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4日,都江堰,大雨。
“壹街区”项目经理雷军仍然撑着雨伞到工地上去督促建设进展。这块1.5平方公里的社区是上海对口援建都江堰最大的项目,2009年9月开工,其中28万平方米的安居房要在今年6月30日完工。
雷军说,以前讲“只争朝夕”,现在要讲 “争分夺秒”。
而此时,崔纯纯赶到青城山脚下的上海援建指挥部参加会议。他负责的是新建蒲阳镇到虹口乡的公路。这是一条被称为“天路” 的越岭盘山公路,也要求在今年6月30日完工。会议就是再次落实项目建设进度。
2010年的第一天,上海援建指挥部就在“新年誓师”大会上下达了决战决胜的动员令:力争6月30日完成援建主体任务。因此,各个项目都在以此为最后时间节点倒逼进度。
上海速度
在检查完安居房的样本间之后,雷军颇感自豪:“壹街区”这样的速度简直就是一个奇迹。“这是上海援建项目中最大的,2009年6月30日开工,而真正开始施工是9月24日,到现在,最晚施工的房子都已经封顶了。”
“壹街区”项目占地1.5平方公里,将建成集居住、就学、就医、商业、文化、旅游、休闲等为一体,体现川西风貌和上海风情的综合商住区。“这是上海市对口援建都江堰灾后重建的‘造血式’项目,通过这个项目形成城市副中心,为当地以后的发展‘造血’。”雷军说。
“壹街区”规划总面积约110万平方米,其中住宅面积约80万平方米,由上海援建28 万平方米;公共建筑配套约30万平方米,由上海援建的公共建筑配套设施8万平方米。项目完成后,将住进3万受灾群众。
巧的是,在上海市静安区最中心地段,也有一个名叫“壹街区”的住宅项目。
“上海的援建项目很多,资金就很分散,因此希望集中打造一个社区,更能体现上海援建的理念和精神,把上海精神固化在这片土地上。”雷军解释道,“这与上海那个‘壹街区’没有关系,因为这里原来是个厂房,有一根烟囱像壹,就叫‘壹街区’。”
事实上,这是一个“造城”工程。除了住宅外,社区内的道路、桥梁等建设也有很大的工程量,另外还有人工湖泊和河流等基础设施建设。雷军说,“去年高峰期达到1万多人在这个工地同时施工,今年预计最高峰也有8000~9000人。”
让人惊叹的是,2009年12 月开工的房子也已经开始在做墙面装饰,首先开工的已经在装修样板间,准备在今年“5·12”纪念日交付。
“壹街区”的建设进度直接展示了“上海速度”。事实上,从援建开始,上海就以争创第一的信念开始重建。
2008年6月30日,上海市援建指挥部正式进驻都江堰,这是 18个省市中最早进驻的。2008年7月28日,都江堰医疗中心项目开工,成为18个援建省市中最早开工的援建项目之一,上海市市长韩正也亲抵都江堰参加开工仪式。
为了“上海速度”,指挥部不分节假日、不分上下班,天天都是工作日。
上海质量
不过,上海的援建不只是强调速度,还提出“科学重建、优质重建、务实重建”。
上海对口援建都江堰指挥部总指挥薛潮引述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和市长韩正的话说,上海援建走在全国最前列,上海援建项目要建成优质工程、可持续发展工程、人民满意工程。
3月4日,崔纯纯到指挥部参加完会议后,又赶去市区接其所在的中铁二十四局上海铁建公司总经理陈克望。陈克望已经多次来到项目现场。他坦陈,这条公路按常理是没有人愿意承包的,因为承包这个项目并没有什么效益可言。
但是,就是这样一条三级公路,由中铁二十四局上海铁建公司和上海市政设计院组成的联合体,对这个项目从设计到施工进行总承包。项目从2008年12月开始建设到现在克服了相当的难度。
为保障工程质量,上海方面建立了援建指挥部、上海安全质量监督站、项目公司、监理单位及施工单位“五位一体”的援建质量安全控制体系。
上海援建指挥部聘请了15位以院士为主体的专家,组建上海灾后重建工程建设专家组,定期对援建项目提供指导、考察、咨询,为援建工程搭脉,控制援建工程质量。
“若干年后,当地人不一定记得上海援建项目建得有多快,但他们一定记得援建项目建得有多好。”薛潮说。
上海精神
在查看完样板间进度之后,雷军告诉记者,他正准备做一个使用手册,在6月30日交付使用时发给搬进的住户,这个手册将详细介绍房屋的结构、使用注意情况以及房屋维修处理事项等。
雷军说,集中打造一个“壹街区”,就是要将“上海精神”展示出来,并固化在这里。这也获得了当地老百姓的认同,都江堰流传着“上学要上上海援建的学校,看病要到上海援建的医院,住房要住上海援建的小区”的说法。
在更高层面,“上海精神”更是一种争创一流的信念。
2009年5月12日,胡锦涛总书记亲临上海援建都江堰市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视察,对上海援建给予亲切勉励,并要求以“上海速度”、“上海质量”、“上海水平”,帮助都江堰市实现更高层次整体提升。
今年年初,薛潮在接受新华社的采访时,用了7个“第一时间”来介绍上海援建队伍的高效率、高质量的决策力和执行力的体制、机制。而上海援建队伍的形象和精神给都江堰市委书记刘俊林留下深刻印象。
刘俊林在去年成都“两会” 期间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上海对口援建指挥部的干部代表了上海的领导机关、领导干部、上海企业的形象,代表了他们的效率和综合素质,“他们兢兢业业的态度,那种工作的效率和作风对我们的影响是深远的。”
“科学重建、优质重建、务实重建,这代表上海城市精神的内涵。上海对口援建都江堰是上海城市精神的延伸。”都江堰市委副秘书长、都江堰市上海对口支援工作办公室主任张锡恒如此评价上海的援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