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8岁的郭台铭曾被一个大他11岁的台湾人盖了“帽”,失去台湾地区首富称号,2009年借助电子业复苏,鸿海股价重上高点,郭台铭又成台湾首富。不过,他这顶高帽刚戴上几个月,又被一个大他14岁的台湾人盖了“帽”——这次是台湾房地产巨头宏泰建设董事长林堉璘。
林堉璘以其家族旗下价值达1431亿元新台币的土地市值,一举超越了郭台铭的电子帝国1392亿元的市值,成为台湾新一轮富豪排行榜冠军。
林堉璘的名字,百度一下,显示最多的信息竟然只是这次对郭台铭的超越。在大陆,他远不如郭台铭、王永庆、蔡万才有名。但在台湾地区,没人敢忽视他。很多有钱人住的房子,买的人寿保险,很多都来自他旗下公司。而他截至目前的商业传奇,也决不亚于王永庆、郭台铭等人。
1926年出生在台北县的林堉璘,有着那个年代多数人的贫困特征。他从小家境贫寒,为了帮助家里维持生计,他很早就辍学在家,连郭台铭上过的海专之类的学校也没进去过。
如同王永庆一样,少年林堉璘也是个卖米的。在获得微薄收入后,他与哥哥走了类似王永庆的路。上世纪50年代初,他们垂直整合业务做起碾米生意,后来又办起杂货店。
假如仅是如此,林堉璘可能仍然无闻。但上世纪50年代末,他显示出独到的商业远见。他观察到台湾将经历一场工业化、城镇化的运动,于是在资金不充裕的条件下,大胆拿出积累多年的资金,以极低价格在当年台北南郊一带买进大片荒地。
这与王永庆当年创业经历十分类似,只是王永庆比他更侧重林木生意,并从事家禽饲养罢了。林堉璘的举动在当年被很多人不解,认为那是郊外不值钱的荒地,但他坚持了下来。
始自上世纪60年代的台湾工业化、城市化运动,成就了这份坚持。台北近郊很快被规划成工业区,林堉璘购买那一带荒地全被列入工业区,地皮与楼价飞升。
林氏兄弟迅速将部分土地卖掉,赚到巨额资金,然后投向自己未卖的荒地,大兴土木,开发工业、商业地产及民居,获得丰厚利润。
如此短短10年,林堉璘便蜕去一个小米商、杂货店老板的色彩,成了闻名的达人。直到上世纪80年代,他一直从事建筑业。其中,1984年到1989年他陆续买入台北信义计划区地块,几乎买下松寿路、松仁路两道街最豪华的两段,整个长度步行都要5到8分钟。
由于地产与银行之间紧密关联,这之后,林氏兄弟又迅速由建筑业延伸到金融业,借助参股、并购、股权置换等手段,相继控制了安泰银行、宏泰证券、群益证券等多家金融企业,为宏泰集团的建筑业插上了金融的翅膀。
这个早年的小米商,早已坐收万金。台湾当地消息称,他目前不仅是台北信义区大地主,在士林、大直等新市镇也有大片土地,每年租金收入就高达30亿至40亿元新台币。
看上去林堉璘发财的秘密并不多。但是至今74岁高龄仍坚持运营整个集团,这就不是仅靠单纯财技在支撑了。
林堉璘有着常人难及的指挥能力,比如他的投资策略长短有致,并且敢于大赚达官贵人的钱。台湾地区风云人物宋楚瑜曾居住的一片官舍土地,刚以每坪602万元的高价挂出,林堉璘就立刻让他夫人去接手,时至今日这块地已是台北钻石级价位了。对于看准的地,林堉璘非常“抠门”,只进不出。30年前,他锁定的信义地块如今成精华商圈,而他只租不卖,获得不菲的持续回报。
但林堉璘是房地产投资行家,在其他行业却并非里手。当电子业渐成气候时,他曾大举进入光盘片压片领域,投资了40亿元新台币,最终惨赔出局。
即便这次他盖了郭台铭的“帽”,更多还是借助了台湾地区尤其是台北等大都市两年来地价与房价的飙升。台北房价目前均价每坪已超过60万元新台币,宏泰集团也正是借助这一轮暴涨风波,创造了地产业的辉煌。
但房价的大涨导致许多人从台北出走到周边城镇,该市连续13个月迁出人口大于迁入人口,已净迁出2万人。台湾当地已对这轮炒地充满警觉。上周台湾一行政机构曾强调,将暂缓“卖地”,解决炒楼风。最新消息是,台北市或将率先开征“豪宅税”。这恐怕将对林堉璘的宏泰集团带来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