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家历史悠久的老牌券商,20多年来屡经磨难的湘财证券借道大智慧的收购计划,终于就要看到“曲线上市”的曙光。然而,此时人们同样也想知道,曾经辉煌的湘财证券这些年都忙了些什么?对于更进一步深入股市,湘财准备好了吗?
曾经辉煌
1993年2月,第一代券商人陈学荣带领湖南财经学院一干教师和学生,创办了湖南省湘财证券营业部。
经过几年的快速发展,湘财证券投行业务在上世纪末期开始在业内跻身前列,经纪业务开户人数也从最初不足2万增至12万。1999年,获中国证监会批准,湘财证券成为首家全国性综合类证券公司。同年,湘财证券营业部数量扩充至14家,初步完成全国业务网络布局。
当时风头正劲的湘财证券并没有停下扩张的脚步。2003年,与法国里昂证券合资组建中国首家中外合资证券公司——华欧国际证券有限责任公司。不久与荷兰银行的基金公司合资成立湘财荷银基金管理公司,湘财证券正式成为中国证券业唯一拥有两张合资牌照的券商。
2003年全国共有122家券商,湘财证券在股票基金交易金额和股票主承销金额两项排名统计都进入行业前二十;总资产、净资产和净资本的统计排入全国前十;营收和净利润的排名也都位居前列。华欧国际专攻投行业务,运营7个月收入已经过亿,湘财荷银基金旗下合丰成长基金,总回报率在同类基金中排名第一。湘财证券的发展迎来最为鼎盛的时期。
十年磨砺
然而,形势就此急转直下。2004年湘财证券因自营陷入巨亏,负债高达54亿元,2005年、2006年的情形也没有改善的迹象,优质资产华欧国际和湘财荷银不得不相继转手出售。
“情况最糟糕的时候,公司一度传言要关门解散。”一位在湘财证券工作多年的老员工对《第一财经日报》称。
为了挽救濒临破产的湘财证券,陈学荣开始积极寻求重组。浙江新湖集团在2007年通过增资扩股向湘财证券注入3.4亿元现金,获得10%的股权。并在此后多次注资,最终通过新湖控股和新湖中宝共计持有湘财证券74.59%的股权,处于绝对控股地位。
不过,“起死回生”的湘财证券已不复当年之勇。突然启动的牛市行情短暂掩盖了湘财证券的衰落,陈学荣2009年“挂靴”而去后,湘财证券开始沉沦。
2010年,湘财证券自营业务再现亏损1.05亿元的不佳业绩表现。
以资本运作见长的新湖集团开始筹划湘财证券与财富证券的吸收合并事宜,并谋求A股上市。具体并购思路是湘财证券先以现金收购财富证券33%以上股权,然后通过换股吸收合并其他股东股权。然而这场被称为“弱弱联手”的并购,历经两年,最终也是无果而终。
2013年12月,这家承载着国内第一批股民最初的股市回忆的老牌券商,终于完成股份制改造,但要想登陆A股市场,仍显得力不从心。
“湘财证券各项业务的收入指标,在排名中都没能进入中位数以上,在A股近乎严苛的上市要求下,推进IPO上市实在是困难重重。”一位券商投行人士告诉记者。
曙光
今年1月24日,湘财证券宣布在新三板挂牌,成为国内首家登陆新三板的金融机构。湘财证券相关人士表示,通过在新三板挂牌,公司能够有效地增强公司股份的流动性,股票的估值也将更加合理,有利于股东实现其投资价值。
然而,新三板清淡的交易量并没能完成“增强股份流动性”的愿景,挂牌半年多,湘财证券股票成交额仍然挂零。
经历多年颓势的湘财证券终于在2014年见到一线曙光。公司最新公布的2014年半年报显示,今年上半年湘财证券实现营业收入5.31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42.2%,净利润1.97亿元,同比增长206.9%,其中自营业务实现收入1.22亿元,利润1.14亿元,同比增长888.8%。
“湘财证券纳入新湖旗下近几年发展得不温不火,一方面是民营集团股东方资金扶持不足,另一方面也跟方正证券迁入长沙有关,湘财证券在与方正证券的比拼中一直落下风,也对发展有影响。”一位新湖集团人士告诉记者。
但湘财证券几经波折,面对突然降临的“曲线上市”的利好消息,公司的员工仍显得较为谨慎。“消息太突然了!”湘财证券一位中层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
不过,对于大智慧收购湘财证券,打造互联网券商的表态,上述湘财证券人士显得较为平静,“大智慧自己的主业已经快要无人问津,未来如何只能等等看。”他表示。
相关
业内人士测算,完成交易后“新湖系”所持大智慧股权比例,将超过大智慧现控股股东张长虹的单一股东持股比例。未来大智慧会否出现股权之争?
当天机构净买入前三的股票分别是襄阳轴承、三川智慧、中科磁业,净买入金额分别是1.11亿元、7528万元、5400万元。
当天机构净买入前三的股票分别是大智慧、浩欧博、联环药业,净买入金额分别是1.51亿元、1.35亿元、1.14亿元。
当天机构净买入前三的股票分别是大智慧、中油资本、塞力医疗,净买入金额分别是5.42亿元、9347万元、8314万元。
两只股票均于2025年3月17日开市起停牌,预计停牌时间不超过10个交易日。
截至发稿,该股跌超3%,成交额4.56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