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大政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中影告别韩三平时代

第一财经日报 2014-03-20 05:29:00

责编:群硕系统

从韩三平最初就扮演着一个改革者角色的履历来说,他无疑是身为国企的中影集团市场化转型的见证者和亲历者。

尽管去年1月,已备战上市十余年的中国电影集团公司(下称“中影集团”),终出现在证监会公布的IPO申报名单中,但时任中影集团董事长的韩三平并未等到它最终上市那一刻。

近日,中影集团新闻发言人蒋德富向《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中影集团、中影股份原董事长韩三平卸任,属于正常退休。

身为中国电影界的“老资格”,韩三平1999年进入中影集团,并出任集团副董事长兼副总经理,任务则是推动中影集团进行业务重组、资产整合和产权制度改革,2007年,韩三平出任中影集团董事长,随着《投名状》、《赤壁》等电影的推出,中国电影逐步迈入大片时代。

从韩三平最初就扮演着一个改革者角色的履历来说,他无疑是身为国企的中影集团市场化转型的见证者和亲历者。

“韩三平在其任期内,的确一度引领中国电影的风潮,而未等到中影的最终上市,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其一大遗憾。”圈内一位资深人士认为。

以“上市”推动“改革”

“1999年,中国电影算是跌到了低谷,改革不得不发。”资深影视制片人王璐说。当年,也是中国电影行业市场化变革的前夜,集中了广电系统最为优质资产的中影集团成立。

中影集团公司成立之初,将原中国电影公司、北影厂、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等8家单位揽入旗下,韩三平出任集团副董事长兼副总经理,主抓集团制片环节,任务是让中影按照企业制度发展要求,进行业务重组、资产整合和产权制度的改革。

“要将原先没有太大关联的8家企业捏在一起,谈何容易?”上述资深人士表示。

尽管在最初两年,有着众多优势资源的中影集团也试图转身,但并不容易。比如有着50年历史的北影厂、中影公司、童影厂等合并之后,产权结构该如何调整、人事调整等都是问题。

这也是韩三平在公开场合很少谈及的部分,但他认为,理顺内部关系、提高生产效率成为中影集团改革迈出的第一步。

随着2000年6月,当时的国家广电总局和文化部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影业改革的若干意见》,中国电影行业市场化改制开始,以及2003年底、2004年初降低民资和外资进入门槛,市场化竞争日趋激烈。这对于中影集团来说,压力不小。

内部改革外,推动中影集团向前走的另一大动力也已经出现,即确定了上市的目标。“中影上市的概念,我当时也有参与,尽管知道在当时环境下,这个目标很难,但的确推动了中影的实质性发展。”中影集团一前任负责人说。

也正是在这个目标下,中影上市前的资产、人事、财务已经按集团化的要求实行了三统一。当时中影的准备工作包括两方面:一是内部资本运作,进一步壮大自身实力。二是资本市场融资,扩大资金规模,比如将固定资产变现,然后再投入到新的项目建设中去。

试图在香港上市的准备工作也让中影进入了实质性整合阶段,最核心业务的5个制片公司的改制在2005年上半年基本完成,5个分公司都分别与民营或境外资本结合,成为自负盈亏、自主经营的股份制有限公司。

“在推动这些改革的过程中,其实包括韩三平在内的高管们的性格还是比较‘强势’的。”上述资深人士说。

从2002年开始,中影集团联合发行了《英雄》、《十面埋伏》等国产大片,其中《英雄》的票房突破2.5亿元,这在当时简直就是一个天文数字。而加之进口片的独家权利,中影集团一年所创造的电影票房曾一度占据了中国电影总票房的半壁江山。

“韩三爷”

就商业模式而言,到2007年,中影集团基本搭建起来一个看似庞大的体系。

当年韩三平出任中影集团董事长,上市计划再次启动,当年取得了原则性批准。照原计划,中影在2008年底前进行A股首次公开募股。但受金融危机等诸多原因的影响,此次上市计划再次被搁置。

圈内人士则表示,根本上的原因还是,中影上市并非一个非要达成的目标,深化改革才是重点。

从主营业务来看,2006年中影集团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6.16亿元,净利润0.56亿元,经营性净现金流为2.01亿元,而在净利润中,40%则来自补贴,上市难言信心十足。

2007年初,中影集团成立制片分公司、营销策划分公司和影院投资有限公司。韩三平提出在制片、制作、营销宣传、影院投资、发行放映和电影后产品开发六个环节提高中影的竞争力,电影企业产业化经营的战略思路更加明朗。

对这一举措,韩三平曾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制片是中影集团最核心的资源,现在中影需要迅速建立自己的制片品牌。

从《无极》、《投名状》到《赤壁》、《梅兰芳》,由韩三平领导的中影团队推出一系列高成本高回报的商业电影,使得中国电影开始进入成熟的大片时代。

这其中,韩三平也迎来了被称为“韩三爷”的时期,这其中既有“尊重”成分,也暗指其带着“霸气”。

2009年韩三平主导的主旋律电影《建国大业》上映,斩获4.2亿元票房的纪录。他一手扶持的宁浩、陆川、徐静蕾、刘江等导演,也已成为中国影视行业的中坚力量。

对于“霸气”,业界是两种声音,一种是中影贯穿全产业链的体系,在某种程度上是具有一定的话语权的,另一种说法则直指垄断下的布局,一部电影从制作到营销到上映,中影正是掌控着这种话语权,并无值得骄傲之处。

“如果将韩三平任期里主导的影片票房展示出来的话,许多的确是可以成为佳话,但揭开中国电影的本质,这种辉煌的成色不足。”上述资深人士说。而中国电影从2003年开始全面产业化以来,影片产量从2002年的100部左右上升到700部,票房以每年30%的速度递增。

这样的速度吸引着上千家公司进入电影的制作与发行领域。但真正盈利的影片少之又少,本报记者采访的几家知名影视公司认为,大多数公司还是做炮灰。

韩三平曾表示,上市一是为融资,手里有钱了,可以干一些事了;二就是改变股权结构,有更好的监督机制经营机制,会更现代化。

2010年,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注册资金14亿元。中影股份由中影集团联合其他7家战略投资者成立,中影集团占股93%,其他7家公司各占1%股权。

从2011年至今,关于中影上市的消息传出几次,韩三平在公开的场合也提到过一次,至于今天还没有太多动静,一位承销商表示,这中间有像IPO停发等客观原因,还有一些问题是改革中的中影需要解决的问题。

对于韩三平的继任者,上市或许又将是其“目标”。

根据已曝光的中影股份环保核查材料,中影集团置入公司的子公司、控股和参股公司共有47家,经营业务包括器材租赁、制片、洗印、发行和院线卫星电视等,几乎覆盖了所有电影产业链。之前业界猜测的具有垄断特权的中国电影进出口公司以及唯一的国家级专业电影频道CCTV-6却并未出现在名单上。

这种资产结构也印证了此前韩三平曾多次强调的,中影的核心资产还是制片等电影业内的传统资源。

但在中国制片业生存艰难的时期,中影会有新的拓展吗?中影方面表示,继任者是谁,会适时发布。圈内人士所期望的是,中影未来能够在拉动中国电影的原创能力以及走出去等方面有所影响力。

 

举报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