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历史数据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诺奖得主奈保尔:世界之上的观察者

第一财经日报 2014-08-13 05:39:00

责编:群硕系统

人应该要有三个人生,一个用来学习,一个用来享乐,一个用来思考。

“您20多年前写作《大河湾》,您在书里写的东西,正是这20年我们这个世界所发生的东西,您简直就是一位预言家。”——面对他人的评价,奈保尔只是回答:“我并不是预言家,我只是一个观察家。”

 

在被众人簇拥着推下演讲台之前,坐在轮椅上的奈保尔显得很无奈:“非常抱歉,我真的很想再说些什么。”台下观众先是一愣,紧接着响起了掌声,依依不舍地送奈保尔下场。这位世界知名的作家,就这样匆匆结束了自己在上海书展开幕论坛上的亮相。而从他上台到下场,只有不到二十分钟。

8月12日下午两点,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作家V·S·奈保尔出席了书展主论坛“文学与翻译:在另一种语言中”。而在此之前的8月11日,抵达上海不到一天的奈保尔,参加了其代表作《大河湾》的中文新版首发式。长途飞行和1个半小时的活动,让这位即将年满82岁的老者显得极其疲惫,面对现场提问,几乎是妻子娜迪拉回答了所有的问题。

在主论坛上时,面对主持人和现场观众提出的问题,他总要思考好一阵,才慢慢回答。而出自他口中的答案,总是不超过三句话。更多时候,他会静静地转向身旁的妻子,娜迪拉则主动接过话筒,替年迈的丈夫解答。

“其著作将极具洞察力的叙述与不为世俗左右的探索融为一体,是驱策我们从扭曲的历史中探寻真实的动力。”——2001年,当组委会将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奈保尔时,曾这样评价他的作品。2004年,完成小说《魔种》之后,奈保尔宣布封笔。

“奈保尔身为作家进行的半个世纪的写作,似乎没有他爱得罪人的名声那么重要。”——《奈保尔传》的作者弗伦奇这样写道。当以犀利和毒舌著称的奈保尔出现在我们面前,我们惊讶地发现,这个曾经不可一世的狂人,已是一位慈祥而缄默的老者。如今漂洋过海来到我们面前的他,依然是一座巨大的图书馆,其中收藏了他流离半生的传奇和书写世界的灵光。只是这座图书馆,在向我们展示了无限的智慧之后,正在时光里慢慢关上门。

河湾的史诗

在朗读《大河湾》最后一页之前,奈保尔慢慢开口,嗓音低缓,说道:“非常高兴来到中国,也非常高兴你们能欢迎我们。在为大家阅读《大河湾》最后一页之前,我愿意就《大河湾》这本书跟大家聊聊。这部作品以在刚果河往下游的一趟旅行为结尾,现在你们将听到它。”随后,《大河湾》在他低沉的声音里缓缓流淌开来。

8月11日,奈保尔的第一次中国之旅由此拉开序幕。

81岁的老者头发花白,大腹便便,行走不便。当他出现在会场中,人们连忙起身,搀扶他从轮椅上艰难地站起来,再缓缓走到讲台中央坐下。长途飞行的劳顿似乎还没有从作家的身上退去。在整个首发式上,他极少开口,或是望向回答问题的妻子,或是静静望着远处,仿佛在思考什么。

《大河湾》完成于1979年,是奈保尔巅峰时期的集大成之作。它是奈保尔继《自由国度》之后第二部非洲题材的小说。《大河湾》以后殖民时代动乱的非洲国家为背景,用一个在非洲谋生的印度裔杂货店主的口吻、用平静的语调,说出了人们不想看到、不愿承认、更不敢说出口的真实:殖民地独立之后,非洲人民所遭受的灾难远远超过殖民地期间。小说一面世,就获得高度的重视和好评,被媒体誉为“最后一部现代主义的伟大史诗”和 “最能代表英语文学风采的巨著”,奈保尔也在自序中写道,《大河湾》是他最成功的作品。此书也是他2001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的重要理由。

有小读者问奈保尔为什么会写作《大河湾》,他风趣地说,因为一个作家必须书写,并且不停地写书,“这就是我写作的主要原因。”恍然让人想起很多年以前,这位狂傲的作者曾这样宣称:“别人怎么看我,怎么说我,我完全没有兴趣,根本就无所谓,因为我是为这个叫文学的东西服务的。”

“我认为只要你非常认真地写作,专心地写作,就意味着你在书写未来,你书写现在,也就等于看到了未来。这只是观察世界的一种方式,也是我写作的方式。我是这样写《大河湾》的,也是这样写《非洲的假面具》的。”奈保尔想了一想,如是答道。

世界的观察者

在半自传小说《世间之路》里,奈保尔曾发出这样的疑问:“这个作家的看法是以什么为基础,他了解哪些别的世界,他把哪些其他经历带入他的观察方式之中?一个作家要是只了解这个世界,那他怎么去写这个世界?”

首发式上,止庵问《大河湾》的成功是否有赖于自己独一无二的观察和思考世界的方式。奈保尔点点头,简短地回答:“是。”

奈保尔夫人回忆,当2009至2010年间,他们在乌干达写作《非洲的假面剧》之时,有许多政治家和知识分子接待了他们。他们对奈保尔说:请一定要写我们,你的写作对我们非常重要。“您20多年前写作《大河湾》,您在书里写的东西,正是这20年我们这个世界所发生的东西,您简直就是一位预言家。”——面对他人的评价,奈保尔只是回答:“我并不是预言家,我只是一个观察家。”

他依然没有停止观察。在为他人签名时,他会抬起头看看眼前的读者,嘴边挂着笑容,仿佛已经透过这一对望,看到他人隐匿的故事。

首次来到中国,奈保尔坦言,其实他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期待,因为 “一旦你有了期待,就看不见自己想要的东西。我只要过来观察就可以了”。而面对妻子“或者会再写一本关于中国的书”的说法,奈保尔认真地说道:“也许我不能写一本关于中国的书了,因为中国是一个非常巨大的国家,需要认真的体验,需要认真的观察,需要很多的知识,但是现在我没有这些东西。”

站在81岁的尾巴上,这位老者将在上海书展迎来自己的82岁生日。回顾这漫长的人生,奈保尔说,如果有遗憾,大概在于“人生苦短”。“我一直认为人应该要有三个人生,一个用来学习,一个用来享乐,一个用来思考。”

举报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