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左右有一个美国人叫Cory.R,对快艇滑水非常有兴趣,他认为大型风筝的拉力相当大,应该可以取代快艇拉着人在水面上滑水,因此他就尝试以手操作飞行伞式大型风筝,而脚踩滑板来玩滑水。几年后,法国人发展出一种专门供人在水面操作的风筝,翼面及龙骨是充气的,当它落在水面上,不但不会下沉,还能重新起飞。这一改进让风筝冲浪由梦想变为可能。
现在,中国的冲浪风筝玩家有七八十个人。广东汕尾是他们玩冲浪风筝的重要基地之一。
蓝天、白云、碧绿的大海、温软细腻的沙滩,几个人穿着紧身的冲浪服,脚踩滑板,手扯五颜六色的巨型风筝,随着风向和波涛在大海里穿梭飞舞……海面上划出一道道白色的浪花,空中出现各式图案。
广东汕尾市,离市区约30公里的遮浪角红海湾,就是这么一片海域所在。它也是广东省内最适合冲浪风筝的海域了。冲浪风筝是国内日渐流行的一种极限运动。它混合了伞的滑翔力、特技风筝的可控性和冲浪板的灵巧性于一身,极富挑战;利用风筝的上扬力和冲浪板的多变灵巧,并将风筝的单线操控变为多线控制,是想象力和勇气的完美结合。
特制的风筝
遮浪半岛面朝大海,左右两边分别有座低矮狭长的小岛,左边是寺庙,香火鼎盛,右边是驻军,寂静无声,只有两只硕大的避风球发出呜呜声。
一栋紧邻海岸防波堤的两层小楼,就是我们寻访的爱玩冲浪风筝的一个组织——北京飞人俱乐部水上部。“今天吹西北风,六节以上。”玩家冯宝清看看门口旗杆上飘扬的一只红白相间的布筒喃声着。早上无风,午后这风大概也只刮一阵子,得抓紧。那只布筒,已经被风吹起,与海面平行。
其他几个玩家小宝、阿新、阿良等,已经从那栋小楼里搬出了一个个长条大包。那是冲浪风筝的装备。摊开来,分别是一只棕色黑色相间的风筝、棕色白色相间的风筝,以及一款红色风筝。平铺开来,长条状,有一定的弯度,即所谓的弓形或C形,每只面积都有十几平方米,布料质地是聚酯尼龙布和的确良,横向缝有一个气囊,纵向缝有六个,使用时需要充气。
“单单这只2010年款Bow Kite,就要1万多元呢。”冯宝清指着第一只风筝。风筝几乎年年都有新款,现在,2008年以前的就算老款了,“你看,这款纵向和横向的气囊之间有气管相连,充气时只要对一只气囊充气就行了,但老款需要一只只分别充气。”
如同做工的差异,新旧款之间一个细小的差异,也能在受风能力、平衡能力等方面,给玩家带来巨大的感受。多数情况只有试用才知道哪种类型和款式更适合自己。
其他人去换衣服时,阿良正在给那只大红风筝充气,海风吹拂下的大冬天里,不一会儿却汗珠直下。记者试充两下,这个比普通自行车充气筒粗了一两倍的大家伙,提压起来都格外费劲。“一只大风筝要充气上百下。”阿良憨憨地笑着,不时用手指去按压,“过充容易爆炸,不饱又飞不起来。”
然后他开始拿出操作把手分线,看起来与传统风筝的操作杆一样,但它从左中右端分别延伸出来三根细线,中间一根在一定长度后又分叉为两根,或者再分岔,共有六根细线,长度27米。“从一段距离之后分叉是为了减轻重量”,冯宝清说,其实把手也分铝合金把手或碳纤维把手,也是为了减轻重量。别看那么一根细细的绳子,却能承受500甚至900磅的重量。释放线的长短也是操控风筝的一种手法。阿良将这些线分别扣在风筝上。
阿新那边已经换好衣服并扣上了腰垫。据说腰垫是为了保护腰部,一种直接环绕在腰上,另一种就像三角裤头穿过大腿,坐在上面。两种都有钩子与操作把手相连。
最后一道检测步骤是检视滑板,看鞋套和鞋垫是否松了,是否合脚等。以前的初学者很多用单向尖头滑板,不过现在更多人用双向。冲浪风筝的各种装备都在不断改良中。
现在,仍然还不能下水,他们需要用操作把手在沙滩上试操作风筝,几次上上下下、远远近近地操作,
测试风力、风向、风筝和把手性能等。
海上放风筝
逐渐进入状态后,小宝拎着滑板冲进了大海,几番沉浮后,他从一个浪花中钻出来,已经稳踩在滑板上,斜拉着风筝逐浪而去,留下身后一条条白色水线,真像“抽刀断水”的情景。
小宝曾得过亚洲区冲浪风筝比赛速度第四名,而前三名都是国外选手。他介绍比赛规则,有六个标,前后分别有两个标组成一个“门”,剩下两个标和这两个“门”成方形犄角,选手们同时从一个“门”里出发,冲向一个标、再冲一个标,最后冲出另一个“门”,标与标之间有一两千米,整个比赛流程不超过20分钟。
他谦虚地介绍经验:“冲标时尽量保持直线,不走弯路,同时学会借浪,让浪花助推你跑得更快,此外还要善于利用流水、风向等。”
冲浪风筝不仅可以比赛速度,还可以比赛花样。另一个玩家阿新早已在海里滑行了一个来回,近岸水里,阿新时而借着浪涌来临腾空而起,短暂地停留几秒,时而在空中翻转一圈、两圈,时而将操作把手左手倒右手……风筝却始终随风飞舞,既没有缠绕线圈,也没有落入水里。
他一遍遍尝试,一遍遍跳跃,希望熟能生巧,在海上跳得更高。尽管他曾获得国内花样比赛第一名,但他也谦虚地揭短儿:“国外都有人跳到几十米快一百米高了,我只能跳几米而已。”
“一个字,爽!那种自在,在陆地上真的很难体会到。”阿良被太阳晒得黑红的脸上洋溢着兴奋的表情,“你永远遇不到一样的风和同一个浪。”
国内十年七八十人
遮浪,这个号称“粤东麒麟角”的地方,一年中只有冬春之交的三五个月是美丽宁静的,正是国内玩家
玩冲浪风筝的重要基地之一。其他还有厦门、海口、三亚、大连、青岛等地。
2000年,冯宝清他们源于一次厂家推广器材的契机,二十多人有幸参加了一次冲浪风筝培训。他们也是国内最早的一批玩家,其中十多个都是帆板运动员出身。
“比较而言,玩过帆板的人都会游泳,在水上也有一定的平衡能力,对风力、风向等有一定的认知度,再去学风筝冲浪,会更容易上手。同样是帆板运动员出身的小宝笑着说,玩过风筝就不想再玩帆板了,因为帆板可比风筝重多了,举一个多小时就得下板休息,而风筝则连续操作七八个小时都不成问题,并且风筝色彩绚丽,操作灵便,更能体现灵性。
与其他水上运动比起来,冲浪风筝对风力的要求门槛低至两级,也是其备受青睐的原因之一。
其实冲浪风筝起源于国外,是原帆板世界冠军、法国人Bruno Legainoux发明的,由于得到国际极限组织的支助,在短短四年时间里迅速发展壮大,在欧洲普及很快。
但是中国至今还在玩的“前辈”已经没有几个。“要工作、生活啊,何况还有一定的危险性,或者转行去做其他事情,也有转去玩特技风筝之类的。”冯宝清说。
“现在国内玩家有七八十个人。”他分析,最近三五年玩家增增减减,总数量却没有大的变化,可能是因为这项运动有一定的危险性,每年都会听到国外玩家死伤的消息,另一个原因则是它需要临海、有风等地理环境,并且,它需要很多的时间和金钱,“有钱又有闲,还得胆子大。”
据悉,一套装备,包括一只风筝、一个滑板、一只腰垫和一个操作杆,加起来就得上万元人民币,而且这项极限运动务必要求事先接受培训,即使最初级的培训,即能在海里“上板”并滑行一段距离,也需要两三千元,如果在国外接受培训一两周,就需要培训费1万多元人民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