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国家多少都有些劫富济贫的税收政策,但能把劫富济贫做得优雅和有趣的,也只有法国人了。
去年年底,法国宪法法院正式批准一项新税种:2013与2014年法国企业须为年收入超过百万欧元的雇员支付高达75%的税金。媒体简称之为“75%税”,而法律正式名称是“特殊团结税”。该税涉及法国近千名企业高管和员工。伊布、法尔考等法甲俱乐部的高薪明星球员怨声载道,法国著名影星、大鼻子情圣德帕迪约申请到俄罗斯护照,已在比利时安家了。对于法国富人来说,这税很“特殊”,但真没一点“团结”的意思。
新税是由法国总统奥朗德在2012年上半年大选期间提出,当时欧元区还没走出经济危机。他号召法国人团结对抗危机,呼吁富人为帮助国家履行自己的责任:把年收入百万欧元以上部分的75%用来缴税。当然,奥朗德并不是说着玩,上台后就正式推出“特殊团结税”,轰动世界。但初版方案由于是对个人征税,违反税收平等原则,在2012年12月29日被法国宪法法院判定违宪。奥朗德“劫富”劫得很顽强,他修改征税对象为企业雇主,放过了部分并不为企业效力的独立高收入人群,才在今年闯关通过。根据修改后的税法,德帕迪约似乎并不需要逃跑。
但奥朗德的野心不仅止步于此,他真正想动的是另外一项富人税——三十年来一直是法国政坛左右派争论焦点的“财富团结税”(ISF)。“财富团结税”是法国社会不可轻易触碰的禁果,无论法国政坛风云如何演变,双方都不敢轻言取消或者加重这一税种,否则将付出惨重的政治代价。而奥朗德正在做的,是把短期暂时一次性的“特殊团结税”当做压力测试,为加重“财富团结税”作舆论和社会准备。
“财富团结税”的始作俑者正是奥朗德在年轻时就作为经济顾问效力过的社会党总统密特朗。1982年,密特朗在上台后不久就设立了一项新的累进税:巨额财产税(IGF)。在法国右派眼里,这个税名简直就是赤裸裸表达了“劫富济贫”的本质。1986~1988年,左派总统密特朗任命右派希拉克出任总理。在这段“左右共治”期间,希拉克在1987年取消了“巨额财产税”,但很快得到了不喜欢富人的选民的惩罚:1988年他挑战密特朗总统宝座失败,后者得以连任。1989年,该税被社会党政府换了个优雅名字——“财富团结税”,重归法国社会。当然,“团结”的是普通民众,“被宰”的是“有钱人”:凡财产总额超过当年规定上限的法国家庭均须专门申报缴纳“财富团结税”。
“财富团结税”强势回归以后,希拉克于1995年当选总统,但也不敢再轻举妄动。直到2006年他的第二个任期末,为了给“财富团结税”变相添加限制,才让德维尔潘政府推出了另外一个动听的措施——“税务盾牌”,规定各种针对“富人”的税务加在一起不能超过其收入的60%。
希拉克的继任者萨科齐在2007年当选后,曾试图借着支持率,进一步限制“财富团结税”。他把“税务盾牌”上限进一步调低至50%,落得了“有钱人的总统”恶名。欧债危机爆发后,2011年萨科齐不得不取消了“税务盾牌”。就像受到诅咒一样,萨科齐也在2012年大选中失去民众的支持,成为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少有的连任失败的总统。
有了右派总统们的教训,奥朗德政府也意识到必须兼顾经济至上的务实,不能在法国经济恢复乏力时,扼杀财富产生机制,劫富济贫也必须注重策略和技巧。所以从竞选开始,他就表明这项75%的新税是“特殊时期”的,两年就结束,为的是团结危机中的社会,不会固定下来。其实新税总额并不多,仅能为政府带来每年5亿欧元的税收,不会对经济有实质影响。
经历过近三十年演变的“财富团结税”,早已成为密特朗为法国政治划下的中间线,左派主张加重,右派主张减轻,谁也无法偏离得太远,但谁都想最终摘得这一政治禁果。与左派同行一样,奥朗德大胆用“特殊税”来争取两年后加重“财富团结税”的舆论支持。他是否能成功,才是大鼻子情圣花边新闻背后更重要的政治故事。
一如既往地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为各类企业在沪发展提供更好条件。
“十四五”时期税务部门征收税收收入(未扣除出口退税)将超过85万亿元,比“十三五”期间税收总额还多13万亿元。
贝森特曾称,欧盟存在“集体行动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贸易谈判进展。
愿在深化中法合作交流中更好发挥地方的积极作用,不断拓展各领域务实合作。
作为非常现代化同时又是国际领先的大都市,上海当前既要在城市发展中展现最先进、最时尚的一面,又要保存昔日的文脉和记忆,让这两条线平行地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