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今天正式宣布,公司已与福特汽车签署最终股权收购协议,将以18亿美元的价格收购沃尔沃轿车公司100%的股权以及相关资产(包括知识产权)。
吉利集团所有的收购资金已经到位,同时,吉利集团也准备好了沃尔沃轿车今后业务发展所需的营运资金贷款。该交易有望三季度完成交割。
除了股权收购,本协议还涉及了沃尔沃轿车、吉利集团和福特汽车三方之间在知识产权、零部件供应和研发方面达成的重要条款。这些协议充分保证了沃尔沃轿车的独立运营、继续执行既有的商业计划以及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吉利集团将保留沃尔沃轿车在瑞典和比利时现有的工厂,同时也将适时在中国建设新的工厂,使得生产更贴近中国市场。
作为此交易的组成部分,吉利集团将继续保持沃尔沃与其员工、工会、供应商、经销商,特别是与用户建立的良好关系。
交易完成后,沃尔沃轿车的总部仍然设在瑞典哥德堡,在新的董事会指导下,沃尔沃轿车的管理团队将全权负责沃尔沃轿车的日常运营,继续保持沃尔沃轿车在安全环保技术上的领先地位,拓展沃尔沃轿车作为顶级豪华品牌在全球100多个市场的业务,并推动沃尔沃轿车在高速增长的中国市场的发展。
公司表示,此协议还有待监管部门的审批。
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和福特汽车公司首席财务官Lewis Booth在哥德堡签署了该协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李毅中以及瑞典副总理兼企业能源部长Maud Olofsson出席了签署仪式。
李书福表示:“中国这一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将成为沃尔沃轿车的第二个本土市场。作为国际知名的顶级豪华汽车品牌,沃尔沃轿车将在发展迅速的中国释放出巨大的市场潜力。”
并购之路:
吉利精心准备
为了收购沃尔沃,吉利精心准备了两年多的时间。双方第一次接触是在2007年1月的底特律国际车展上。李书福与当时的福特汽车首席财务长勒克莱尔进行了会谈,双方讨论了沃尔沃的问题,但没有达成什么结果。
当年9月,李书福从吉利杭州总部给福特汽车美国总部邮了一封挂号信,正式提出吉利有收购沃尔沃的想法,希望能进行正式的会谈,但没有得到福特的反馈。12月3日,李书福邀请美国科特勒咨询集团董事局主席米尔顿·科特勒一行前来中国对吉利总部进行考察,希望通过科特勒与福特总部进行联系。
福特终于松口
2008年1月,在咨询公司的帮助下,吉利董事长李书福在福特汽车总部见到了福特的财务总监、董事会办公室主任、研究院院长和采购总监。这一次,福特明确拒绝了李书福的收购提议。因为福特完全不了解吉利的情况,对吉利的实力和能力表示怀疑。而且当时它还不想放弃沃尔沃,正在努力挽救这一品牌。
但福特估计错了形势,美国汽车业的表现越来越糟糕。福特汽车继2007年亏损了27亿美元后,2008年的亏损竟高达147亿美元,沃尔沃的亏损额也猛增到了15亿美元。这年的12月2日,陷入绝境的福特宣布正式考虑出售沃尔沃。
在此期间,吉利组建了并购沃尔沃的谈判团队,成员分布在中国、英国、美国和瑞典,还邀请了沃尔沃前任总裁奥尔松出任收购专项顾问。
终成优先竞标者
2009年1月,李书福又一次前往美国参加底特律国际车展,他在车展期间同福特汽车首席执行长穆拉利进行了会谈,后来还短暂地会晤了福特汽车董事长比尔·福特。这次见面可不像前几次那样只有客气的寒暄,李书福带来了精心准备的收购计划。
不久之后,福特宣布吉利成为沃尔沃的竞购者之一。2009年10月28日,福特又再度宣布吉利成为收购沃尔沃的优先竞标者,并声称无意再在沃尔沃中保留任何权益,但是保持合作可能,包括零部件供应、工程设计等。
2009年11月,李书福先后飞赴美国、英国、瑞典,与福特、沃尔沃的管理层、工会代表,瑞典、比利时政府的高级官员进行了商谈,最终与福特就知识产权达成了初步协议。
知识产权博弈
知识产权问题是谈判一直悬而未决的原因。福特几年前收购沃尔沃后,将其纳入了全球平台范围,如沃尔沃S40采用的是福特C1平台,S80L采用了福特EUCD平台。福特最大的担心就是,将沃尔沃出售给吉利后,它的核心平台技术可能外泄。
据瑞典当地媒体报道称,根据双方达成的协议,如果交易达成,吉利将获得所有沃尔沃独立开发的技术的控制权。沃尔沃今后将继续从福特获得包括安全和环保在内的重要技术,而吉利不得从沃尔沃获得或拥有此类来自福特的技术。
这是西方汽车厂商对中国汽车业快速崛起的喜忧参半心情的真实写照。它们期盼着庞大的中国市场能帮它们摆脱困境,同时又对技术、品牌将被中国人掌握充满戒备。
热点评论:
“沃尔沃有可能会品牌形象低端化,也许会用降价等一系列的措施来保住销量,未来销量不会下降,而有所提升。但是品牌形象会下降,其品牌形象肯定会低于奔驰、宝马和奥迪,沦为一个中档品牌。这次收购拼上去就上去了,拼赢了就赢了,但是我相信李书福足够聪明,他把很多风险转移了。收购对吉利自身来说是肯定是好事。”——国家信息中心资源开发部主任徐长明
“沃尔沃在中国市场也有强大的竞争对手,总体来说吉利收购沃尔沃挑战大于机遇,但是我依然为自主品牌发展感到高兴,毕竟吉利走出这一步也不容易。”——国际商报汽车版执行主编张宇星
“等沃尔沃在中国的产品出来了,并形成一定的规模,问题又出来了,德国三大豪华车奥迪、奔驰和宝马占领了中国绝大部分的市场,留给对手的空间很小,并且新增份额也很可能大半被它们占据,沃尔沃想从它们那里抢占市场份额难度太大了,突破需要花大量的精力,这才是沃尔沃今后最大的挑战。”——汽车行业资深分析师钟师
“在资本的世界里,实业往往只是前台的木偶,高度开放的资本运作和股权经营随时有可能上演变脸戏法,民族工业的崛起当然是好事,但是并购之后的金融推手和各国银行家、风投是一群到处劫掠的捕食者,这么大的腥味他们不会束手旁观吧......”——网易网友“男巫女巫”
相关报道:
深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