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历史数据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无“礼”走天下

第一财经周刊 2010-03-02 11:13:00

责编:群硕系统

最好的选择是不送礼物,实在不行,就送他现金吧。

我在公司年会上收到了意外礼物,我竟然抓中了特等奖。说实话自从我知道有抽奖这种东西以来,这是我第一次抽到100块以上的奖品,但是我也为它付出了一定的代价,因为自从那之后,同事们都会叫我“嘿,特等奖。”然后就是一些可以让我尽快破产的玩笑。我忍受着玩笑,一直到春节后才把这个礼物变了现,总算才松了口气。

如果计算我的礼物给我带来的价值的话,要包括我收到的礼物打折出售货款,再加上被开破产玩笑的不爽感觉,你知道作为一个理财记者,忍受这种财务玩笑足够让我的幸福感降低。所以全部算起来,这个可爱的礼物给我带来的价值已经打了五折。

送出的礼物会有效吗?

我这是按照“有效效用”法则来断定我得到的礼物的价值的,当然这个想法并不是我发明的。早在1993年,乔尔·沃德福德在一篇《圣诞的无畏损失》里边就用了这种方法来断定人们所收到礼品的价值。他把我们收到的礼品以效用的角度分为了三类: 

第一种情况是送礼者知道收礼人的需求,收礼人也知道自己的需求,送礼的人送出的礼物正好是收礼人想要的,那么这等同于收礼人自己去市场上买一件物品,这样送礼人送出的礼物就100%地实现了其价值。 

第二种情况是,收礼物的一方根本不清楚自己的需求,但作为送礼的一方却很了解对方,送礼的人通过自己的考察设计,挖掘出收礼人自己都没有意识到或者不了解的需求,这样送出的礼物会造成收礼人的喜出望外,这样的结果正是情人们之间最追求的一种效果—有的情况下,根本没这种效果,甚至大家还要装出效果很足的样子—从有效效用的角度来讲,这样的礼物赠送就比赠送现金有价值。

第三种情况是送礼者不清楚收礼物者的需求,而收礼者自己清楚自己的需求。这样的话,送价值1000块的礼物,就很可能比送1000元现金要差,因为接受礼物的人拿着1000元现金还可以自己选择买什么。如果对方觉得礼物值的钱少于1000元,那便有所谓“无效损失”了,这个损失率就是根据“收礼人感受到的效用除以送礼人的花费”得来的。从乔尔·沃德福德当时的统计来看,美国人的无效损失是16.1%。

无效损失有多大?

我也试着根据沃德福德的理论,在中国大公司人中做了个礼物调查。提到送礼,它几乎是我们的一项国民运动,人人都有发言权,这次一共有28个人参与了我们的调查,其中男性公司人12名,女性16名,他们分别来自北京、上海、广州和重庆。这个调查的缺点,还是老问题,样本有点小,不过作为一种指示性的调查还是可以说一说的。 

在调查中显示,中国公司人,每年平均收到礼物的次数里,男性收到礼物次数明显低于女性,其中男性平均每年收到礼物为1.5次,女性平均收到礼物为4.25次,很多男公司人如果不是因为结婚的话,他们会一次礼物也收不到。如果是已婚的男公司人可能会在情人节、生日、结婚纪念日收到老婆的礼物。女性公司人收到礼物的情况则乐观得多,她们会更乐于搞各种小爬梯,这增大了她们收到礼物的机会。

在现金选择权上,无论是男性公司人还是女性,他们基本都倾向于收到现金。调查中只有两个女性公司人不喜欢现金的礼物方式。虽然,公司人们都喜欢现金,但是他们在送给配偶礼物的时候,大概因为会给人以不好的联想,所以他们不会送现金。  

关于无效损失,中国公司人的无效损失就大了去了。不过这也要男女分开说,男性公司人认为收到的礼物只能满足他们45%的预期,45%是个大概平均值,他们中有很多还根本不知道礼物为何物。在所有被调查男公司人中,没有一个认为自己收到了“物超所值”的礼品。这也就是说你送给男性公司人一件礼物,那已经有55%的价值损失掉了。这帮怨男,送他们礼物和直接把礼物扔到马桶里再捞起来的价值损失差不多!女性公司人的感受相对来说要好得多,她们认为礼物很重要,礼物对她们预期的满足度平均达到了75%。 

无疑礼物很难满足公司人的预期,即使是女性公司人们。你送她们的礼物中也会有四分之一的价值会立刻蒸发。这可能和现代社会的生产过剩有关。由于产品过剩和流通的全球化,局部市场已经失去了独特性,如果公司人甲和公司人乙即使远隔天涯海角,他们看到的商品很可能是完全一样的,而且为了某件商品付出的成本也类似。

所以如果甲没有某种商品,不是因为他买不到,而是因为他没钱买或者根本不想要,付出高额费用为别人送礼物又是公司人不愿意的,所以送出的礼物往往会产生巨大的无效损失。
不过在收到礼物和送出礼物的比较中,公司人们普遍自我感觉良好。他们基本认为,自己送出的礼物比自己收到的礼物无效损失要低,而且认为送出的基本达到了送礼物的目的。 

在1993年,美国的礼物市场的总值是320亿美元,按沃德福德16.1%的无效损失率计算,大概有50亿美元的礼物没有起到它希望的效用。而现在,2009年美国的礼物总值达到了800亿美元,还按沃德福德的无效损失率计算,这个数值已经达到了120多亿美元。如果按GDP来计算这大概相当于亚美尼亚的GDP总值。而且我怀疑,实际的礼品价值要比统计数字还要大,我的一个朋友就曾经收到过一个车载灭火器作为他的生日礼物,相信再牛的统计学家也不会计算出消防用品里有多少是属于礼物的。 

在礼物具体的现金价值上,公司人的礼物收入大部分在500至2000元之间。照这个数字计算,中国每年因为礼品而产生的无效GDP大概有300亿人民币—我觉得这个数字还是保守的—无效GDP和原来咱们说过的假High经济一样,对经济并无好处而且有违社会良俗。不管是从全社会还是个人的角度来讲,公司人最好的选择是,不送别人礼物,要不就送他现金吧,那样损失会小一点。

联系编辑:fuqiaolin@1cbn.com

举报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