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历史数据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被遗忘的天才——盖尔伯

第一财经日报 2010-03-12 11:48:00

责编:群硕系统

盖尔伯,几乎大部分音乐家词典里都被遗漏的名字,而给他指挥伴奏的那个年代最伟大的指挥家“透露”了他的天才秘密。

布鲁诺·列奥纳德·盖尔伯(Bruno Leonardo Gelber),一个非常陌生的名字,几乎在大部分音乐家词典里都被遗漏的名字,今天以廉价再版片的方式在我们的耳边将其钢琴演奏艺术重现。我因给他指挥伴奏的是那个年代最伟大的指挥家而对这三张“廉价”唱片刮目相看,我的好奇心让我把这三张唱片完整地听下来。我不知道这个叫“盖尔伯”的小伙子在那“昙花一现”的年代留下的录音到底有多少,仅从我听到的贝多芬的“皇帝”、“悲怆”、“月光”(EMI 5 86866 2)以及勃拉姆斯的两首协奏曲(EMI 5 86867 2/5 86869 2),我已将其惊为天人,他所呈现出来的钢琴之美是一种纯粹的、明媚娇艳的、极致的、率性的、具有强烈生命力的美,他就像另外两位早夭的“钢琴天使”卡佩尔和里帕蒂再生,将久违的19世纪浪漫主义情怀重现,既不陌生又恍如隔世。

盖尔伯是有着奥地利、法国和意大利血统的阿根廷人,3岁随母亲学琴,5岁举行首演,7岁不幸患小儿麻痹症,行动受限,但练琴却更加刻苦专心,终有所成,10岁登台演奏贝多芬协奏曲获得巨大成功(上帝馈赠礼物总是有所代价)。所幸那是一个对艺术天才聚焦而珍爱的时代,小盖尔伯马上获法国政府奖学金得以赴巴黎师从20世纪“钢琴教母”玛格丽特·隆夫人继续深造,成为她最后的也是最好的学生。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盖尔伯技艺和名望都达到巅峰的时期,在欧洲、美洲和亚洲曾举行过4000余场音乐会,几乎与所有的顶级乐团和大师级指挥家进行过合作,只看我正欣赏的这三张唱片中的两张,与其合作的指挥家分别是费迪南德·莱特纳和鲁道夫·肯佩即可见一斑,特别是他们还都是离开自己在德国的乐团来到英国指挥当地的“爱乐乐团”或“皇家爱乐乐团”专门在著名的录音室为盖尔伯录音,足可证明盖尔伯当时的唱片号召力和影响力非同一般。

盖尔伯演奏的贝多芬结构宏大方正,浑然天成,乐句流畅通达,连接缜密,丝丝入扣,而音色又光华灿烂,犹如正午的阳光刺破浓云洒满大地,既令人炫目又形状凸显。我们今天或许带点从容的态度挑剔盖尔伯的演奏缺少一些“悲剧性”或“庄严感”,在驾驭如此内蕴厚重的曲目时没有像德奥前辈大师那般底气十足,呈现出史诗的架构,这可能也是他后来很快销声匿迹的原因之一吧。

然而对于今天聆听者的审美取向来说,纯粹形式上的完美以及总体情绪方面的坚定不移可能更加值得珍视。盖尔伯的贝多芬是浪漫主义的,但不是单一德奥风格的,它的明媚,它的芬芳,它的热情似火以及情意绵绵,都带有浓郁的拉丁风情。拉丁式的贝多芬?是的,字面上有点荒诞,但是实际聆听呢?美!实在太美了!这种美也许接近于西班牙的拉罗查和阿根廷的阿格丽希两位女性钢琴家,但风华正茂的少年气质却是无可替代。

勃拉姆斯的两首钢琴协奏曲无疑是此类体裁的巨型体,在平衡度上殊难掌握。盖尔伯的演奏虽未能像演奏贝多芬那样意气风发、驾轻就熟并且无懈可击,却也做到了在紧凑的结构之下随心所欲地浓墨重彩。当然,如果一定需求全责备,可能会听出来有一些音不甚清晰,不过绝不会影响到聆赏的整体性。在如此美丽动人的音响指引下,听者会一步步进入到乐曲的内在层面,充分领略勃拉姆斯的曲调之美、音色之美和交响之美。听降B大调第二钢琴协奏曲时不可不提鲁道夫·肯佩指挥的英国皇家爱乐乐团,既保持了独立的高贵音响特质,又取得了与独奏钢琴严谨精致的对称关系,特别是每一次乐队的单独表现都令人心动,令人欣喜不已。大概也只有勃拉姆斯的协奏曲才会给乐队这么多一展所长的机会,而肯佩不仅是伟大的交响乐色彩大师,更是修为深湛的协奏曲伴奏大师。

相比肯佩指挥的第二协奏曲,弗朗茨·保罗-迪克指挥慕尼黑爱乐乐团演奏的第一协奏曲在乐队部分或许不那么灿烂耀眼,因为更加交响化的配器表面上喧宾夺主,实际上造成对指挥的巨大压力,在这个组合里,钢琴的每一次进入都似千呼万唤才出来,此刻的盖尔伯,如精灵般叫人捉摸不定,魂牵梦萦。

作为补白,盖尔伯演奏的第二狂想曲、16首圆舞曲和《亨德尔主题变奏曲与赋格》是直接向阿劳或米凯朗杰利看齐的杰作,留给本文读者自己品味,不做赘言。

查2005年版的《格罗夫音乐及音乐家大辞典》,知道盖尔伯仍然健在,但进入1980年代以后他怎样了,没有记载,这三张再版唱片中的“艺术家小传”对此也语焉不详。看来,关于盖尔伯的一切记忆都将停留在1970年代初期,他是那个年代的“少年”英雄,其星座光芒并不逊于长他几辈的大师级人物。

如果我们记得那个年代的音乐艺术的辉煌,就不应该忘却一位曾经光耀那个时代乐坛的年轻钢琴天才。

举报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