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耳朵”来“看”图像?这在中科院上海天文台台长洪晓瑜看来并不夸张,“散布在空中的无线电波段也是可以用来传播图像的”。而在佘山脚下,同类型设备中总体性能位列全球第四的射电天文望远镜建成后,就能清楚地听到来自宇宙深处最微弱的“声音”——射电信号。
经过多年筹划,中科院上海天文台近日宣布,这座口径65米、高70米、重2700吨的射电望远镜奠基开建,预计将在2012年完成工程建设,2015年全面完工。届时,它将为中国的探月工程、火星探测及更长远的深空探测提供定轨观测,帮助科学家揭开更多宇宙奥秘。
发现更暗的天体
洪晓瑜说,平时收看的电视节目就是某一种无线电波段的信号,“只不过,它们和射电望远镜接收的信号有很大区别。射电望远镜接收的是来自天体的无线电波,或接收来自人造卫星上的无线电信号。”2007年中国成功发射了“嫦娥一号”,上海的25米射电望远镜和北京、昆明及乌鲁木齐4台VLBI射电望远镜就担当起“嫦娥一号”卫星的远程“耳朵”,在探月工程中承担了多项测轨任务。
而65米的射电望远镜,“接收面积相当于8个篮球场,如果按目前普遍使用的GSM手机功率1W,地—火平均距离2亿公里来计算,它可以毫无悬念地接收到在火星上的手机发出的信号。说它是‘千里耳’,绝不为过。”洪晓瑜等人已经习惯于叫它“大耳朵”。
“大耳朵”可以在方位和俯仰两个方向快速转动,以精确对准所要观测的天体或人造卫星。同时主反射面上1008块精度高达0.1毫米的单块面板,可以在遭遇风吹雨打、万有引力或温湿变化带来的变形后,适时调整。与25米的射电望远镜直接对比,它能发现更暗的天体,其亮度是25米射电望远镜所能发现的十分之一左右。
“这也意味着,‘大耳朵’在人类探索未知星空方面,将有更多收获。”洪晓瑜等科学家对65米射电望远镜寄予厚望。但他们也有几多感慨:“和光学望远镜不同,射电望远镜担心的不是灯光污染,而是无线电干扰。”这一直是从事射电天文研究的科学家比较头疼的事。在此次选址时,洪晓瑜等人也是慎之又慎。“首先,距离‘大耳朵’一定范围内不能有无线电的发播站。为避免电磁干扰,还不能靠近高压线和高速公路。为了避免挡住望远镜观测的视线,周边也不能有高楼大厦。”最终,选中了远离城市电磁辐射干扰的佘山桃林。
为深空探测提供定轨观测
据洪晓瑜介绍,65米射电望远镜最重要的一项任务,是为中国深空探测项目提供定轨观测。“这里不得不提到VLBI网络,它是探月工程的功臣之一。”简而言之,VLBI(Very Long Baseline Interferometry的缩写)就是把几个小望远镜联合起来,达到一架大望远镜的观测效果。虽然射电望远镜能“看到”光学望远镜无法看到的无线电波的电磁辐射,但要达到足够清晰的分辨率,望远镜构成的网络的直径就需达到几百公里,甚至像地球那么大。上世纪50年代,英国剑桥大学的天文学家马丁·赖尔(Martin Ryle)建成了第一台射电干涉仪,使不同望远镜接收到的电磁波可以叠加成像,在此基础上,VLBI得以发展。
在“嫦娥一号”探月工程中,中科院的VLBI测轨分系统发挥了巨大作用。“由上海、北京、昆明和乌鲁木齐四个观测台站,及一个数据处理和指挥调度中心(上海天文台)组成的VLBI观测网,同时工作,其分辨本领就相当于一个3000多公里的巨型望远镜。”
不过,现在,VLBI的干将之一——上海的25米望远镜已经显得有些力不从心。这座上世纪80年代建造的射电望远镜,一些设备老化严重。洪晓瑜透露,从2012年开始, “大耳朵”将陆续参与航天工程项目,其中包括探月工程二期的“嫦娥三号”卫星测轨和定位、探月工程三期及以后的探月工程任务,还有天文前沿领域的研究。
“大耳朵”的加盟,将用于“嫦娥一号”定轨的VLBI网灵敏度提升42%。而一旦加入欧洲VLBI网,“大耳朵”将使其灵敏度提高15%~35%。同时,在未来的东亚VLBI网中,“大耳朵”也将起到主导作用,中、日、韩可借此联手实现高分辨率毫米波的观测。
目前,综合实力居“大耳朵”之前的,只有美国的绿岸望远镜(Green Bank Telescope)和德国Effelsberg 100米望远镜,以及意大利正在建造的64米射电望远镜。一时兴起,洪晓瑜和中科院基础科学局局长李定为“大耳朵”共同创作了一个对子:“雄观六合,遥看嫦娥慢舞;尽收五采,静听女娲轻歌”。(六合:指宇宙;五采:多波段接收;六合五采:暗含65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