学大争论,之后他潜心三国史研究,并著有《三国史研究》和《三国史》等多部专著。
“邺城为曹操早期封地,也是其南征北战的后方根基,他一生的大业都与邺城密切相关,曹操葬于邺城,合情合理,而且更有明确的史料记载。”张认为。
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记载:“庚子,王崩于洛阳,年六十六。二月丁卯,葬高陵。”高陵系邺城所在。
同样,有关曹操的葬礼,也有文可考,曹丕在《为武帝哀策》一文中有生动描写:“卤薄既整,三官骈罗。前驱建旗,方相执戈。弃此宫廷,陟彼山阿。”
张大可教授认为,曹操戎马一生,不喜奢华,要求薄葬。但曹操死后,当时正忙于称帝的曹丕主客观上都会要求这位实质上的“开国之君”的殡葬必须达到一定规制,于是采用了“高搭灵棚、卤薄齐整”的高规格礼仪,在当时,这也可算作当时曹丕称帝的先期舆论预演。曹操的葬礼不仅公开,而且相当于帝王规制,当然不存在后来民间或文学演义中的秘密埋葬,并有72疑冢的说法。
邺城根基
在曹操的后十年生涯中,赤壁之战是一个分水岭,它形成了三分天下的形势格局,此战失利,给当时锐意一统天下的曹操以沉重的打击。
公元210年至220年,尽管曹操仍鞍马征劳,但已失去了吞天下之锐气。他平关西,定汉中,而不敢入川。他多次南征,只是临江而止。秦岭、长江锁住了曹操的步伐,英雄几无所用其武。一方面是孙、刘已经壮大,地理地势成为天堑,易守难攻;另一方面,曹操将主要精力放在了逼宫的内政上,他无暇顾及统一天下,只好含恨而做周文王。
建安十八年,即公元213年,汉献帝封曹操为魏公,加九锡,割冀州的河东、魏郡等十郡为魏国封地。三年后,曹操晋爵魏王,凌驾诸侯王之上,离天子只一步之遥。次年,曹操出行,车舆华服,俨然天子排场,已无人臣之心。
“一统天下失败后,曹操安于北方,并定都于邺,即今天的河北临漳县城西南,安阳以北区域。这是曹操自陈留起兵到赤壁之战,一统北方的基业之地。此时虽未称帝,但他实际上已把邺城当做王都,大兴土木,修城建郭。”张大可教授解释说,这一时期,邺城实际上也是当时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直到曹操死后,曹丕建魏称帝,这个中心才转移至洛阳。
至今,在安阳县河北临漳县一带仍有古邺城残留的遗址,曹操营建的雄伟城郭与街道繁华早已随历史烟云散去,但这里还保留有“三台村”,即“金虎台、铜雀台、冰井台”这三台的一些遗迹。
在新发掘的曹操墓所在的西高穴村,依稀可辨黄土丘陵中的“铜雀台”、“金虎台”,“冰井台”,当地村民说,在紧邻的河北临漳县还有一个可以看到这三个台的“观台”,那里位置最高,是当时的军事要冲,在三国时期,它们都处于古代邺城的大地理范畴之内。
此外,西高穴村以及对面的东高穴村,至今还流传着三国时期曹操在漳河上练水军,以及当了魏王后来到一个黄土包上体察民情的民间故事。古城已经随着历史淹没于时间之外,但至今仍不停流淌的漳河却依稀提醒一千七百年后的人们曾发生在这里的风云历史。
据安阳当地县志的研究者称,三国时期的邺城繁华无比,“采用了中轴线对称手法,城内划分为宫殿区、贵族区和平民区,堪称中国古代城市史上的里程碑城市。”
“它将宫苑集中于城区北部,居民区放在城区南部,开创了一种崭新的城市布局。这种设计思路对后代影响巨大,隋唐的长安城、洛阳城、以后元明清三代皇城——北京城,乃至日本奈良,都是采用这种格局。”
文治武功
古邺城之后逐渐成为北方的政治、文化中心。
在如今的这片黄土丘陵上,一千七百年前,出身官宦豪族的曹操发布了历史上著名的《求贤令》,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网络不少文治武功之才。
张大可教授称,曹操为官的“丞相府”下,有数千人之众,但其基本上都先要在邺城进行“实习”之后,才进入“丞相府”,后来曹操手下的能征善战及足智多谋的将士与谋臣也大都在邺城进行过系统“实习”。故而,后世《晋书》曾称曹操手“谋臣如雨,猛将如云”,并由此开始了南征北讨一统天下的人生大业。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曹操在邺城时期写下的《短歌行》吐露出其博大的胸怀和宏伟的政治抱负。而这里,也是后来名噪一时的“建安文学”发端之地和运动中心。
曹操、曹丕、曹植“三曹父子”,以及孔融、陈琳、王粲、徐干等“建安七子”,风云际会,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他们聚会的地点多数是在文昌殿之西的铜雀园,当时称“西园之会”。唐代诗人杜牧的《铜雀台怀古》一诗中,“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即感古咏怀于此。
“三曹”及“建安七子”关注现实,展现时代风貌,文风大多慷慨悲凉、刚建苍遒,被后世称为“建安风骨”。李白诗云,“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语道破了建安文学对于后世的深远影响。陆机在《文赋》中也称,建安时期为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学繁荣时期。
迷雾与争端
西高穴村曹操墓的发现,再次将人们引入到了历史的争端中,也将人们再次吸引到这片土地上当年金戈铁马的历史情景中。
简朴的随葬品、语焉不详的石碑铭文、无法辨识身份的女性遗骨……作为一代枭雄的曹操,总以立体丰富的人格出现于后世的各种演义中,而其充满谜团的陵墓一旦确证如此,一时间人们众说纷纭,疑惑更多。
曹操出身于官宦豪族,却有一般世族地主所不及的长处。他不信天命,具有革新思想。他起兵陈留,在官渡之战一举奠定根基,但“挟天子以令诸侯”,图谋一统天下,因赤壁之战失利,退居北方,终老洛阳。
演义及民间传说赋予了曹操太多的迷雾,道义上的、政治上的、正统史观中的、黎民稗史中的,而怎样在脸谱化的,以及盗墓贼偷走的历史中,来还原一个真实的曹操形象,也许,我们还需要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