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历史数据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玉米欲演中国“疯”

第一财经日报 2010-08-05 07:08:00

责编:群硕系统

国际玉米价格处于低位,但国内玉米价格却逼近历史高点。

近期,玉米成为大宗商品市场关注的一个焦点。一方面,国际玉米价格处于低位,但国内玉米价格却逼近历史高点;另一方面,玉米进口数量创下新高且呈继续增长之势。同时,还有一些机构预测,再过四五年,国内玉米进口量可能增至目前的10倍。一时间,坊间弥漫着一股国内玉米市场将重蹈大豆市场覆辙的情绪。

国内玉米涨势异常

一切,要从这一年多以来玉米的价格说起。

2008年6月,国内玉米价格达到2000元/吨附近,这是玉米价格的历史高点。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玉米价格在2008年底下挫至1400元/吨上方,然后又开始反弹。反弹持续至2009年3月后进入横盘整理。

从2009年8月起,玉米价格开始了新一轮上涨。截至昨日,国内玉米价格已经再度逼近2000元/吨大关。大连商品交易所玉米期货主力合约1101昨日收盘价为1969元/吨,其近一年涨幅约20%。

由于国内玉米市场一直处于自给自足状态,同时进出口量也十分有限,所以,国内玉米市场受外盘的影响也很小,相互关联也不大。但如今国内国外价格走势如此大的差别,确属反常。

这里需要提到两个机构的预测。7月7日,日本丸红经济研究院表示,中国可能在2015年之前将玉米进口量增加9倍,主要原因是经济增长推升市场对肉类和饲料的需求。中国饲料生产将转向更廉价的进口玉米,玉米进口量可能由今年预估的约100万吨升至1000万吨。丸红研究院是日本最大的粮食交易商丸红株式会社旗下的研究机构。

7月26日,上海一咨询公司则预计,中国玉米进口今年将达170万吨,在2011年将增至580万吨,并在2015年前最多升至1500万吨。主要原因也是经济增长为肉、奶、蛋创造了需求,这带来了更大的玉米等动物饲料需求。

在玉米价格大涨、进口量大增的形势下,这两家业内机构的预测,无疑对玉米价格的上涨起到了助推作用,同时,也难免让市场有些忧虑。

玉米产量存诸多变量

今年,国内玉米价格上涨,根本原因是市场确实存在供应缺口,这也是进口量上升至历史高点的原因。

“根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统计,2009/2010年度国内玉米的产量是1.63亿吨。不过,因为天气灾害的原因,业内一般认为本年度的产量达不到这个量。而最近猪肉价格涨得厉害,饲料行业对玉米的需求在好转。需求和供给之间的反差,对价格的上涨起到了支撑作用。”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玉米分析师表示, “一个可供参照的数据是,美国农业部预测,2009/2010年度,中国玉米产量为1.5亿吨,需求量也是1.5亿吨。”

“应该注意的是,去年国内玉米大幅减产是一种特殊情况,不能将它作为常态来预测市场。”中国玉米网总经理冯利臣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我们预估去年国内玉米减产量是1300万吨左右,而今年进口量目前才几十万吨。如果明年继续减产,而需求继续增加,那么,进口量会进一步扩大。但如果明年玉米种植面积增加,又风调雨顺,国内玉米出现大丰收呢?到时未必会有缺口。我认为未来两三年的情况很难判断,因为涉及的不确定性因素太多。”

他指出,从需求方面来看,近年来国内玉米需求呈现稳步增长态势——饲料行业需求每年增长两三百万吨,深加工行业需求除了2006年以前增加迅速,之后增量也相对稳定。另外,玉米还可以用小麦替代,在玉米价格过高时,大家会去买小麦。将来的玉米进口量很难预测。

一位玉米加工企业的总经理则表示,总体上看,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肉蛋奶的需求会逐年增加,未来10年、20年,饲料需求会呈增长趋势。但玉米是否进口、进口量多少,取决于很多因素:一方面是需求量,另一方面,与玉米的种植面积、单产量、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等都有很大关系,不能对进口量轻易下结论。“如果国家限制深加工业使用玉米作原料,那么,每年可能省下来几百万吨玉米。这里面变量很多。”

玉米会走大豆老路吗?

几年前国内大豆市场“沦陷”的历史,让不少人心有余悸。假设玉米进口量大幅增加的话,那么,岂不是又走上了大豆的老路?

一业内人士表示,海关数据显示,今年1~6月份,我国进口玉米7.8万吨,较去年同期进口的3329吨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而2009年全国的玉米进口量约为8.36万吨,可以看出,今年玉米进口量增幅不小,不过,总量并不是太大。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今年6月份,玉米进口量为6.45万吨,并且有消息称,7~9月份还将有超过30万吨美国玉米陆续从深圳蛇口港入境。

“尽管如此,玉米的进口量占国内消费量的比重还是很小。国内玉米全年产量高达1.6亿吨左右,即使进口量达到上千万吨,跟玉米总产量比仍然非常有限。”这位业内人士说,“而大豆行业的情况是,国内目前每年进口大豆三四千万吨,但国内产量只有一千五六百万吨,国内产量只占总消费量的三分之一不到。这与玉米的情况完全不同。”

上述业内人士还表示,有大豆的前车之鉴,一方面,国家已经对外资进入玉米深加工企业加大了限制力度。另一方面,我国的玉米深加工企业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有部分企业无论在规模和技术水平上都已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这与原来的大豆压榨行业所处的地位不可同日而语,因而不具备整个产业崩溃的基础。相反,随着经济全球化及区域一体化的发展,根据产业发展状况,充分利用国内和国际两种资源,会更有利于玉米产业的发展。

相关报道

玉米:想说进口不容易>>
“中国因素”难成玉米涨价发动机>>
玉米深加工产业隐忧>>

玉米:想说进口不容易

一份玉米进口合同的签订,外加一些机构对中国玉米进口的“预言”,看似平淡的举动却又掀起了中国粮食安全的命题。

今年4月底,美国农业部传出的中国大量进口玉米的消息在市场中炸开了锅,许多机构近期也据此提高中国玉米进口量的预期。美国谷物理事会就声称,到 2015年,中国玉米进口量可能从2010年的170万吨增至1700万吨。日本丸红经济研究所也预测,中国可能在2015年之前,将玉米进口量从本年度预期的100万吨升至1000万吨。上述预测言之凿凿,貌似继大豆之后,中国的玉米市场也会被“洋货”所充斥。

“今年我国的确进口了很多玉米,但个人认为进口量短短几年达到1000多万吨的说法实在太不靠谱。”中国玉米网总经理冯利臣反驳称。

他介绍,被某些媒体广泛炒作的玉米进口其实十分有限。拿今年我国第一船的玉米进口来说,该船共6万吨的美国玉米先由日本的三井公司购买,之后卖给路易达夫公司,最后才转手给山东的六合集团。此后,中粮集团又和外商签订了一些玉米进口的合同,后再将玉米转给国内的几家饲料企业。后面的几批玉米均是在7~9 月份到港,每船5万~6万吨不等。

冯利臣表示:“所以以上这些进口加在一起也不过30万吨,而今年至今我国企业被批下来的玉米进口配额也不满150万吨。”海外某权威农业研究机构也证实,包括以上几船玉米,今年中国已签订合同的玉米进口在21船左右,即便按每船6万吨的量计算,也不过 126万吨,尚在150万吨的被批配额之内。

且现在时间已到8月,即便今年余下时间还有中资企业想签订玉米进口的合同,由于船期与运输等问题,进口的玉米也很难在今年到港了。上述研究机构的一位分析师表示:“所以今年中国玉米进口量也就在126万吨上下。”

这个数字在国内庞大的产量和消费面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根据中国玉米网的统计,我国玉米的供应每年大体都维持在1.5亿吨左右,供需基本处于紧平衡状态。国家粮油信息中心的数据则显示,今年我国玉米的产量或还会升高,可能达到1.68亿吨。若按126万吨进口计算,中国今年玉米进口甚至还不到自产的 1%。

冯利臣称:“这么低的玉米进口,就好比把一个小石头丢到偌大的西湖里,会有巨浪产生么?现在说玉米迎来‘中国时刻’有点夸张。”

天琪期货分析师朱佳男也表示:“和大豆相比,我国玉米市场对进口的依赖是很微小的。”

其提供的资料显示,去年中国大豆进口量增长至4000万吨以上,同期的自产大豆却不过1600万吨,而在10年前,中国大豆每年的进口量还不足300万吨,不到全球大豆进口量的8%。相比之下,玉米的进口不仅总量低,且10年来也不见有什么进步,中国上次从美国进口玉米是在2006年,当时中国象征性地购买了2700吨玉米。

上海青马投资公司董事长马明超则表示,大豆进口本身是没有配额的,但玉米每年却有720万吨的进口配额,其中民营企业的配额为288万吨,且年年的配额都用不完。

配额难以消化,可能与我国严格的转基因玉米进口规定有关。根据农业部2003年颁布的《农业转基因生物进口安全管理办法》中规定,企业申请进口转基因农作物,农业部应当自收到申请人申请之日起270日内做批准或者不批准的决定。而全世界大概有22种转基因玉米品种,中国农业部批准进口的只有其中的10 种。

不巧的是,我国的玉米进口主要来自美国,而美国的转基因玉米占全部玉米播种面积的85%。有业内人士称,这些事关粮食安全的规定也限制了玉米进口配额的增加。

该人士也指出,考虑到这些政策因素,若不是因为天灾影响、去年东北产区玉米减产2000万吨,今年估计不会出现久违的玉米进口。冯利臣也表示:“我国玉米基本可以自给自足,如果未来5年国内天气配合,说不定每年国产玉米还能有1000万吨的结余,那时候不仅不需要进口,我们甚至还有可能成为净出口国。”

下一页

“中国因素”难成玉米涨价发动机>>

“中国因素”难成玉米涨价发动机

从目前的国内需求看,似乎还难以找到进口大幅提升的增长点。

国内对玉米的工业需求,如生物燃料乙醇的生产,还没有出现大规模发展,目前仅在东北三省、安徽、河南等地推广燃料乙醇配比为10%的汽油。

中国人买啥啥贵,玉米似乎也不能幸免。

为了证明这句话的正确,许多人先是搬出了6月至今的内外盘行情,在此期间的美盘CBOT玉米价格从343美分/蒲式耳飙升至410美分/蒲式耳,大商所玉米期货主力价格也从1850元/吨之下涨至目前的1970元/吨上方。紧接着,他们又将这种上涨归因于中国今年的进口。美国农业部二季度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企业和美国私营出口商签订了进口11.5万吨美国转基因玉米的合同,中国上次成规模地进口美国玉米更要追溯到10年前。

按以上逻辑,中国的一纸进口合同竟能撬动内外盘玉米反弹,且随着未来中国对进口玉米依赖度的增加,玉米可能成为“大豆第二”,中国的需求也会带动玉米价格大幅上行。

“这种说法有些牵强,因为前期玉米价格的上涨,特别是国内价格的上涨,与所谓中国需求的关系不大。”上海青马投资公司董事长马明超表示。

在他看来,玉米价格的上涨主要是受周边市场流入的资金推动。由于市场对玉米价格的预期越来越高,现货市场对玉米的囤积需求和周转需求也在增加,这必然会进一步催化其价格的上涨。该现象也不是玉米的专利,历史上有色金属、钢材和大豆等大宗商品的涨势中,都曾出现过贸易商囤货的情况。

中国进口玉米的规模也不足以引发价格的快速上升,这与大豆的情况有着天壤之别。天琪期货分析师朱佳男指出,我国玉米的供应量约为大豆的两倍以上,去年的大豆进口占到国内总供应量的三分之二,但玉米的进口今年也不过100多万吨,中国在玉米进口上的“声音”相对不足。

而回顾美盘玉米过去30余年的走势,该玉米期价稳定得“可怕”。它仅仅在2007~2008年的牛市中突破过400美分/蒲式耳的颈瓶,在其余多数时间内维持在该点之下。

马明超称,若要寄希望于对玉米价格构成支持,中国的玉米进口量估计要扩张到500万吨。据其介绍,如果想要上移玉米的价格重心,我国的进口起码要达到美国玉米库存的10%以上。目前的美国玉米库存高达3000万吨以上,若中国玉米进口达到500万吨,足以保证对玉米价格的影响。

但从目前的国内需求看,似乎还难以找到进口大幅提升的增长点。中国玉米网总经理冯利臣表示:“国内对玉米的工业需求,如生物燃料乙醇的生产,还没有出现大规模发展,目前仅在东北三省、安徽、河南等地推广燃料乙醇配比为10%的汽油。”

马明超也指出,食用和饲料对玉米的需求提高帮助不大,如果国家后续没有大力发展玉米的工业用途,未来10年内,中国需求对玉米价格重心上移的作用较小。

不过,因为目前中国进口玉米的基数较小,未来几年出现继续增长的可能性较高。一家国际农业分析机构就认为,未来数年的中国玉米进口将不会达到1000万吨以上,但在当前基础上翻倍,达到300万~400万吨没有太大问题。

中国也会因为较低的进口价格而采购美国玉米。东北玉米主产区——吉林的部分贸易商表示,国产玉米现货价格目前维持在1850元~1860元/吨。而按照CBOT玉米价格换算的美国玉米到岸后的完税价格只有1813元/吨左右,进口玉米的价格优势不言而喻。

马明超表示:“玉米价格在CPI的计算中发挥较大影响,如果国内玉米的价格未来上涨过快,也不排除增加玉米进口为CPI降温的情况。”

下一页

玉米深加工产业隐忧>>

玉米深加工产业隐忧

近一年来国内玉米价格大涨,同时玉米进口也创下历史新高。这不免让人思考,国内玉米产业出问题了吗?

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是,今年国内玉米市场出现需求增长而供给减少的情况,这导致玉米价格上升。为了平抑价格,国家增加了玉米进口配额。

从国内玉米需求看,主要需求分两块,一块是饲料需求,另一块是深加工需求。根据一期货公司统计,饲料需求方面, 2008/2009年度国内需求量约 9000万吨,预计2009/2010年度约9100万吨;而深加工需求方面,2008/2009年度国内需求量约3830万吨,预计2009/2010 年度增长至4100万吨。

饲料需求多少,无可厚非。但深加工需求方面,就值得探讨了。味精、淀粉等必需的需求,无可指责,问题在于那些不是必需的东西上——燃料乙醇。

“目前,国内有四家生产燃料乙醇的工厂,安徽、河南、吉林、黑龙江各一家。这些工厂用玉米作原料生产燃料乙醇,满足一部分人汽车燃料需求。”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粮食加工集团的总经理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这些企业每年消耗的玉米在400万吨左右。”

这位总经理指出,事实上,燃料乙醇工厂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在1997年、1998年前后,国家有大量的陈化粮,这些粮食不能作为饲料,扔掉又可惜,于是国家就建立了几家燃料乙醇工厂来处理陈化粮。但时至今日,国内已没有什么陈化粮,燃料乙醇工厂依然在生产,用的都是优质玉米,这些玉米跟饲料用的一样。

“这些燃料乙醇工厂每年用400万吨玉米,生产出100万吨酒精,而这些酒精提供的能量只相当于80万吨原油。”这位总经理说,“此外,国家每年还给这些燃料乙醇工厂十七八亿元的财政补贴。生产燃料乙醇还需要用煤,4家工厂每年用煤量约20万吨。而这些玉米、煤还要运输成本。基本上,燃料乙醇工厂每制造一个能量,大概要消耗掉0.8个能量。它同时还带来大量污染。”

那么,问题也就很明显了。目前国内粮食需求日益趋紧,粮食都不够吃了,为什么还拿来做成燃料烧掉?当前国家正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这些高能耗、低产出且高污染的企业,何时纳入调整范畴?

“事实上解决的办法也不难。首先,不要用玉米等粮食来做原料,可以进行一些技术创新改造,用树叶、秸秆等做原料。其次,适当增加原油的进口,就能满足国内对能源的需求。关键是,这样每年可以省下来400万吨粮食,这是大事情。”上述总经理表示,“从能源角度看,燃料乙醇也不是发展方向,清洁能源、核电等才是。”

附表 中国玉米产需平衡情况表

(除播种面积外 单位:千吨)

2005/2006 2006/2007 2007/2008 2008/2009

播种面积(亩) 26358 26971 29478 29864

单位产量 5.288 5.621 5.167 5.556

生 产 量 139372 151601 152300 165917

进 口 量 62 16 41 50

新增供给 139434 151617 152342 165967

食用消费 7100 13800 13850 13850

饲料消费 94500 88500 90000 90000

工业消费 31500 39800 40800 38300

种用消费 1150 1290 1300 1280

国内消费 137400 143390 145950 143430

出 口 量 3788 5269 548 500

总消费量 141187 148659 146498 143930

年度结余 -1753 2957 5844 22037

资料来源: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首创研发

举报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