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小刚在邀约谭盾为电影《夜宴》谱曲时,唯一强调的是突出“鬼气”。
“鬼气”是谭盾音乐的鲜明特征。他的很多音乐会现场,就像是一场原始神秘的宗教仪式,阴森而鬼魅。而站在指挥台上的谭盾,一身黑衣,又宛如祭坛上的巫师。
这位“音乐巫师”,曾用自然界中的水、纸、风、陶瓷和石头来进行“有机音乐”创作,其中的《水乐》和《纸乐》轰动一时。如今,谭盾的第三部“有机音乐”《垚乐》将于7月23日至25日在上海大剧院首演,音乐的载体依然是源自大自然的纯粹泥土。
《垚乐》是谭盾应维也纳交响乐团的委约而作。“今年是马勒诞辰150周年。他们委约我创作的理由是:‘你来自李白的故乡,没有李白,就没有马勒。’”谭盾本人最喜欢的马勒交响乐,是根据李白诗篇启发而创作的《大地之歌》。“在《大地之歌》里面,我听到马勒与李白的对酒当歌,听到对生命与青春的感叹。这感叹一直撞击着我,所以我写下了《垚乐:大地之声》,应答李白、纪念马勒。”
与之前的两部“有机音乐”一样,《垚乐》是听觉和视觉的玄妙游戏——来自香港、台湾和内地的陶土与石头制成的99件乐器,可吹、可拍、可敲、可打,在同一个空间里奏响富有象征意味的乐章,让你想起原始的图腾崇拜仪式。
重走21世纪的古典音乐道路
早在1989年,谭盾就曾应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之邀创作了一系列陶乐器,这些造型古朴的乐器被命名为《声音的形状》,至今保存于博物馆中。
时隔21年,谭盾将当年的《声音的形状》重新诠释为“垚乐器”,以99件造型抽象、色泽各异的陶石乐器演绎他的新作《垚乐》。从外形上看,这些乐器更像陶艺雕塑,或红或黑或白,形制古朴而夸张。
地球可不可以做成有意思的乐器?这是谭盾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我一直相信,土地和大自然所有的物质一样都有灵性,有它们自己的语言。”为纪念马勒的《大地之歌》,谭盾用香港、台湾和陕西的陶土制作乐器,“它们的颜色不一样,发出的声音也不同。这种天地之音与人类歌声的对应,就是我心里的《大地之歌》。”
谭盾捧起一支土红色的巨大陶号,号角盘旋弯曲着,形状诡异。凑到唇边一吹,原始浑厚的声音 “喷薄”而出,就像澳大利亚土著的迪吉里杜管(Didgeridoo)的神秘乐声。“我小时候看到外婆吹水烟袋,送气之后,要用舌头抵住烟管。我们中国人最古老的吹火方式也很有意思,用这些方式和技巧,我们能在陶号里吹出Hip-hop的节奏,吹出大地的悲歌和大地的音质。”
另一支黑色的陶埙,出自陕西的黑色泥土,音色悲凉而萧瑟。“陶埙是中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有七千多年历史。只有陕西的黑土能做出这种古朴的声音。”谭盾说,这件小乐器的制作难度最大,其低沉音色总会让他想起“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古诗。而台湾的白土,被谭盾烧制成了陶鼓,在他眼里,陶鼓就是“可以唱歌的土地女高音”。
谭盾说,《垚乐》的三个乐章《青春颂》、《悲歌行》和《春日醉》与马勒的《大地之歌》中的某三个乐章同名,皆取自李白诗篇。“没有李白,就没有马勒在中国的今天。我希望重新走出21世纪的古典音乐道路,沿着李白之旅、马勒之路,把中国文化带回维也纳。”
会玩的“巫师”
《垚乐》音乐会,只是身为世博文化大使的谭盾所玩的创意之一。
在上海世博会开幕当天,谭盾就曾与美国作曲家昆西·琼斯合作了世博会主题歌《Better City,Better Life》,将自己的“水摇滚”概念玩进主题曲中。
“水摇滚”是谭盾玩的各种“有机音乐”概念中最为著名的。他曾经包下上海一个游泳馆,自己穿着沙滩裤站在岸边,指挥一群跳水运动员从10米跳台上跳下去,水底下安装摄影机和麦克风录音,收集四溅的水声。用他的话来说,这些水声,是“历史上的一记摇滚”。
这些年,谭盾越来越痴迷于自然之声,音乐也越发充满神秘主义色彩。他的《纸乐》是以9种不同类型的纸张为“乐器”,通过对纸的撕、揉、吹、打、挥、拍等等,配合人声制造出不同的音响效果。他的“纸乐器”被带进世界各大著名音乐厅,而这些音乐厅,就像祭坛一样上演着一场场古老的中国仪式——这仪式,根植于谭盾幼年时在湖南乡下所见到的红白喜事场景,带有深刻的崇尚自然的烙印。
世博期间在朱家角上演的园林版昆曲《牡丹亭》,同样是谭盾“有机音乐”概念的延伸。
在朱家角的课植园内,身着戏装的杜丽娘漫步于园林中,与观众隔着一池春水,伴着一箫一笛一古琴,唱起《游园惊梦》时,四周的风声、柳枝摆动声、鸟语声,令现场显出层次丰富的别样效果。
“很多人到园林版的《牡丹亭》一听,就说这里有股谭盾的妖气。”谭盾笑着承认,园林版《牡丹亭》的确有股鬼魅之气。这出破除了剧场限制的昆曲,回归到600年前昆曲诞生之初的情景下,回归到大自然的交响中。观者既能感受到风的力度,听到风吹树梢,也能像杜丽娘一样闻到植物分泌出的旺盛生命力。在夜间,当阴森鬼魅的灯光映照着亭台楼阁和一池倒影,随着光影的明暗律动,杜丽娘的还魂一幕更触动人心。“这时候你会发现,还要麦克风干吗?我们重新听到了被我们忘记的声音。”
在《垚乐》之后,谭盾想在“水摇滚”的基础上推动“垚摇滚”和“垚嘻哈”,这位“音乐巫师”希望起用最年轻的音乐家来演奏他的作品,“我要用最年轻的人、最摇滚的方式去感受中国最古老的声音,感受最初的自然的原始之音。”
纪录片《隐者山河》展现了著名作曲家陈其钢的创作生涯与艺术追求。
肖邦国际钢琴比赛即将来到百年诞辰,今年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处于两项重要纪念活动中心的波兰,有望吸引更多中国游客的目光。
“声景”这个概念自上世纪提出以来,已被广泛接受。在商场、餐馆等公共空间,或办公室等相对密闭的空间中,音乐塑造了有特点的氛围。
今年是上海交响乐团建团145周年,这支历史悠久的乐团正通过创新机制,与企业、民间力量合作,为长远发展、持续精进寻求更多可能。
日前,第一财经人文沙龙《一场关于音乐与手工艺的漫谈》在上海举办。钢琴家孔祥东、烟斗设计师Kalmon Hener,带领大家走近音乐之美,解读器物收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