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闭岛》的故事发生在1954年马萨诸塞州的海岸线上。伴随着大提琴扼人喉颈般的哀号声,与电影同名的孤岛展现在镜头之中,露出地面的岩石被雨水敲打着,乱石环绕之地出现了一所专门收容精神病罪犯的医院。色彩的基调是古怪的绚烂,摄影机的运动传递出焦虑感。不祥的事情正在上演。
这部根据美国小说家丹尼斯·勒翰同名惊悚小说改编而成的电影,由马丁·斯科塞斯担任导演。电影中的所有场景将发生在这座“禁闭”的精神病院中。一开始,情节的发展很寻常,观众也饶有兴致地跟随主角一起破案。马丁·斯科塞斯运用其一贯的声像结合的手法,塑造出一种不确定性的恐惧的氛围。
电影中营造的焦虑感大多来自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的表演。他在剧中扮演了男主角泰迪。由于一名女罪犯在精神病院中无故失踪,泰迪以联邦调查局的身份和搭档一同前往调查。这部戏中,泰迪的口音延续了迪卡普里奥在《无间行者》中扮演的警察比利,这种口音甚至影响到了剧组的其他演员。泰迪的搭档“查克”由马克鲁弗洛扮演,根据剧情,查克应该来自于太平洋西北岸西雅图,可惜鲁弗洛早把查克的乡音忘光了。米歇尔·威廉姆斯扮演了泰迪死去的妻子多洛莉丝,她不时出现在泰迪的回忆和幻觉中,一副脏兮兮的模样,声音就像海鲜杂烩汤一样厚重和黏稠。
这种来自西海岸的方言支配着整部电影,但不是电影中唯一的声音。在精神病院中,病人像僵尸一样游荡,看护人潜伏在暗处,就像是不怀好意的复仇幽灵。本·金斯利扮演的考利是精神病院中的主任医生,他的下巴上有一小撮邪恶的胡子,他总是用上流社会式的温和语调向主角发出威胁。马克斯·冯西多滔滔不绝地讲解着弗洛伊德的精神学,语中气略带的德语口音提醒着泰迪医院的事件是否跟纳粹有关,于是镜头无端地闪回到了集中营外堆放的尸体。
很多影像都来在于泰迪混乱的思维,这也是电影中最主要的谜团。除此之外,隐隐暗示的阴谋,超自然现象的存在,冷战期间的诡计,这所有的一切都笼罩在诡异的氛围之中,哥特式的糟糕天气,迪卡普里奥下意识的皱眉更加重了阴霾。当泰迪拜访了众多病患和医院的工作人员后,他更急于了解这个连双鞋也没有的双手空空的女罪犯,是如何从戒备森严的医院中消失的。调查的过程中,泰迪时常莫名头痛,经常做噩梦,甚至陷入了偏执。秉承黑色电影的一贯宗旨,主角的背后往往隐藏着一段不光彩的经历,包括泰迪在内,出场的每个人都像是藏着一个个不可告人的秘密。
精神病院中是否正悄悄进行着与间谍活动有关的心理实验?这里和德国纳粹期间所进行的可怕的药物研究又有什么关系?考利医生说他的作为是对迷信和残忍的行为的人道意义上的进步,这些医生的行为是疯狂的吗?而禁闭岛上又怎么正巧关押着杀死泰迪妻子的纵火犯?
这些疑问给了太多的暗示,甚至扼杀了电影的创作。但在马丁·斯科塞斯手中,电影的情节并没有变模糊,反而汇合在了一起。马丁·斯科塞斯虽然擅长黑帮题材,但在营造惊悚氛围方面,他不得不从精于刻画心理悬疑的希区柯克那里汲取灵感。同时斯科塞斯也向意大利的恐怖电影音乐大师马里奥·贝瓦那里寻求借鉴,后者惯用哥特式的幻想风格营造超乎官能的感知。斯科塞斯的摄影机勤劳地要将每个场景营造出恐怖的氛围,遗憾的是,他似乎并不擅长在电影中制造出持续的扣人心弦的悬疑。
《禁闭岛》的现实环境和泰迪的幻想之间的界限并不明朗。这是电影最主要的问题,导致情节发展缓慢,降低了观影的兴趣。观众极有可能立马就发现了有些情节是导演在故意误导。就像希区柯克最爱讲的有关麦格芬的故事,虽然人人都在谈论麦格芬,但是它其实与主题毫无关系。谜团迭起,当剧情推进到高潮时,情节又放缓了下来,可怜的泰迪又遭遇了一系列的虚虚实实的人物和他们的对话,而观众早就已经怀疑这都是导演在故弄玄虚。
事实上,斯科塞斯是在迫使观众按照他事先准备的线索去思考情节,并希望观众在谜底揭晓前才恍然大悟。悲哀的是,观众可能一早就识破了导演的处心积虑。当谜底揭晓后,观众可能感觉情节牵强附会,并无太大意义。
当然,斯科塞斯的影迷可能不会认同上述观点。但是在这里,电影的问题,尤其是其中呈现的模棱两可和不确定性,似乎应当归咎于导演本身,他没有能够说明电影到底要表达什么,他所关心的是什么。过去,他曾创造了对现实摇摆不定的经典人物,或者顽固地与生活做着抗争的角色,这些角色都体现了导演对心灵的探究以及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但是这部电影中,无论是泰迪的臆想还是《禁闭岛》的现实世界,在那个空气稀薄的封闭空间中,镜头在精湛的剪辑中拼接,但是内容上却没有表达出特别的中心以及明晰的目的。
《条例》有助于加快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提升我国政府数字化治理能力和政务服务效能的关键举措,标志着我国政务数据共享工作迈入法治化建设新阶段。
西班牙和葡萄牙的电力系统一直被称为欧盟的“能源孤岛”。
玉龙股份的危机,并非突然爆发。早在2023年,该公司就被列入欠税名单而被公布。进入2024年,该公司还发生了多起债务纠纷。退市计划披露前,还出现了董监高人员密集辞职的现象。
选取16个城市开展物流数据开放互联试点工作。
“所有书的选择,都是我的个人喜好。我是一个老桂林人,之前桂林没有特色书店,我觉得可以把自己的阅读圈往大众里面扩散,让一些更好的书被看到。”李凌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