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卫·O.拉塞尔执导的《美国骗局》,表面上看是一部非常套路化的犯罪题材片,试图把所有戏剧元素,如腐败、爱情、忠诚、谎言等统统塞进一条故事主线。影片讲故事的方式很有野心,设置了五个戏份相当的角色,请来的五位主演均大名鼎鼎——克里斯蒂安·贝尔、艾米·亚当斯、詹妮弗·劳伦斯、布拉德利·库珀、杰瑞米·雷纳。一般来说,群戏的结果往往都不怎么讨好,要么人物立不起来,要么太过照顾人物而忽略了故事的布局,而《美国骗局》却借助一个个陈腐的桥段、性格乖张的人物,制造了一出戏剧大惊喜。
故事根据美国真实的政治事件改编。上世纪80年代初,FBI求助于一位行骗高手来揭露国会腐败并秘密设计突击行动。这一行动后来被称为“螫刺行动”,是美国历史上著名的钓鱼执法案,揭露了华盛顿多位重要领导人物的腐败。如果以为拉塞尔要就这些素材拍成一部高智商的犯罪片,你就步入了圈套之中。在金球奖的评选中,《美国骗局》被划入到了喜剧片的范畴。对史上赫赫有名的钓鱼执法事件,拉塞尔更像是在做一次谵妄的调侃。
《美国骗局》上个月在北美公映,最近有消息称,该片将于今年进入中国内地。前不久公布的奥斯卡提名名单中,《美国骗局》共获得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最佳男配角、最佳女配角、最佳原创剧本、最佳剪辑、最佳艺术指导、最佳服装设计等10项提名,成为本届奥斯卡最具竞争力的电影。
这部奥斯卡种子影片甚为“无厘头”,没有映射政治,也无意还原历史。一开篇,电影就说明了“本片有些情节是真实发生过的”,暗示编导的意图并非就事谈事。拉塞尔重新改写了由艾瑞克·希格创作的剧本,想象了真实事件中的诸多细节。
克里斯蒂安·贝尔饰演来自纽约的骗子欧文·罗森菲尔德,拥有几家连锁干洗店,他和自己的情人西德尼(艾米·亚当斯饰演)一起从事着倒卖假画和金融欺骗的违法生意。两人在被FBI探员里奇(布拉德利·库珀)逮捕后,被迫成为卧底,假冒为实力雄厚的中东财团牵线的中间人,调查新泽西州亚特兰大城赌场建设和城市翻修过程中,黑帮集团和政府官员利益交易的腐败问题。原本民望极高的卡姆登市市长卡梅尼(杰瑞米·雷纳饰演)为了任内这个前景无限的工程项目,被三人拉下了水,众多国会议员也因为参与工程腐败被逮了个正着。整个骗局的设置倒没什么精妙之处,更像是几个小人物的误打误撞。拉塞尔通过个人视角,利用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逐渐推动情节的发展,最重要的戏剧冲突并非骗局,而是每对人物关系的矛盾爆发点。
比如,拉塞尔对“洗剪吹”的细节就非常着迷。影片开头不遗余力地刻画了欧文整理秃顶的场景:假发、梳子、发胶被一遍遍地给出特写。克里斯蒂安·贝尔蓄起了胡子,增加了40磅体重,贴在前刘海的发片显得滑稽可笑。接下来的大部分时间内,着装打扮的情景反复且细致地出现,干探里奇精心呵护自己的卷发,西德尼不断变化自己的深V造型,暗示着伪装乃是整部电影的重点。欧文和西德尼的一见钟情甚至也是一次伪装的结果:在长岛的一个泳池派对上,欧文装扮得风流倜傥,而高贵的西德尼其实是一个前脱衣舞娘。整部电影对于角色的设定很套路化,除了龙凤大盗和滑稽FBI干探,欧文妻子罗莎琳,唯一不参与计划的人物,扮演了捅娄子的角色,他们令人联想到一些经典的黑色犯罪电影,如《嫁入黑帮》、《好家伙》、《龙凤俏冤家》等。
骗子与政客的交际、派对等各种风光场面也被浓重地展现了出来。主人公永远都是装腔作势、华而不实的样子,拉塞尔将他们的表演调至夸张模式,不管是肢体语言,还是无止境的絮絮叨叨,都让本片显得有点“浮夸”。国会官员腐败的重大事件,就这么被3个主角加2个配角的角色纠结消解了严肃性。
但也正是“浮夸”撑起了本片的严肃性。骗子将矫揉造作写在了脸上,却成功制造了一个惊天骗局。拉塞尔依据真实事件却创造出一个魔幻世界,人类的愚蠢被优雅地展示着,虚假已经内化于心,成为合理的行为动机。
《美国骗局》的故事发生在1981年的美国,七十年代刚过去不久,欧美的经济处于滞胀期。一大批投机者,不乏一些“江湖骗子”在浮躁、急功近利的年代里浑水摸鱼。影片也通过画外音坦承:“他们的行骗只不过是为了生存”,有的为了真理,有的为了爱情,不禁令人联想到当下。
拉塞尔试图还原一个真实又遥远的70年代,在服饰风格、原声配乐中,电影的很多方面都明显有向马丁·斯科塞斯1990年作品《好家伙》致敬的影子,甚至连罗伯特·德尼罗都客串了一把,扮演一位与冒牌中东商人谈判的黑帮老大。但这个黑帮老大的威严怒目更像是一次模仿式的戏谑。很显然,拉塞尔是在用一种黑色喜剧的处理方法,描述了一个令人摸不着头脑,却又直戳人心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