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851年伦敦举办了首届万国博览会后,世博会就成为各国展示其新工业技术和商品的舞台。历史上,西方主要工业化国家几乎都举办过世博会,有的甚至多次举办过。
而作为欧洲重要的工业化国家,德国在长期的等待和徘徊后,终于在2000年举办了本国历史上唯一的一届世博会(汉诺威)。
一个世纪前的失之交臂
约在1890年前后,德国工商业界就开始积极筹划在柏林举办一届世博会,以此促进德国工商业与世界各国的交流,扩大德国工商业在世界上的影响。特别是1889年巴黎又成功举办了一届世博会(巴黎此前在1855、 1867、1878年举办过世博会)后,德国工商业者再也坐不住了。
19世纪晚期, 德国的国家统一和政府的重商主义,大大刺激了德国工业化的步伐。作为当时世界上工业产值仅次于英国的新兴工业国,如果德国申请举办世博会,那么前景还是非常乐观的。
然而,当时德意志帝国处在威廉二世的统治下。这个后来参与发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皇帝,1888年一上台就忙于扩军备战,在世界各地抢占殖民地。他和其首相卡普里维对于在首都柏林举办世博会毫无兴趣,不愿为此花一分钱。于是,帝国政府在1892年顽固地拒绝了工商业界关于举办世博会的请求。
没有国家的支持,柏林想举办世博会的愿望只能落空了。
但德国工商业界,特别是柏林的工商业者们并未因此而放弃举办世界性博览会的努力,他们在没有政府任何支持的情况下,于1896年5月1日至10月15日在柏林举办了一届柏林商业博览会,其规模已经接近于当时其他国家举办的世博会的规模。
尽管如此,这与真正的世博会还有很大的差距。而在这一次失之交臂后,德国一等就等了一个多世纪。
两德统一后的新机遇
错过了一次绝佳的机遇后,由于两次世界大战和冷战的影响,德国直到1990年,才第一次获得了世博会的主办权。这次世博会没有定址于柏林,而是选择 2000年在德国著名会展城市汉诺威市举行。
在获得主办权的1990年,德国已经历了二战以来的最大变迁,两德和平统一,德国重新获得完整的国家主权。
而在经济方面,德国经过战后的发展,已成为重要的经济大国,1986~1990年,德国的出口额一直保持着世界第一。
但随着两德的统一,对前东德地区的援助拖累了德国的经济发展,人民对统一后经济发展停滞、税负加重颇有怨言,很多国家也对两德统一后能否顺利发展抱有怀疑的态度。因此,很多德国人反对举办世博会,认为这会进一步加重民众的负担。
不过,这一次德国政府却坚定地支持举办汉诺威世博会,在财政困难的情况下前后投入了102亿马克的资金,并设立了1亿马克的特别援助基金来帮助参展困难的国家赴德参展。
最后,汉诺威世博会共有 155个国家和27个国际组织参展,规模为当时的历届之最。
汉诺威世博会的成功举办,显示了德国高超的工业和信息技术水平,也展现出德国各界对统一之后德国发展的信心。它还带动了本国经济的发展,增强了外商对在德投资的信心,吸引了外国对德国的投资。
就在这一时期,德国经济也逐渐走出低谷。2003年,德国的出口额再次超越美国,成为全球出口冠军。
展馆70%利用原有场馆改建
汉诺威世博会的主题是“人、自然、技术”,其核心精神是可持续发展。这一原则的提出,正值20世纪末人类面对着人口膨胀、环境恶化、诸多资源储备日益匮乏、新技术对人类自身安全的冲击等众多挑战加剧之时,所以,这一主题一经推出,就立刻为人们所推崇。
根据“人、自然、技术”的主题精神,汉诺威世博会的展馆有70%是利用原有场馆改建的,整个展会的建设尽量不增加世博会结束后不需要的设施。
与往届不同的是,汉诺威世博会在汉诺威展区外还有从3000多个候选项目中遴选出来的767个全球示范项目,这些项目都是与世博会主题密切相关的,其目的是为了能在五大洲各个参展国更好地宣传和践行可持续发展原则。其中有280个项目在德国境内,项目总投资额达到125亿欧元,这些投资是不包括在世博会预算之内的。
汉诺威世博会通过其“人、自然、技术”的主题和一系列努力,促使参与者们认真思考和落实这一主题,大大推动了世界各国在新世纪里对可持续发展模式的认识与实践。
贝森特曾称,欧盟存在“集体行动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贸易谈判进展。
钦文谈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占领国,对德国的教育政策,包括中小学的教育大纲等影响很大,对德国历史的解释基本贯彻了反战的、和平主义的、反思纳粹专制的教育方针。
虽然世界贸易面临的不确定性挑战仍在加剧,但全球商界的合作持续加深,也在以市场主导的双向奔赴中,寻求着长期共赢的方式。
“美国通货膨胀加剧可能会威胁上述国家黄金储备的安全。”
今年前5个月入境日本的国际游客总数,累计达1814万,超过了去年同期1464.17万的最高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