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周,世博园里出现了许多台湾孩子的身影。受上海市市长韩正之邀,750名台湾小客人和他们的100余位老师一同来到上海,走进世博园,感受上海,了解世界。
台湾首次千名师生集体观博
7月19日,“2010沪台青少年走进世博千人夏令营”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开幕。
当韩正出现在开营式上时,上千名学生尖叫、欢呼、用力鼓掌。“我们来了,真的来了!”这当中的一些学生,在韩正今年4月访问台湾时,也曾用尖叫与掌声来欢迎他。
那时,韩正向台湾学生们赠送了世博会门票和吉祥物海宝,邀请他们来沪观博,并许诺:“同学们到上海,就是市长的客人。”
3个月后,上海兑现了承诺,小客人们自然激动。韩正在开营式上说:“上海的舞台、世博会的舞台,就是两岸青少年交流的大舞台。两岸青少年在这个舞台上可以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共同进步,共创未来。”
最后,他还给每一位师生送上一本世博护照作为见面礼。
次日,这些台湾孩子走进了世博园。观博第一天,台湾师生和按照“三比一”陪同接待的大陆师生共同参观了中国馆、台湾馆、城市足迹馆和城市最佳实践区台北案例馆。因为是韩正市长邀请的客人,他们可以略早于普通游客入园,在进入某些场馆时,还获得了VIP待遇,不需要排长队,而是直接入馆或拿到了预约券。
台湾“建国中学”的刘美芳老师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中国馆体现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她尤其惊讶于里面的电子动态版《清明上河图》,“当然,台湾馆也很有特色,小而美,在这里感到亲切和熟悉的味道。”
在台湾馆,总馆长叶明水对师生们说:“你们是市长的客人,也就是我们馆的贵宾。”台湾馆的天灯祈福环节,原先征集了“国泰民安”等12条四字祝福语,供游客将这些祝福语打在冉冉飞升的“虚拟”天灯上。目前正值暑期,学生游客大增,因此台湾馆特意增加了“金榜题名”的新祈福语。不过,台湾高中生黄茉莉在这儿先选了祈福语“世界和平”,其后又选了 “永续发展”。为什么没选“金榜题名”?她说,那是因为她才高一升高二,离考大学还早。
台湾“建国中学”校长蔡炳坤对本报记者表示,世博会是各种发明、科技和文化交流与展示的场所,值得青少年前来参观学习,此前他也曾带学生前往日本爱知世博会观摩。
“不过,像这样十多所学校近千名师生集体参观世博会,在台湾还是第一次。”蔡炳坤认为,两岸青少年之间的这种交流方式相当好,比起成年人之间的交往,孩子们之间更容易相互理解,而他们将会影响两岸的未来。
认识一个“新鲜”的对岸
其实,孩子们在世博园里不仅体验到了新鲜和刺激,他们原有的认知和观念也受到了影响。
台湾三重中学的几个学生对本报记者说:“以前对大陆的了解主要是通过课本,觉得挺落后,到了上海才知道原来蛮先进的。”他们坦言,平时也并不是特别关注与大陆有关的信息。
台湾成功中学教官陈圣达则说:“现在很多人不是觉得大陆落后,而是担心大陆进步太快,台湾赶不上。”他有亲戚在大陆工作,经常听他们的介绍,因此对大陆的情况稍熟悉一些,虽然也是第一次到大陆,但大陆的实际情况与他的想象落差并不明显。此前,他供职于台湾军方,因受身份限制,不能轻易来大陆,直到他最近转职到成功高中,成为负责生活服务的教官。
“很庆幸有机会可以和学生们一起来实地了解大陆。”陈圣达坦言,经过几天在上海的交流和观察,他认为大陆的学生相当“专、精”,很聪明,背诵与记忆的能力很强;而台湾学生则长于学以致用,“他们甚至会在玩桌球时用三角函数来求解。”
在同大陆学生朝夕相处数日的台湾学生们看来,这些同龄人相当优秀,言谈间动辄引经据典。台湾复兴实验中学的蔡欣桦和陈慧洵告诉本报记者,22日在夏令营学生论坛上发言的大陆学生都相当自信,而且很有准备,相对而言,台湾学生则显得洒脱些,“我们也想过将来有机会的话,到大陆来读书。”
这两名学生还说,回台湾后会向身边的人推荐到大陆来看看,如果遇到一些人对大陆的认识有偏差,她们会更加热心地去纠正,毕竟她们切身感受和接触过了。
作为夏令营学生论坛的学生主持人,上海中学的朱逸伦对本报记者谈了这几天与台湾学生交流的感受:“两岸学生的考试压力都差不多,不过有点意外的是,夜校在台湾很流行,而且学校里居然有桌球室。”此前她与不少在大陆求学的台湾学生有过接触,这次参加夏令营,更是强化了她想去台湾看看的愿望。
“还有一个感觉就是,他们的学校比较‘民主’。”朱逸伦听说了台湾“建国中学”的一个故事:不少学生反映校服不好看,要求更换式样。而是否更换校服式样的决定最后并不是由校长作出的,而是由全体学生投票,且最后的投票结果否决了更换校服的建议,而大家也非常坦然地接受了这样的结果。朱逸伦认为,台湾学校的一些比较自由、灵活的教育方式值得借鉴。
“李戡现象”将更普遍
台湾孩子们来了,他们的家长呢?
“其实,我父母和姐姐也想来,只是他们没有时间。”台北中山女高的王荣告诉本报记者,这番她和同学结伴前来,父母对她也没有特别的交代——除了那句家常话“小心点”。其实除了上海,王荣还想走遍大陆各地,比如北京、西安、内蒙古和西藏。
“回到台湾,我会跟他们说,上海很开阔,也很融合,包含了世界上很多城市的特色,到此一游,其实就不需要到其他很多地方去了。”王荣还想过将来到大陆念大学的可能,只不过她下学期才读高二,不着急作决定。
比这些学生更早一步选择到大陆就读的,是政论家、历史学家李敖之子李戡。他7月14日被北大经济学院录取。年仅17岁的李戡继承乃父之风,写出了“一方面检讨台湾的狭小,一方面展示我辈的心愿”的《李戡戡乱记》。他在解释为何要上北大的一篇文章中说:“虽然考取了台湾最好的大学,虽然台湾是祖国的一部分,但我想到祖国念最好的大学,因为希望我是它的一部分。”
对于“李戡现象”,台北中山女高学生事务处主任萧穗珍表示,这是未来的发展趋势,“我们也常常教导学生:你们将来不是和同班的四五十人竞争,也不是和台湾20多万同龄人(全台湾同年级的人数)竞争,而是要在更大的范围内面临竞争。”
萧穗珍认为,台湾和大陆同文同种,台湾学生到大陆求学不会有语言障碍,也不会水土不服,而且大陆的文化资源丰富,“在大陆你可以随时找到典籍中对应的场景,念苏轼的时候,这儿有杭州西湖;即便是读鲁迅的小说,也可以找到跟孔乙己有关的那家酒店。”
蔡炳坤也告诉记者,两岸学子互相到对岸求学相当正常,不过现在还有一些障碍。他希望这种交流能够常态化,“比起到欧美等地去学习,台湾学生到大陆其实可以更加适应。”等条件充分的时候,“建国中学”会为那些想到大陆求学的学生专门开设辅导课。
文化传承成热门议题
本报记者发现,两岸师生四五天的交流中,传统文化成为他们谈论最多的话题之一——无论是以什么方式呈现的。
例如,让上海进才中学的高一学生陈飔奇惊讶的是,台湾学校的班级名称不像大陆学校那样用“一、二、三、四班”,而是以颇有传统文化特点的“仁、义、礼、智、信”等来命名班级。
这些大陆学生和台湾学生都倾向于认为,台湾在传承传统文化上更加用心,尽管台湾的地域面积决定了其得以承载传统文化的“硬件”不多。萧穗珍认为,台湾在“软件”上可以更胜一筹,因为学生们从小学开始就要读四书五经,很多重要篇章都需要背诵,而考试中涉及传统文化的内容比例也相当高,因此他们的国学底子比较厚。
“其实,大陆也可以强化一下传统文化的教育。” 萧穗珍这样建议。
这得到了上海学生的认同。在22日的“沪台中学名校学生论坛”上,上海中学的学生施阮正浩发言说,青少年目前在传统文化的继承上存在缺失。“年轻人见面说‘HI’,再见说‘BYE’,走路戴着耳麦,言必称‘酷’和‘帅’。”他说,这些生活习惯折射出外来文化的强势与传统文化的传承困难。
此言一出,顿时引起两岸学生的热议。其后有同学反问:今年2月14日既是春节,又是西方的情人节,那么年轻人怎么过节才算继承传统文化?施阮正浩则表示,等到他年龄合适过情人节时,如果还遇到这样的选择,会选择白天过情人节,晚上过春节。
对于两岸孩子各有千秋的表现,萧穗珍说,她对大陆孩子有信心,毕竟有些文化方面的培养需要一个过程,“得慢慢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