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产经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铃木汽车中国失速

第一财经日报 2010-04-23 13:19:00

责编:群硕系统

在全球范围内,小型车价格重新解读的情况下,铃木的地位在不断地提升。而且长安重组中航汽车,也给了铃木一个深度调整的机会。

进入中国并不算晚的铃木汽车,和其他日系品牌的高速增长相比却是“起了大早,赶了晚集”。在全球范围内,小型车价格重新解读的情况下,铃木的地位在不断地提升。而且长安重组中航汽车,也给了铃木一个深度调整的机会。

铃木中国失速

上世纪90年代就进入中国的铃木汽车,却并没有在中国取得与之相匹配的业绩。在中国市场突飞猛进的爆发式的增长中,却一直无法准确地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铃木是最早一批进入中国的外资车企之一,在中国有两家合作伙伴,一个是1993年5月与长安汽车合资组建的长安铃木,另一个是1995年6月与昌河航空工业公司、昌河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合资成立的昌河铃木。

但是多年来,铃木汽车在中国的销售一直不温不火。回顾长安铃木的发展历程,当年的奥拓凭借经济实用,走俏市场,但在以后的很多年时间里面,产品变化很小,新产品的推出非常缓慢。

2007年,日本铃木株式会社会长铃木修曾经说过,2008年中国汽车销量要达到30万辆,2009年40万辆,以至于2010年50万辆的目标。2008年长安铃木只有124123辆的销量。2009年,铃木两家合资公司在华总销量仅20余万辆,仅仅只有原定计划的一半左右。

目前,铃木在全球产销已经超过4000万辆,而在日本本土就超过了 2000万辆。作为“世界小车大师”,日本铃木凭借它的经济、实用、时尚成功俘获了精明的日本人的芳心,成为日本最炙手可热的小型车专业制作企业。

市场人士认为,铃木中国市场的病症关键在于过于自我、过于关注小众市场,而忽略了本土化的需求。虽然中国市场非常大,但汽车消费还处于初期,消费者有许多非理性的因素,有“崇大嫌小”的消费习惯和缺乏理性的消费环境,铃木单纯依靠小排量车型很难在中国市场挑起大梁。

对于中国市场的问题,铃木汽车一直认为,在中国的问题主要是营销的问题,所以最近几年铃木一直致力于旗下两家合作伙伴营销渠道的整合,希望能够以此来增加销量。但是,因为两个外方合作伙伴之间关系一直无法理顺,致使渠道的整合无功而返。

新征程开始

看到其他竞争对手的高歌猛进,铃木汽车一直在谋求能在中国市场彻底翻身。

长安汽车重组中航汽车给了铃木一个新的机会。去年11月长安汽车重组中航汽车,这使铃木汽车的两家中国合资公司的母公司都成为了长安汽车。而铃木可借此机会对两家合资方的网络渠道进行充分的整合,让两家共用一个“铃木”的品牌标识,铃木和中国合资伙伴终于可以放手对销售网络和服务体系进行充分的整合了。

近年来,铃木更是将重心放到了印度等新兴市场国家上。2009年,在仅有中国市场八分之一的印度市场,铃木销量达到了76万辆,成为当地最大的汽车厂商。而2009年12月,大众汽车集团收购铃木19.9%的股权,这也使铃木汽车紧凑小型车平台、低CO2排放等等潜在的价格得到了重新的解读。

一份研究报告显示,铃木在印度的总投资额已经达到4000亿日元,并且还将在印度建立一个相对独立的研发中心。仅在2009年斥资近200亿日元(约15亿元人民币),于印度建设了新的乘用车工厂,从而让铃木在印度的产能突破了 110万辆。但在中国,长安铃木和昌河铃木加起来的产能仅仅只有40万辆。

对于铃木来说,之前一直在中国没有完全发挥出真正的实力,而随着自主品牌的崛起,要想在中国进一步提升市场,就必须在中国投入更多的资金和更多的产品,并且在中国实现更高程度的本土化。

而在北京运营了15年后,铃木(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下称“铃木中国”)于上月搬迁至上海。铃木中国的搬迁,随之而来的必然是其中国市场政策的调整,或许也将给铃木带来一个新的开始。

举报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