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德,马云为何非得全资收购?
赵楠
1、阿里计划以10.45亿美元现金收购高德软件余下72%的股份。2013年5月,阿里以2.94亿美元收购高德软件约28%的股份。
2、两次交易,阿里巴巴对高德软件的估值定价从去年5月的10.5亿美元,抬高到14.5亿美元。也就是说,9个月时间里,阿里对高德的估值定价涨了38%。
3、而在这9个月中,高德的业绩并没有反应出相应的增长比例。此外,高德地图在国内的市场份额也没有增长,而这恰是阿里巴巴较为看重的部分。据易观数据,2013年Q2,高德地图的份额为31.3%、百度为24.4%(腾讯第7,为2.3%);而2013年Q3,高德为31.3%、百度为26.6%。如此来看,阿里对高德的最新估值,是比较厚道的。
4、本次交易阿里巴巴全部采用现金支付,而没有股权兑换。从财务上看,这也是建立在帮助高德“私有化”的方案基础之上。而一旦涉及股权交换,一是有反向上市的嫌疑;二是阿里自身的股权将被稀释,股权结构的改变也将影响阿里在香港的上市,而阿里持有约50亿美元的现金,现金流充沛,可以看到,阿里近来的收购很少采用换股行为;三是,全部采用现金收购,实则是帮助高德“私有化”,而阿里与高德的进一步整合,也需要高德在“私有化”的条件下以便更无顾虑的操作。
此外,截至2013年Q3,高德有高达5.1亿美金的现金流及其等价物。也就是说,理论上,阿里需要付出的现金只是5.35亿美元。
5、在2013年5月的交易中,阿里巴巴已取得对高德的绝对控股权。那为何还要进一步全资收购呢?
一是,高德在二级市场的价格并不高,收购成本不大,在阿里没有宣布计划收购前,高德的市盈率只有14倍左右,平均市值也就10-11亿美元。此外,账上还有5.1亿美元的现金。
二是,如果要与阿里进一步深度的整合,在目前二级市场价格不高的情况下,高德最好的选择就是“私有化”。在2013年Q3,随着与百度在互联网地图业务上的竞争加剧,高德的费用已大笔提升,并导致该季度出现了亏损。
财报显示,2013年Q3,高德净亏损达670万美元,而2012年Q3为净利润1010万美元,2013年Q2的净利润也有380万美元。此外,高德的市场费用同比增长超过1.5倍,环比增长超过75%。研发费用也同比增长82%,环比增长37%。而总收入却同比、环比纷纷下滑。
也就是说,高德地图在转型的过程中,与阿里进一步整合的过程中,财报肯定会不太好看,那还不如退市,不去背财报的包袱。如果两三年后,高德地图业务发展顺利,依然存在分拆上市,待价重估的可能。比如阿里的万网。当然,这也要看阿里的意思。
三是,既然高德的移动互联网业务对阿里具有直接的战略意义,该业务在高德的营收比重中占39%,那为什么不采取分拆高德移动互联网业务的方式来卖给阿里呢?不考虑资本因素,从纯业务角度去看,“不同业务线的运作都是基于数据库,而数据库无法拆分,这决定了公司整体的价值。”这句话是高德CFO张勤在去年的采访中讲过的话。
此外,地图的底层数据库资源,在未来的互联网巨头竞争中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虽然在O2O的竞争初期,也就是目前阶段,更多能看到的只是地图表层的POI竞争和用户竞争。
除阿里巴巴之外,目前采用高德地图底层数据库资源的互联网公司包括腾讯、360、UC以及谷歌等。可以看到的是,为了分摊风险,腾讯除了与高德合作外,也与四维有合作关系,并也在寻觅一些地图产业链上游的收购对象。而百度和四维的合作关系则更为紧密。
四是,阿里正在寻找承载本地生活服务和出行服务的入口,如果这个入口是地图,那么这个核心业务一定不能是自己的“干儿子”,而必须得是“亲儿子”,这样对阿里来说才战略上安全。现在,阿里在做的正是把高德从“干儿子”变成“亲儿子”。
6、地图的底层数据库是互联网巨头的战略储备资源,而更外一层的互联网地图则是O2O的搜索入口。相比PC的搜索入口,基于手机端的搜索入口更强调用户体验的完整性,也就是说,你不但要给我一个框,还要给我优质的内容,并且要让我感觉到从框的搜索到内容的服务体验上更加无缝。因此,基于地图端搭建一个完整的生态服务链条,非常重要。
而对于地图这个框来说,内容是什么?就是POI服务。看以看到的是,阿里、百度和腾讯,正在疯狂的对POI服务进行收购。比如,百度全资收购糯米网,与百度地图整合。腾讯和阿里,分别对嘀嘀和快的打车进行战略投资。此外,阿里的生态里,还不乏美团、聚划算、在路上这种基于地理信息位置的移动服务。
此外,如何从地图这个框的搜索到内容的服务上更加无缝?这个中间环节除了基于产品接口的数据深度对接外,就是支付体系的完善。阿里有支付宝,腾讯有微信支付,这些都将与地图业务进行深度整合。
也由此看出,百度也一定会发力自身的支付业务。如果自己来不及打造一个支付体系,百度也许会通过收购来布局。
也就是说,地图业务只是O2O的承载平台,只是O2O战略的一个开始。往后更重要的是生态的融合。所缺的生态资源,就去收购;已有的生态资源,就看如何与地图业务进行无缝整合。
7、地图业务依然是BAT之间的三国大战。尽管腾讯地图的市场份额在2013年Q2仅有2.3%,排在第七位。但只要腾讯高层愿意发力,凭借腾讯的渠道分发能力、腾讯的O2O生态资源,以及腾讯的资本并购能力,依然能够快速托起它的地图业务。
但还有两个搅局变量,就是雷军的小米,以及周鸿祎的360。
8、阿里对高德的全资收购,会引发怎样的连锁反应?
在国内互联网地图市场,图吧、搜狗、谷歌地图都拥有约9%的市场份额,差距比较接近,紧随高德与百度。谷歌地图外,搜狗已有主,具有被收购价值的就是图吧。而图吧的股东是IDG和陈一舟的人人。图吧是否会成为腾讯的猎物呢?
此外,阿里巴巴已经全资收购了高德,那么它还会有足够的精力竞逐大众点评么?大众点评是独立上市,还是栖身腾讯,也很难说。
来源:百度百家
阿里全盘吃下高德主要为防腾讯
刘兴亮
面对高德这道菜,9个月前,阿里尝了一口;9个月后,终于全盘吃下。
问题来了,高德作为一个上市公司,为何愿意委身为一道菜呢?阿里为何看上这道菜,又为何先吃了一口,继而全部吃掉呢?
莫急,问题一个个解答。
先说高德为何愿意委身为一道菜,根本其实很简单,这就是传统企业向互联网转型,尤其是向移动互联网转型的阵痛。首先呢,转型本身就极为痛苦;其次呢,转型后面对互联网巨头的竞争就更为痛苦。
我经常说的一句话是,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变了,玩法变了,打法也变了,一切都变了。我还经常说的另一句话是,老土的分类叫大企业小企业,现在时髦的分类是新企业和旧企业。
高德是一家什么样的企业呢?表面上,这貌似一家新企业;其实呢,这是一家旧企业。这家旧企业,在旧时代,其实小日子过得很滋润,to B的收入很稳当,汽车厂商、政府等,都是有钱的主。即使是从手机厂商收取的预装费用,也是用亿来计算的。
然而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一切都变了。就拿手机预装来举例,过去的行规是手机厂商给软件厂商付费,现在倒过来了,是软件厂商要给手机厂商付费。其实PC时代也有类似的经历,想当年,联想要给软件厂商付费呢。
所以,高德也面临转型互联网企业的问题。这两年,高德其实转的并不顺利。袜子有没有洞,穿在鞋里,一般外人看不出来。然而高德的转型,外人只要仔细些,就能发现其中的苦痛。
更为痛苦的是,高德转型为半个互联网公司后,碰到了一个彻头彻尾的互联网巨头,它的名字叫百度。刚刚过去的2013年,百度地图和高德地图之前的恩怨情仇,乃是行业看点之一。就拿导航免费和退款来说,面对彻头彻尾的互联网公司百度和百度的那些如狼似虎的公关团队,高德的几次应战几无亮点,即使我的老朋友成从武先生亲自上阵,比如面对百度退款的攻势,他的声明就显得很无力。
作为一个上市公司,财报就是晴雨表。财报显示,高德软件2013年第三季净营收达3770万美元,同比下滑6%;股东应得净亏损为670万美元,去年同期为净利润1010万美元,这是高德2年来首度亏损,高德净利也连续5个季度下降。
于是,阿里就以干爹的形象出现了。如果再不把自己委身为一道菜,高德的日子就更难熬了。
再接着说阿里为何看上这道菜,而且认为这是一道好菜。
在PC互联网时代,地图并不是香饽饽,BAT集团中,只有百度稍微重视那么一点点,并且最先进入。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地图摇身一变,立马成为“白富美”,引得“高富帅”们垂涎欲滴。
PC互联网时代,地图是个边缘产品。移动互联网时代,据有关数据,大约70%的应用和地图有关系。对于普通用户来说,我们最大的感受就是,为毛那么多的应用安装时都要问是否允许获取地理位置?其实普通用户不知道,问你一声都是君子,还有一些,问都不问。
一夜之间,一切似乎都要和地图挂起钩来。什么O2O啊,什么本地服务啊,什么新潮购物啊,离开了地图这玩意,都玩不转。地图已经成为最重要的入口,之一;地图也是最特殊的入口,这个没有之一。入口啊入口,这个问题把马云折磨的何其瘦也。于是,阿里果断对高德下口。
最后一个问题,为何9个月后,又急匆匆全盘吃下呢?
阿里全盘吃下高德,大家都幸灾乐祸地自带小板凳地,等着看“阿百大战”,这是因为2013年,高德地图和百度地图战得不亦乐乎。实际上,导致阿里急匆匆全盘吃下的,不是熊掌,是企鹅,是那只已经很胖很胖的企鹅。
地图领域,BAT集团中,腾讯最为落后。本来想靠街景地图实现弯道超车,结果发现弯道太长。而地图的重要性越来越高,时间不等人。于是,新年前后,腾讯动作频频,先是收购一家拥有甲级测绘资质的地图公司,接着又把地图开放平台,再借助微信的力量,准备再次实现弯道超车。
这一切,阿里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于是,好戏上演了。
争夺移动互联网入口的波澜壮阔的战役中,此乃一步好棋。移动互联网时代,地图已成为重要入口,对阿里的战略布局至为重要。此役过后,BAT入口战将进入新阶段。
来源:创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