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摄五天,六亿票房。2014年大年初一上映的电影《爸爸去哪儿》,以难以置信的超高票房再度刷新了人们对电影的认知。
一部烂片能拿到数亿票房,在中国电影市场上已是见惯不怪的常态,但《爸爸去哪儿》的成功仍然惊吓到整个电影圈。被萌娃们感动的观众一片热情高涨,影评人则为中国电影的未来悲观哀叹,而主创团队早就料到人们会产生的质疑,于是在前期宣传时就特地强调,“这算不上一部电影”。
号称要“过十亿”的《中国好声音之为你转身》,首日票房仅80万。连电影都算不上的《爸爸去哪儿》,首日票房9167万,超过《私人订制》的纪录。天娱总裁龙丹妮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承认,《爸爸去哪儿》的成功只是特例,多少要感谢“中国这个奇特的市场”。
电影与电视的融合,最终将去向何方?商业上大获成功的《爸爸去哪儿》将带给中国电影如何深远的影响?中国观众在这个奇特的市场中还将扮演怎样的角色?兰波、水怪与何小沁的视角,也许能帮我们做一些梳理。
兰波:一场中国式家长和庸众的胜利
“消费纯真和亲情,中国式家长和庸众的胜利。折磨亲生骨肉的感受来赚钱,煽情脑残无下限。”看过电影《爸爸去哪儿》后,影评人兰波写下了这句既愤怒又无奈的评语。
兰波正在筹拍自己的第一部电影长片。曾经枯坐书斋的影评人,如今从文字领域转入真实的片场,更能深切感受到电影行业的怪现状,“我是极其悲观的。未来中国的大银幕上也许将会涌现无数‘电影栏目’,因为投入和产出比实在太诱人了。”
他 不愿将《爸爸去哪儿》归类为电影,所以称之为“电影栏目”,“假如这类电影一拥而上,当然会冲击到真正意义上制作的电影上映,甚至影响整个电影格局。那些 说《爸爸去哪儿》可能是昙花一现的人太过乐观。按《爸爸去哪儿》用五天打造的制作模式,那就是一本万利的事情,谁还愿辛辛苦苦地用几年打造一部电影?”
以 电影从业者的立场,兰波从《爸爸去哪儿》的票房胜利中嗅到一种娱乐至死、利润至上的狂欢意味。他最担心的是,受众素质和观影环境将由此形成恶性循环,而真 正有艺术追求的电影公司将不得不在这种畸形的氛围中被迫倒闭或转而制作迎合“庸众”口味的电影,“最后,这会成为中国电影品质萎靡不前的元凶之一。”
第一财经日报:《中国好声音》和《爸爸去哪儿》先后登陆电影院线,虽然前者远没有后者成功,但是否也反映出一种趋势:成功的综艺节目开始抢滩电影市场?
兰波:中国电影市场这几年高速发展,在如此高的增长率和巨额利润面前,电视媒体也坐不住了,如何运用已有的视频产品更高效地挣钱?他们只能把脑筋动在受众颇广的综艺节目上,低投入高产出。他们把这种“电影节目”作为一个等同于“快消品”的商品来做、来推销,说白了,就是抢钱。
在 这个过程中,他们会顾忌电影是什么,顾忌电影有艺术属性吗?当然不会。从目前的市场现状来看,用综艺节目抢钱就是一种暴利,反正他们也要制作节目,既然成 本这么低,随便放一集在院线上,傻瓜都会明白是挣钱的。《爸爸去哪儿》取得了空前的成功,但绝不能说《中国好声音》就是失败,这只是利润达到1000%和 100%的区别。《爸爸去哪儿》是靠档期和排片的功劳,但最重要的是它在中国4亿台电视机上(2010年11月的统计)确实取得了比《中国好声音》更大的 关注度。《中国好声音》消费的是普通人的梦想和对音乐的享受,《爸爸去哪儿》消费的是亲情与纯真,有的人可能没有梦想,也不喜欢音乐,但他一定有亲情,曾 经做过儿女或者正在抚养儿女,当然受众群更大。
日报:你把《爸爸去哪儿》的票房成功称为“中国式家长和庸众的胜利”,如何解释?
兰波:当 下中国普通观众对于电影的认识,已经沦落到把大银幕和小荧幕混为一谈,感官刺激为上,只要逗笑和哭,简单的生理反应就可以叫好,至于精神层面上更高的追求 和智识上的愉悦,他们已经嫌麻烦了。较之八九十年代的观众观影素质来说,今天的很多观众并没有进步,反而是退步。那个年代的观众可以看到多少优秀的电影 啊,那是中国电影的第二个黄金年头,正因为观众的热情,优秀的中国电影才可以层出不穷,包括那时候的电视剧也产生了很多佳作。可惜这种良性循环在90年代 开始随着制度环境的保守,加上对优质文化的慢性扼杀而被迫中断,以至于新世纪“娱乐至死”时代到来时,主流观众养成了对大片和雷剧的依赖。
有 的不良片商用“观众就是上帝”的粗暴断定来搪塞行业上下的反思,来模糊复杂的时代动因。这批观众真的是上帝吗?有些人其实对好和坏的艺术标准认识非常模 糊,完全是灌输什么就接收什么,所以我说的庸众,就是形容这帮被劣质电视剧和综艺节目饲养大的观众。清醒的观众真的很少么?我看也未必,随着互联网的普 及,许多国外引进的精品电视剧和电影也在催醒很大一部分人群,尤其是未来的观影主流人群。
另一方面就是价值观和国民习性的问题。很多中国 家长喜欢琢磨“别人家的小孩”,《爸爸去哪儿》正好迎合了这种心理,家长也没有考虑到背后有那么多植入广告、设计环节,以及各种利益博弈。这是对纯真的消 耗,荧幕上的孩子不过是挣钱的道具罢了,他们有知情权和选择权吗,有成熟到可以拒绝参与节目、觉得要保护自己隐私的自觉意识吗?明星家长和台下的观众一样 可怕,用其已有的光辉打造“星二代”。一个极为投机的商业行为,拜托就不要给自己贴上“童真”这类貌似道德高尚的标签了。
日报:《爸爸去哪儿》的制作人龙丹妮说,将电影和电视进行整合是一种趋势。美国电视节目《蠢蛋搞怪秀》也曾推出数部电影作品,电影与电视的相互渗透、融合,是否真可以成为未来趋势?
兰波:从 电视诞生以来,无数人都放过这个狂言,但结果呢?只要有审美有品位的观众,就会明白两者有本质区别。电影虽有商业属性,但最重要的还是艺术属性,即使在电 影和电视业最发达的美国,他们探索了这么多年电影和电视的整合,其最终结果也是电视(尤其是电视剧)的制作水平要向电影看齐,最好达到电影艺术的高度,而 不是相反。
电影是视频媒介产业链的最高端,因为其高度造梦的秉性,集技术工业和艺术于一体的特殊属性,以及高投入高回报的商业特质,才会让人们如痴如醉,将其列入“第八艺术”之列,其包含了文学、音乐、舞蹈、戏剧、绘画、建筑、雕塑等七大艺术类别。
相 比之下,电视制作环节快捷方便及时,制播分摊到个体成本低廉,制作简单粗糙,极难称其为艺术。另外,电影对视频媒介产业链的影响也是从高到低的,电影创作 的艺术理念和技术手段是带动整个视频行业的龙头,无数艺术家和工程师以极大的热情投身于电影行业,才让这个行业的成果再反哺给电视和其他包括互联网视频等 新兴行业。
电视与电影可以整合,但不是中国市场这样的整合法。互联网时代的整合思维应该是整合资源,而不是行业属性,而整合的手段是要推 动所有行业健康发展,用电影带动游戏、电视剧集和周边衍生产品,这才是双赢。拿美国电影《蠢蛋搞怪秀》来说,它从第一集的投入经费500万美元,全新打造 的剧本,到如今的1500万美元的投入,主创人员绞尽脑汁的新创意,方让它生存至今,何况,它的票房和口碑也称不上优秀,只能说是差强人意,比之《宿 醉》、《泰迪熊》,原创力逊了不止一个段位。
日报:中国电影市场动辄被一些匪夷所思的烂片刷新票房纪录,这种状况反映了中国电影市场的哪些现象?
兰波:大 部分片商都把中国电影市场作为一个短期的套利跳板来玩,真正讲求艺术品质的片商则受制于现行审查制度和工业环境,很难出佳作,即使出了佳作,也被主流观众 所漠视。很多平庸的电影动辄几亿票房,而好电影可能是个零头,譬如去年最好的两部商业艺术兼备的华语片《一代宗师》和《毒战》,其票房成绩远不如贺岁档和 春节档的几部烂片。还有很多好电影,投入不小,最终不过千万级别甚至更低的收入,这让好的制片商和发行公司怎么坚持下去?如果这样的受众素质和观影环境长 期这样恶性循环下去,谁能保证他们不打退堂鼓?并且会导致更多有艺术追求、才刚刚起步的小片商被迫倒闭或者转而制作迎合“庸众”口味的电影,脑残粉丝电影 不过是其中一种而已。
(兰波:电影从业者)
水怪:世界纪录片史上没有先例
2月6日,我在南昌,在赶飞机之前有几个小时的空闲时间,就自己买票去看了《爸爸去哪儿》。去售票处的时候已经没几张票了,位置都特别差,我是坐在最后一排的最边上。进了电影院,发现都是家长带着七八岁的孩子,占了大概百分之四五十的比例。
电影开场的时候,我看到“电审纪字”几个字,心情很复杂。中国现在每年上映的纪录片很少,所以拥有“电审纪字”的纪录片特别少。2013年底,我们在“后窗放映”上映《千锤百炼》(第49届金马影展最佳纪录片)的时候,也有“电审纪字”的标志。
我 听说《爸爸去哪儿》是以纪录片形式上映的,综艺节目我没看过,所以我在想,难道这是一部关于整个节目制作幕后的纪录片?我没有了解更多信息,只想去看看, 结果感觉很糟糕。这不是纪录片,只是一档电视节目,不过是把屏幕放得更大而已。如果这部电影的水准跟他们之前的电视节目品质差不多的话,那我感觉电视节目 本身也做得挺糟糕的。
现在电影市场很混乱,这里面又有一个很尴尬的地方。《爸爸去哪儿》其实无法分类,从核心的本体来说,它并不是一部电影。如果承认电影院只能放映电影的话,那《爸爸去哪儿》是不应该在电影院存在的,它完全就不是一部纪录片,哪怕放在世界纪录片电影史上,也没有这样的先例。
纪 录片的定义很宽泛,究竟什么样的作品能算是纪录片,从中国到世界范围,争论都很大。纪录片还是有一个总括性,有些纪录片存在少许的设计,但这跟《爸爸去哪 儿》严谨的剧本大纲、事先约定好的表演安全是两回事。2008年BBC拍了部纪录片叫《走钢丝的人》(第8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纪录片),有剧本,也是演 员扮演的,但那些事情是真实发生的,只是以另一种形式拍摄出来。这种方式就是毫无争议的。
《爸爸去哪儿》这个节目本身并没有问题,市场的定位、口碑都非常好,唯一的问题就是错位,它的拍摄仍然按照电视综艺节目的方式来做,不过是转换成了影院上映的规格。
美 国和日本的综艺节目有很多都拍成了电影,但他们是真正以电影的标准去拍摄。日本很多动漫都有电影版,欧美的很多明星U2、席琳·迪翁都有过电影版演唱会, 包括崔健主演的《超越那一天》也是一部3D音乐会纪录电影。演唱会的电影版与综艺节目还是不一样,演唱会很适合做成电影版的,很多演唱会都按照影院模式来 拍摄,前期的制作都是遵从电影制作方式的。
即使是在国外,电视与电影的融合都不是那么简单的。《爸爸去哪儿》的问题在于,它错位地以纪录片之名,把一个非电影本体的东西放到了电影银幕上。贺岁档的几部电影制作上也特别糟糕,但同样拿到数亿票房,说明中国电影市场还处于一个原始、粗放、混乱的时代。
(水怪:电影放映策展人,民间电影工作者)
何小沁:产业意义远胜于其他
《爸爸去哪儿》的商业成功,在世界范围内都可以算作综艺节目电影化的里程碑。但这只是一个无法复制的特殊个案。
《爸爸去哪儿》属于春节档团圆亲子特供,符合了春节合家欢的性质。这部电影最初是考虑暑期上映,后来才换到春节档期,整个团队为此拼命赶制,最后用一个月的时间在春节期间推出。
电 影的主创团队,我们采访了很多次。制片人龙丹妮说,希望这是一部“畅快淋漓、不要有过多思想包袱”的电影,它的电影形态本身比较讨巧,开创出“真人秀电影 节目”形式,延续了电视节目对真实性的追求、展现出孩子的纯真面貌。但它的问题也很大,结构涣散,没有实现从电视到电影的节奏转换。
电影 的出品方天娱传媒是湖南卫视的全资公司,过去拍过几部综艺节目类的电影。像《中国好声音》这样的电影,因为改成了剧情片,让歌手脱离歌唱舞台去演一部电 影,本身的魅力光环存在的空间已经脱离了。别说是好声音学员,即便是李宇春这样具有号召力的歌手来演一部电影,都不能说绝对有票房保障。
《爸 爸去哪儿》虽然是一部目标定位快准狠的商品,但天娱传媒并没有经验可以借鉴,对票房也没有十足的信心。我们采访龙丹妮的时候,她很回避《中国好声音》的票 房问题,也拒绝评价别人。在《爸爸去哪儿》之前,天娱传媒一直在摸索、不断尝试,他们制作过《快乐男生》的电影,但电影始终只是天娱的副业,其主业还是偶 像制造、做真人秀节目。
关于《爸爸去哪儿》的投资,我们采访到的每个人,说法都不一样。网上说是300万,他们听了很愤怒,说300万连 一天的花销也不够。龙丹妮计算的是包括宣发费用在内,有两三个亿。这个其实怎么说都行,天娱是湖南卫视自己的公司,如果把每天滚动播放的广告算在内,换算 起来确实是一大笔钱。但我觉得真花不了多少钱,可能就是小木屋花钱搭一下,多雇点人拍摄、录音,人员多一点,工资多一点。
对这部低成本粉丝电影,叫好的和唱衰的人一样多,前者声称电影给春节带来快乐,后者紧握电影拍摄仅耗时五天的把柄,否定这是一部电影。其实电影天然具备艺术与商品的双重属性,站在两个维度上的争论必然驴唇不对马嘴。我认同每一方的立场。
《爸 爸去哪儿》的首创意义在于,它把电视形态搬上了大银幕,而不是以电影手法去创作一部衍生品,它可能会开创一种新的模式。万达院线正尝试把电视节目引入电影 院,也许今年观众就能在电影院里观看世界杯。在欧洲,很早就有话剧、舞剧、歌剧的高清录像版在电影院里放映。中国观众的文化素质没那么高,最直接的可能就 是把电视节目放进影院。《爸爸去哪儿》开创了这种讨论,并且带来一定的启示意义,让大家不要以那么传统的模式去看待电影,未来电影院里放的不一定就是电 影。在媒介趋于合一的时代,《爸爸去哪儿》的产业意义远胜于其他。
当然从质量上,《爸爸去哪儿》是一部烂片,我只能给一颗星。
(何小沁:媒体人,现于某门户网站做电影策划)
面对强权压迫,“戏比天大”还是“活命要紧”,戏班班主、戏院经理、京剧名角儿……各色人物给出了不同选择,走向不同命运。
在《罗小黑战记2》中,影片承接前作故事,小黑与师父无限、师姐鹿野直面撼动人、妖两界的危机,踏上充满未知与挑战的冒险征途。
F1在这个夏季再度掀起热潮,电影《F1:狂飙飞车》在中国内地延长上映一个月,中国内地市场成为该片海外最大票仓。F1赛事通过多种娱乐化方式吸引更多年轻粉丝和商业合作伙伴。
《F1》内地预测票房有望破4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