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会如果到今天还只是停留在展示一些声光化电和风土人情自我奇观化的层面上,那它早已没有存在的必要。”在上海文化学者、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罗岗看来,上海世博会能否在城市发展模式上提出更深入的思考,是外界衡量它成功与否的硬指标。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1859年,距离伦敦第一届“水晶宫世博会”过去8年,狄更斯在《双城记》中写下如下的文字。今天来看,仍然如此。
“从各届世博会看,人类文明过去300年的发展超过了过去3000年的发展,但对自然环境的累积破坏也超过了过去3000年。”罗岗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说道。
某种程度上,世博会犹如一本人类文明近代史的日记:它记载了技术文明的欢歌、发展模式的递进,也刻录下人类对自身的反思。“一切始于世博会。”这句近似武断的哲言借此流传。
不过,今天的世界早远离狄更斯时代所经历的工业革命,世博会也早已不单是那时展示国家声望的技术文明博览会。人类对文明发展的探索,在紧迫中加快了脚步。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的上海世博会,徐徐走来,揭开面纱,万众期待。
工业遗迹上的世博会
一条世博地铁,连接着上海黄浦江两岸,也连接着这个城市的过去和未来。
位于浦西的世博园,曾是上海南市发电厂的巨大烟囱、江南造船厂的老厂房,这些上世纪上海的工业遗迹,被包裹上新的文明,高科技与低碳环保概念萦绕其间;浦东世博园,在原有的工业废墟之上,各种未来主义的建筑错落搭建,那里诉说的,是另一幅动人的生活图景。
这是世博会历史上头一次大规模建立在“工业遗迹”上。
据上海世博会总规划师吴志强介绍,这届世博会约有25%的场馆将由工业遗迹改建而成,其工业遗迹规模是历届世博会之首。
颇为有趣的是,自159年前伦敦世博会开始至20世纪中叶超过100年的历史中,世博会即对工业技术文明大唱赞歌。世博会上的很多工业发明都成为人类文明的里程碑:在那里,人类第一次展示了电、火车、留声机、电话、印刷机……
“世博会的起源是以西方工业为主导的逻辑,是大工业革命留下的产物。甚至是作为帝国主义时代和殖民文化的象征,到20世纪初,当帝国主义发展到顶峰时,世博会也经历了一个高潮。”深入研究世博历史的罗岗介绍说。
在20世纪头十年,如果人们愿意,几乎可以每年参观世博会:1902年俄罗斯圣彼得堡;1903年德国汉诺威;1904年俄罗斯圣彼得堡、美国圣路易斯;1905年比利时列日;1906年意大利米兰、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1907年爱尔兰都柏林;1908年英国伦敦、西班牙萨拉戈萨等。1888年甚至出现同一年中有四个城市举办世博会的历史纪录:西班牙巴塞罗那、比利时布鲁塞尔、澳大利亚墨尔本、英国格拉斯哥。
这样无序并攀比办博的情况持续到二次世界大战前后。也正是在这样的黄金年代里,才出现了一大批用以塑造国家声望的巨大世博建筑,例如,1889年末巴黎世博会诞生的埃菲尔铁塔就是其一。
如今,呼吸工业文明长大的世博会,已撇开工业展览模式,展示了另外一种思路,它更介乎人类文明的深度思考,资源和环境、和平与发展等问题。上海世博会正处于这一轮上海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的尾声,关于城市发展模式的探讨,正逢其时。
然而,用工业遗迹来办世博会曾一度遭到国际展览局反对,这几乎是对世博会起源的莫大讽刺。吴志强回忆,国际展览局秘书长洛塞泰斯曾毫不留情地说:“用工业旧建筑太荒唐,世博会一贯的建筑风格是越新越奇越怪越吸引人,世博用老建筑,没有这种先例。”
经过半年左右,国际展览局最终同意了上海世博会的方案。于是,浦西就成了老厂房翻新的集聚地,浦东则成为新建的世博建筑集群。
“赛奇会”:159年主题演变
早期世博会在欧美举办时,当时的中国人把世博会称为“炫奇会”或“赛奇会”,这在历史上并非夸谈。欧洲人最开始对待世博会的态度,也正如今天很多中国人对待世博会的态度:不出国门看世界。
法国作家欧内斯特·勒南在描述19世纪的巴黎世博会时,夸张地说道:“欧洲人倾巢出动来巴黎看商品。”
1900年,巴黎世博会接纳了5000万观众参观,超过法国当时人口总和。159年中,欧洲人在世博会上“看商品”、“把玩新鲜玩意”成了他们重要的娱乐环节。
“当时世博会主办者都有万邦来朝的良好感觉。它最初就是以西方工业作为主导逻辑,展示它们的声光化电以及非西方国家风土人情的自我奇观化。但现在这种格局已经不存在了。”罗岗对此表示。
早年,那些非工业化国家,包括中国在内,在西方世博会上一度扮演着被展示的奇观的角色,成为西方选择性观赏的消费品。19世纪末,当中国瓷器接连参加过几次西方世博会后,就一再被拒绝参加。于是,长城砖、大清朝的床榻、衣饰成了满足好奇眼球的装点对象。
1933年的芝加哥世博会,是世博会历史上第一次重大转折。从芝加哥世博会开始,世博会向工业巨头敞开了大门,企业馆开始应运而生,通用汽车纷纷进入各自的展馆。克莱斯勒公司将自己的汽车装备线在世博会上展示,人们开始消费汽车,极大刺激了美国汽车工业的发展。1933年的芝加哥博览会是第一届有明确展览主题的世博会,这一届的主题是,“一个世界的进步”,也是世博会历史上第一个主题。芝加哥世博会第一次放弃了传统的展品分类,取消了曾加剧国家之间竞争的评奖体系。
1933年芝加哥世博会截止日期到来的时候,人们纷纷要求继续举行,不同意世博会停下来。次年5月,本届世博会又重新延长了6个月。至今芝加哥城市的市旗上有四颗星,有两颗是纪念芝加哥这个城市曾经举办过1893年和1933年的两届世博会。
此后,两次世界大战发生,世界在政治、经济等方面产生了截然不同的价值观,世博会又似乎走回原先的老路:不同的价值观在世博会中碰撞,融合了更多政治因素的世博会又开始进入国家意识形态主导和炫耀国家声望的舞台。冷战的高峰期,美国的斯波坎世博会上,最大的外国馆就是当时的苏联馆,苏联馆的正门口安放着列宁的巨大头像。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伴随着世博会的落寞和即将消亡的声音,世博会开始迈出艰难转身的步伐。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并多次举办世博会的国家之一,到上世纪末美国也是最先冷淡世博会的西方发达国家之一。21世纪开端,美国退出了国际展览公约,宣布不再参加世博会,尽管美国2005年又重新回到世博会,但这一事件对当时的世博会提出了严峻挑战。
技术发明仍受到重视,但已不再是世博会的首要课题。1993年10月,2000年汉诺威世界博览会总体规划正式开始,遵照“汉诺威原则”,规划者郑重声明:“不建造任何在世博会后无用的东西”,避免曾出现的世博会场在闭幕后成为一片“废墟公园”的结局。
“自1989年以来,世博会已经历了戏剧化的转型。地缘政治与过去相比有了巨大变化,世博会学着去适应时代和改变自身。最初,世博会起源于工业时代,各国聚集在这里展示技术竞争和国家声望。最近几年,世博会的确遇到了很多怀疑者,但即使在今天的后工业时代,全球化世界的后现代社会中,世博会的价值也不容置疑,它作为人类记录、检视进步的重要里程碑,为不同文化的人们提供了一个聚在一起的机会。”国际展览局秘书长洛塞泰斯在中国接受媒体访问时曾经如是说。
作为国际展览局秘书长,洛塞泰斯深感这种转身的必要。他想将世博会引入“物质遗产世界博览会”的道路,阐释世博会的“智力与文化遗产”, 鼓励世界博览会的组织者强调世博会的智力和文化主旨。世博会评奖体系的演变印证了世博会的这种转身,1958年布鲁塞尔世博会奖牌也成为世博历史上最后的奖牌。
重新改变世界图景?
事实上,除了展示经济成就,世博会在历史上也屡次推动了文化思想的进步。
1878年巴黎世博会,由法国文豪维克多·雨果主持的著作权研讨会,就催生了此后旨在国际间保护著作权的《伯尔尼公约》。雨果在那届世博会上曾表达这样的观点:改变世界最高统治权力的将是思想。
在纽约世博会上,爱因斯坦把科学和思想联系在一起,他发表演讲时说:“如同艺术一样,科学如果想真正、充分地完成它的使命,那么人们对于科学成就,就不应只是肤浅地理解,而必须认识它的深刻内涵。”
在世博会上,人类对于思想和文明的反思,逐渐超过了对技术发明的渴求。就像历届世博会主题所演绎的那样:“进步和人类协调”(大阪,1974),“面向未来的新环境”(斯波坎,1974)和“发现的时代”(塞维利亚,1992),“自然的睿智”(爱知,2005),“水和可持续发展”(萨拉戈萨,2008)……
上海图书馆馆长吴建中多年研究世博会历史。他认为,世博会在近160年的发展进程中,逐步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核心价值体系,即以“进步、创新、交流”为主线。
“从性质上看,世博会在今天已经是过时的东西。但上海世博会可能会带来一定的效应,在市民素质、展现经济发展情况、吸引更多人的关注等方面都会有不错的效果,带来的物质、经济效益会更多。”同济大学文化批评研究所教授兼所长张闳说。在他看来,上海世博会留下有形的东西是建筑物,无形的则是城市生活样式、新生活理念、与外界打交道的能力以及政府组织大规模活动的能力。
五年前,在进行世博会推演时,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副局长周汉民就曾表示,2010年上海世博会将不以建造任何一个“标志性建筑”为目标,而希望把对人类未来深刻的思考作为上海世博会的“遗产”。从这个理念看,世界有理由期待上海世博会在文明反思上给人类文明留下惊喜。
“城市化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在上海世博会上,我们可以看到各国对城市发展的不同关注。发达国家更多提‘自然城市’、‘低碳城市’等概念。发展中国家由于‘城市化早熟’现象,大量人口从农村流向城市,城市无法吸纳,所以更多地关注城市鸿沟等问题。不少非洲国家从农村的视角看城市,强调农村发展好了,遏制了农村人口向城市的盲目流动,也是对城市发展的一种贡献。”吴建中阐释,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可能引起世界对城市化的重新反思。
不过,在参与过中国馆主题演绎的罗岗看来,上海世博会仍有更重要的使命。“上海世博会,似乎还没有包含对世博会起点的反思和批判,这是比较遗憾的地方。工业发展时代是以国家为单位回应各种问题,但现在气候问题、大规模传染病问题,对这类问题的回应,以国家为基本单位解决这些问题已经受到了挑战。上海世博会如果办得好,应该让全世界重新考虑面对同一个世界问题,如何改变。”
上海-大阪世博互动圆桌会回顾了上海世博会的辉煌成就,展望了大阪世博会的未来愿景,强调了世博精神的传承与创新。
虽然世界贸易面临的不确定性挑战仍在加剧,但全球商界的合作持续加深,也在以市场主导的双向奔赴中,寻求着长期共赢的方式。
今年前5个月入境日本的国际游客总数,累计达1814万,超过了去年同期1464.17万的最高纪录。
根据预估,大阪世博会展馆建设和运营所带来的经济效应达到总计2.92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480亿元)。
与主要品类的出口额相比,访日游客的消费规模仅次于汽车出口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