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如其文,作家六六的笑声常盖住周围所有人的声音,爆发出她文字中才有的爽劲。“我看到的第一处房子就买下来了,我看到的第一个男人就‘娶’回家了。”见面没多久,活跃的六六就已经调侃起自己来。
《蜗居》热潮未息,六六又于上海书展期间推出其描写医患关系的新作《心术》。6个月蹲点5家医院,其间她将所见与所思发表于论坛,与网民讨论。《心术》以日记的形式,描写了医生“我”半年多的经历,甚至网友的言论,也收录于小说中,成为与现实互动的一部分。
她说她来自网络,至今仍只能在论坛上写作,“在电脑的Word文档上我没有写的感觉。我必须要对着论坛,有人回帖才有感觉。哪一天没有论坛这个东西,也就没有六六了。”她笑言,自己还是要去买菜,股票照样会被套,买了房子也怕跌——能够抓住现实的热点、痛点,从来不是刻意,“因为我活着,活着的状态和大家是一样的。我从来没有努力地做个底层人,我原本就是个底层人。”
对于一些人质疑《心术》为医生说话,六六的回答也很干脆:“我不是向着医院,因为医院是机构,我向着的是人。”
上海书展前一周,六六首次在国内演讲,开场便临时把主题改为《捕捉G(焦)点》,让主办方“措手不及”。整场“演讲”,她几乎都在接受读者提问,因为 “我最喜欢的方式是走在你们当中,不声不响地趴在那里听你们说话”。书展现场也是如此,读者提问不绝。六六却对“见面会”这种形式有意见:“我觉得读者和我是平等的,因为我是网络上出来的,怎么突然变成他们来看我了呢?”
但许多人确实奔六六而来。从《双面胶》到《蜗居》再到这本《心术》,六六捕捉社会热点再转化成小说的能力一再受到肯定,《心术》在书展现场的码堆,也随着读者购买迅速下降。六六捕捉现场气氛的能力,也让人吃惊——听着她在接受采访和接听电话之间迅速灵活地变换语调语气,记者忍不住问:是否在温柔和直爽之间的转换也很快?
六六答曰:看需要!
对话
第一财经日报:当你在医院蹲点时,跟你作为普通病人时相比,对医生的看法有什么不同?
六六:我做病人时对医生也有误解。但我有两年时间在和医院打交道,呆久了,发现人和人都是一样的,没什么区别。人本身没有什么不好,现在有一些我们不能谈论的原因,但这也不应成为人与人之间的障碍。所以这本书写的,主要是理解。
日报:你觉得医生这个群体的特殊性在哪里?
六六:医生最大的特殊性是不辩解。他不屑和你辩解,爆医院的内幕、黑幕什么的,医生都是不说话的。对也好、不对也好,理解还是误解,他都不搭理。再说,(对于医生)你还能不来找我吗?每个人都得上医院。
日报:但他们内心还是挺复杂的吧?
六六:你和医生聊天就会发现,他们的想法和大家完全一样。你怀疑他们,他们也怀疑你。患者一坐下来,他们就看,这个人是好搞的还是难搞的。如果是难缠的,有病要开刀,基本上他们第二天就会把你退出去,让你找别的医院。医生都是火眼金睛。
我在医院看到很多这样的例子。每个医院都会判断,甚至有的医院跟我讲,这个病人不能收,为什么?这个病人很难缠,万一开得不好,很麻烦。现在医生看病人,不是看他能开刀不能开刀,而是看人难不难缠。这对我们病人来说,是很大的悲剧。
日报:小说的结构是开放式的,没有开始也没有结尾,但南南这个案例,是书中为数不多的贯穿始终的故事。这一人物有现实的影子吗?
六六:南南这个故事不是现实的例子。对我来说,她代表了希望,代表了桥梁,因为他爸爸既是医生,也是患者,更懂得沟通和理解的价值。只要你抱有希望,对社会抱有美好的愿望,你一定会得到你想要的东西。
日报:小说扉页上写:“这世界有三样东西对人类是重要的,信、望、爱,我能看到的对这三个字最好的诠释,就是医院。”这三个字中,首先是信,但如果没有制度保障,信就会是盲目的。
六六:那就是妄信了,一定是这样。但你要相信,从社会发展的趋势来看,制度一定会越来越好,不会越来越差。但你要等时间。在时间没有到来之前怎么办呢?你难道苦熬吗,难道就在这种不信任间度过?
实际上我看到的真实案例真是这样,有些病人傻傻的,什么都不懂,医生说什么他就做什么,医生对他们好得不得了。因为人都是有良心的。譬如赖月金的故事,是个真实的案例,他们家有家族病史,他死了之后,他父亲又带侄子来看,看好了。
台风影响上海,LV大船被淹?网传视频系合成伪造,警方正核处制作者
AGI一旦创造出来,将是无限的财富创造者,应成为全球公共资源,对所有人类开放,竞争毫无意义。
点击查看长三角一周新政策、新动向
大学、大厂、大V这三股力量聚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引力场。
上海正致力于打造一个既能深耕本土、讲述动人上海故事与中国故事,又能辐射全球、实现文化价值与商业价值双赢的繁荣内容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