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历史数据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最火网络相声“满腹经纶”的背后

第一财经日报 2014-07-03 05:32:00

责编:群硕系统

“这相声要上春晚,估计能拯救冯小刚。”

凭着相声《满腹经纶》的火爆,西安青曲社演员苗阜、王声一夜成名。7月4日,他们将登上东方艺术中心的舞台,首次在上海献艺。

 

“这相声要上春晚,估计能拯救冯小刚。”春节后不久,《满腹经纶》的视频在网络上热了起来,并且得到了这样的评价。虽然苗阜、王声已经不可能“穿越”到除夕帮助冯小刚“拯救”春晚,但他们火线登上了央视元宵晚会的舞台,并为更多观众所熟知。

人们常说这两位80后演员是“陕派相声”的传人,但从相声艺术的表演形式上来说,很难用“派别”来区分,除了偶尔穿插几句陕西方言插科打诨之外,“陕派相声”恐怕未必和北京、天津甚至南方的相声有多大区别。

值得注意的倒是,几乎所有网络上可以找到的苗阜、王声的相声作品,都属于相声作品中的一种“类型作品”——文哏相声。

“文哏相声”作为相声表演风格的一种,有着悠久的历史,也有其别具一格的特点。比如看苗阜、王声的演出,两人之间的捧逗关系,绝不是郭德纲经常“欺负”于谦的那种方式,而是通过苗阜“自以为是”的错漏百出和王声哭笑不得的努力纠正,实现出人意料的喜剧效果。

除了最著名的《满腹经纶》以及元宵晚会上的《学富五车》,网络上有一段名为《五行诗》的节目同样“笑果”极佳。在这个段子里,苗阜所知道的“四大名著”剧情是:“林黛玉住的大观园建在水泊梁山上,里面有一块石头吸收了日月精华,石头里蹦出一只猴子,这猴子猛坏了,在曹操军中七进七出,愣是没逮住。”光头王声只能无可奈何地反问:“您看的‘四大名著’是合订本吧?”无厘头的搞笑几乎让人喷饭。

在接受采访时,苗阜曾经说过,自己是注重传统的人,认为相声创新离不开对于传统的继承。这对搭档正是沿着相声艺术的传统,选择了一条适合自己的文哏之路,孜孜以求地走向了成功。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说到相声,大家总要抛出这个问题:春晚相声为什么就不搞笑?除了表演内容可能存在一定的限制之外,或许也与演出内容的产生有关。比如平时你听郭德纲的每一个段子,感觉基本还都是挺好玩的,但上春晚的节目就未必比他平时的演出强,自然不会有惊艳的感觉。曹云金甚至干脆被调侃“春晚后大概会收到一打网络段子手的律师信”。

从单个节目的含金量来说,最近几年的春晚相声肯定无法与《满腹经纶》相比。两位演员透露,《满腹经纶》在一夜爆红之前,曾经经历过大大小小约700次现场演出的反复锤炼和事后的修改完善。所以也难怪在网络流传的《满腹经纶》视频中,老一辈的相声演员刘伟甚至评价这个节目说:“无比的精彩。我做相声这行以来这么多年,没听到过这么精彩的相声。”

但是,成也文哏,同样有可能败也文哏。“文哏相声”确实是这种表演艺术中的一个重要类型,但不容否认的是,文哏从来不是相声的主流。而在创作、表演“文哏”的过程中,往往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就拿苗阜、王声的节目来说,他们几乎所有的包袱都与唐诗宋词、四大名著或者知名人物等相关,必须在普罗大众耳熟能详至少可以理解的范围之内,这确实是一种不能去突破的“镣铐”。

所以,苗阜、王声以一个经典的作品让相声观众记住了他们,但他们和青曲社的未来能走多远,恐怕又取决于什么时候、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让人“忘记”《满腹经纶》,更取决于在传承文哏相声的这条道路上,他们能够实现多大的创新。

不出意料的话,苗阜、王声很可能会出现在明年的“春晚”上。届时能让我们有怎样的期待?也许,在东艺的这场演出里,可以看出一些端倪。(原标题:“满腹经纶”的文哏)

举报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