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历史数据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华人神探陈查理的“美国史”

第一财经日报 2014-08-15 05:44:00

责编:群硕系统

40年里,陈查理成为美国流行文化舞台上的重要角色,毕格斯又继续写了5部“陈查理小说”;好莱坞为陈查理拍摄了47部电影。

“他确实很胖,然而却迈着女人似的轻快步伐。他的脸像婴儿一样胖乎乎的,皮肤是象牙色的,黑发剪得很短,琥珀色的眼睛有点斜视。当他从密涅瓦小姐身边走过时,用一种日常少见的礼节对她鞠了一躬……”1925年3月,华人神探陈查理这样亮相了。侦探小说《没有钥匙的房间》是美国作家毕格斯第一部关于这个神探的小说。在那个华人在美国备受歧视的时代,毕格斯却塑造了一个滑稽可笑又睿智过人的华人形象。

毕格斯一定没有想到,自己笔下满口儒家警句格言的神秘家伙,让当时的美国人迷恋不已。40年里,陈查理成为美国流行文化舞台上的重要角色,毕格斯又继续写了5部“陈查理小说”;好莱坞为陈查理拍摄了47部电影;有关他的电视剧更是长期占据黄金时段。

陈查理的风光止于上世纪70年代。轰轰烈烈的种族运动之中,他一下子从流行文化舞台上销声匿迹。如果不是1992年,初到美国的中国学生黄运特发现了有关他的小说,又在近年进行跨文化比较研究,这个角色背后的故事,或许会掩埋在不断叠加的流行文化断片中。

2008年开始,身为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教授的黄运特开始系统研究陈查理这一文化形象,才有了《陈查理传奇——一个华人侦探在美国》。此书以非虚构写作的方式,分别梳理了警探郑平、作家毕格斯、好莱坞早期电影工业,以及中美交流的历史,用以解释陈查理诞生及演变的过程,以及人们一次次塑造其形象的政治社会动因。此书英文版于2010年面世,一个月内便再版4次。黄运特本人则因此书获得美国学术界声誉颇高的古根海姆奖、爱伦坡文学奖,并获国家图书奖与普利策奖提名。

8月12日,黄运特作为上海书展的海外嘉宾出场,并于次日接受《第一财经日报》专访。

对于黄运特,“描述陈查理,就是描述美国文化的起伏动荡。”陈查理之所以如此受关注,则是因为“陈查理的故事触及美国文化的主干神经”。

从郑平到陈查理

黄运特对陈查理故事的描绘是从1864年开始的,这是夏威夷警探郑平出生的年份。郑平一直被大众传媒认为是陈查理的原型。黄运特搜集的资料也证明,郑平与毕格斯笔下的陈查理有颇多相似。

《陈查理传奇》一书的另一条主线是小说作者毕格斯的故事。他从俄亥俄小镇的玉米地起步,直到走入哈佛校园的“老男孩”聚会客厅。“毕格斯的经历也是一个美国故事。”黄运特说。

接着,是好莱坞对陈查理的一次次再造。最后则是美国后现代政治环境和族裔自尊时代,陈查理逐渐成为一个极富争议的形象,甚至是一种禁忌。这其中,还穿插着黄运特作为一个美国移民、一名寻访者的经历。

郑平的父母在鸦片战争后,从满目疮痍的广东乡下作为劳工来到夏威夷。19世纪末的夏威夷种族歧视严重,排华运动更是一浪接一浪。郑平的好运来自当地白人贵族:华尔德家族。他先为这家人管理马厩,兼任厨师,与主人建立了超越一般雇佣关系的情感纽带。这以后,目不识丁的郑平成了夏威夷新警察局唯一的华人警察。他以过人的英勇平定了当时罪恶滋生的唐人街,破获要案,成了檀香山受尊敬的人物。

黄运特发现,当时已经因写神秘小说成名的作家毕格斯,是在纽约公共图书馆与郑平“撞上的”。为了书写夏威夷的异国风情,毕格斯去阅读图书馆的夏威夷当地报纸。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他看到了郑平擒拿罪犯的新闻。就这样,陈查理这个形象成形了。

毕格斯在郑平身上找到很多灵感,郑平也因为陈查理名声大噪。他不仅成为夏威夷家喻户晓的人物,他的离世甚至引起了包括《纽约时报》在内的大报的关注。

1920年代,郑平与毕格斯两次会面,他向作家讲述了自己的破案经历,还领着他参观自己管辖的地方。两人见面引起了媒体的关注,但最后发表的照片上,郑平却被换成了另一个华人:一个身穿长袍、一头短发、有着一张蒙古人种脸孔的中国人。“这个场景毫不费力地描绘了东方与西方相会的幻想。假如换成郑平与毕格斯对坐,其真实性就会驱散这种魅力。”黄运特解释说。

黄运特用史料拼凑成的郑平沉稳寡言、目光锐利,作家笔下的陈查理却有截然相反的个性。这个矮胖的中国人吐着洋泾浜英语、过于礼貌、幽默刻薄,还略带猥琐。毕格斯为陈查理设计了很多仿儒家格言的“子曰诗云”。黄运特认为,这源于毕格斯对中国文化的学习。“毕格斯出生于波士顿,那是美中贸易的一个出发点。为了塑造陈查理,他对亚裔移民史做了一些研究。在此之前,中国人的形象都是傻傻的,负面的,而他的小说里出现了一个有智慧的中国侦探,还有夏威夷的异域风情,这让他的小说受到欢迎。”

陈查理走上好莱坞银幕之后,因为政治环境变幻,形象也屡屡变化。同时,陈查理电影也从美国火到了中国。据许广平回忆,当年只要上海有陈查理电影放映,无论影院多远,鲁迅都会前去观看。扮演陈查理次数最多的好莱坞白人演员欧兰德,也成为当时中国人最喜爱的影星之一。

与移民史遥相呼应

陈查理是一个华人形象,黄运特却始终认为他是“美国文化的产物”,是“美国人对中国的刻板印象”。“美国人看陈查理,就能看到他们自己。”

在黄运特的研究作品发表之时,美国人对陈查理的看法各执一端。美国国家电台的一档节目里,白人女主播在采访黄云特时称,自己阅读陈查理小说是一种“带着负罪感的乐趣”。“这种负罪感,就是因为陈查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历史文化产物。”

黄运特希望描述这个形象产生的过程,并解释“为何人们对他的看法两极分化,或者避而不谈”。

他寻找关于陈查理的种种线索,政治环境是他看重的要素之一。在谈及改编电影时,黄运特举了这样一个例子:“陈查理刚刚诞生时,小说里弥漫着反日情绪。二战爆发后的电影中,美国更是感受到了日本的威胁。陈查理会在电影里说:这事儿麻烦得就像和日本人聊天一样。”

与政治关系密切的,不仅是陈查理的诞生,更是他的消失。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受民权运动和黑人种族运动的影响,一股亚裔美国人的抗议行动席卷美国。那个具有“东方魅力”的胖子侦探,成了运动参与者的抗议目标。那些几十年来一直播放陈查理电影的主要电视网和地方台决定停映。

2010年,在为《陈查理传奇》巡回宣传之时,黄运特遇到一位华裔,他感谢黄运特写了这样一本书。“他的意思并不是说我水平有多高,而因为我是局外人,也是局内人,相比于出生在美国的中国人,更能看清事实。”

“很多在美国长大的华人很不喜欢陈查理。”黄运特这样说,“但我能接受陈查理,我离开中国的时候,思想和情感都已经成熟。可能是因为我有中国文化,我还有退路。”

黄运特自言,刚开始想写陈查理,其实也是受人启发,歪打正着。“但现在反过来想,自己的选择也有道理。我能把自己在美国的经历,放在一条更长远的线路中,重新看待中国移民在美国200年的历史,也重新理解自己在美国的经历。”

 

举报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