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了解摇滚,就不会不知道超级乐团平克·弗洛伊德、谁人乐队(THE WHO)、齐柏林飞船,还有吉他手之神埃里克·克莱普顿,他们在当年和今天,都对一位人物崇拜之至,虽然这个人从上世纪60年代一直到现在都不怎么出名。
这个人叫罗伊·哈珀,被认为是英国吉他高手中的高手,一手民谣吉他指法,令埃里克·克莱普顿、齐柏林飞船的吉他神人吉米·佩奇、谁人乐队的彼得·汤森这样的王者都为其折服。哈珀的名字,也出现在保罗·西蒙、保罗·麦卡特尼等巨人的伴奏名单中,出生在曼城的罗伊·哈珀,1966年就出版了自己的第一张个人作品,1971年的专辑《柬鸟》(Stormcock)是英国民谣史上的经典大作,他也由此成为上世纪70年代歌手/作者在英国的先驱性人物。英国历来有游吟诗人的传统,这个传统在罗伊·哈珀身上表现得再充分不过,此后数十年,他神龙见首不见尾,偶尔也会签约唱片公司发表专辑,很多时候则不见踪影。快进入新世纪的时候,不愿被人束缚的哈珀,建立自己的音乐品牌“科学摩擦”(Science Friction),发表过几张自己的新专辑,但随即在2001年后又进入沉寂状态,这一沉寂就是12年。
2013年底罗伊·哈珀发表自己的全新专辑《人与神话》(Man&Myth),这年他72岁,在别人认为他肯定已退隐江湖时,老哈珀出唱片了,唱片的出版权交给独立品牌BELLA UNION打理,后者集聚了一大批新千年以来的独立乐队和歌手,算起来, 罗伊·哈珀当他们的爷爷还差不多,更重要的是,BELLA UNION旗下那些散发着迷幻、清新、异类气味的新人,都直接或间接受到过罗伊·哈珀音乐的熏陶和沾染。
即便是在当年,罗伊·哈珀的音乐里,也没有太多和现实的交集,他总在刻画着关于过去的事物,岁月流逝,他越发将自己锁定在从前,是不会,还是不愿在音乐里叙写活在当下的感受,无从得知,有些人就是喜欢活在过去,过去虽然并不一定真像他们想的那样美好和纯真,可至少比现在干净与安静。在听这张唱片的第一时间里,我便觉得里面的音符完全被我听了进去,已经有很长时间没有这样的感觉,罗伊·哈珀的音乐足够出色是一个原因,另一层缘由是大概我也开始喜欢过去了,想想也是,现实虽还不至于残酷,用冷淡来形容倒也没什么不对,周遭人事,皆是面具,无趣无聊无味得很。
七支曲子,长度超过50分钟,悠悠唱来,不紧不急,第一曲7分多钟的《敌人》,听起来像是尼尔·杨最惬意的时刻,甚至于声音上也有那么点尼尔·杨,只是木吉他细腻精妙的弹拨,提醒着这是英国人的货色。一路弹过去唱过去,原野山脉与河流,交响出现在那些缓缓流淌的吉他声中,偶尔也有激流的存在,稍纵即逝,汹涌奔腾,在《灵虚幻境》(Cloud cuckooland)这首歌曲的中段,谁人乐队的大神彼得·汤森同时担任了民谣节奏吉他和主音电吉他的角色,他的表现被称赞是他20年来最具进攻性的一次表演,要知道他在上世纪60年代全盛期的特色就是凶狠,是他发明了在舞台上把吉他捣个稀烂的行为艺术。当然如此的激情只是瞬间即逝,《灵虚幻境》之后便是整张专辑的中心曲《天堂在此》(Heaven Is Here),一首长达15分钟的史诗式作品,关于人神之间的宏大叙事,一次梦境般的游历,是维吉尔、但丁、弥尔顿和叶茨的神学诗的今世再现,用吉他、提琴、小鼓和“梅洛特龙”(mellotrons)采样回放合成器作为建筑材料构建的典雅圣殿,许是因为高屋建瓴的缘故,这首大作,我虽感受其庄严之美,却并不能深入其内心,同样不能让其浸润我的内心,年纪没到?文化差异?学识不够?随它吧,听不进去,也就罢了。
(作者为乐评人。“所谓流行”刊载流行音乐观察文章。)
纪录片《隐者山河》展现了著名作曲家陈其钢的创作生涯与艺术追求。
肖邦国际钢琴比赛即将来到百年诞辰,今年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处于两项重要纪念活动中心的波兰,有望吸引更多中国游客的目光。
“声景”这个概念自上世纪提出以来,已被广泛接受。在商场、餐馆等公共空间,或办公室等相对密闭的空间中,音乐塑造了有特点的氛围。
今年是上海交响乐团建团145周年,这支历史悠久的乐团正通过创新机制,与企业、民间力量合作,为长远发展、持续精进寻求更多可能。
日前,第一财经人文沙龙《一场关于音乐与手工艺的漫谈》在上海举办。钢琴家孔祥东、烟斗设计师Kalmon Hener,带领大家走近音乐之美,解读器物收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