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泰证券:三理由支撑强势格局 短期震荡不改上行趋势
结合各方面因素分析,我们认为短期震荡不改市场中期上行趋势。虽然沪港通正式推出刺激部分获利资金选择减持,导致沪深两市面临一定调整压力,但在宏观环境依然利于股市运行、“沪港通”积极作用逐步显现,以及投资者做多热情持续升温的情况下,对后期A股仍可持相对乐观态度。短线整理后,大盘仍有进一步向上的空间。在市场仍有望延续上行趋势的情况下,配置方面建议继续以蓝筹股为主。在市场风格转换的背景下,优质蓝筹将体现较好的投资机会,具体建议关注券商、保险、核电、高铁等板块。
短期因素引发调整
本周前两个交易日,沪深主板大盘连续向下调整。周一,沪指大幅高开后震荡走低;周二进一步下探,期间深圳成指同步走弱,调整幅度明显。与此同时,尽管中小板、创业板逆势走强,但并未能对市场形成有效提振。此外,伴随沪深主板指数的调整,两市成交量明显萎缩,A股整体呈现偏弱的运行特征。
我们认为,当前A股沪深主板的下跌更多是受短期因素影响。“沪港通”正式推出后,部分获利资金选择出局,成为周一以来两市向下调整的直接原因。这一判断可以从近两个交易日以来市场盘面表现得到验证,主要体现为:周一沪指大幅高开后回落,以及前期得益于沪港通刺激的个股集体走弱,并对当前沪深两市形成拖累。
三理由支撑强势格局
如果排除获利资金减持等短期因素影响,结合当前市场环境,对后期A股我们认为依然可持相对乐观的态度。尽管自7月下旬以来两市涨幅明显,尤其是沪指已创出近三年以来的新高,但料大盘仍有进一步向上运行的空间,震荡走高仍将是后期市场的主要运行趋势。
首先,从宏观环境看,虽然最新公布的10月份宏观数据显示国内经济仍面临进一步放缓的局面,但A股市场尤其是沪深主板市场的长期下跌,已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基本面的这种利空。我们认为,在经济“新常态”逐步得到各方认可、管理层积极推进各领域改革的背景下,对经济转型的预期以及新一轮改革引发的制度红利释放,将有效对冲经济增速放缓对市场产生的压力。在此背景下,央行货币政策调整带来的资金面持续改善以及社会融资成本下行,都将有助于A股整体估值水平的提升,并成为推升沪深指数上行的主要力量。
其次,本周一正式推出的“沪港通”,到目前看尽管并未带动沪港两地指数明显走强,获利资金的减持反而造成了A股市场的调整,但从中期看,该项制度的实施仍将对沪深市场形成积极影响。具体而言,“沪港通”除了扩大市场增量资金来源外,还将带来国际成熟市场的投资理念,并在一定程度上重塑市场估值结构。增量资金在额度的使用上有较为直观的体现,而投资理念等方面对于A股的影响,事实上在近几个月的市场中已逐步显现:宏观上表现为两市盘面风格的持续转换,微观层面则更为直接体现为优质蓝筹股估值水平的集体提升。从这个角度看,显然沪港通的作用将不仅仅停留在对市场阶段性的提振或冲击,中长期看其将利于沪深两市稳定健康运行。
此外,从盘面表现看,在近期沪深主板连续向下调整的情况下,中小板、创业板却逆势走强,尽管其未能对市场整体形成有效提振,但却在一定程度上透露出资金对后市并不悲观的信号。同时,即便从行业表现情况看,本周前两个交易日,虽然沪深指数调整明显,但板块个股仍多数走高。以申万二级行业为例,近八成呈上涨状态,且部分板块涨幅明显,显示市场做多热情犹存。我们认为,在前期市场成交量显著放大、投资者参与热情持续升温、股票市场在大类资产配置中吸引力逐步提升的情况下,投资者对后期A股市场无需过度悲观。
广州万隆:7月以来第四次阶段回调将至 短线谨慎操作为宜
近两日大盘的整体走势不是很理想,自周一因沪港通落地大幅高开之后,市场就一直处于震荡回调当中。北上沪市的港资较少本就打击市场情绪,在加上大盘自7月本轮反弹以来每月均有的萎靡因素,指数的阶段第四波调整或将到来。
我们从好股道盘面走势图上可以看出,自7.22大盘走强以来,市场在每月中下旬都发生过震荡调整。不管是8月的横盘、9月的短促大跌,还是10月的那一波连续调整,表现形式不同但本质都相近,都是在连涨之后遭遇新股申购冻结资金再加上股指期货合约交割导致市场情绪谨慎所致。近几日,行情已经出现了前三次走势的苗头,不可不防。
不过从图形中也可以看到,在此三轮下跌整固之后,打新资金的回流又推动着股指沿着上行趋势发起了新一波的走势。那么此次大盘会否复制前三轮的走势呢?先从短线上来讲,大盘特别是金融权重在近月余的上涨之后积累了获利盘,有一定获利抛压,同时有机构预计此轮的打新冻结资金有可能超万亿,短期资金面告急,股指或震荡下行。在从长线上来讲,在改革对行情的核心驱动力不变,由此带来的相关机会反复炒作,推动大盘上行。而且我们也看到当前政策上十分需要一个活跃上涨的证券市场,不管是国企改革、满足融资要求、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等。因此就算调整在时间与空间上稍超出了预期,相应的维稳政策、资金也将随即而至,半年前的那种"熊"行情阶段内是难以再现了。
综合看来,目前市场依然可以乐观对待,但乐观不代表可以对调整无动于衷,特别是部分短线投资者,被套还是会影响情绪很容易造成追涨杀跌的误操作。所以说投资者还是要根据自身的交易风格出发选择策略,我们建议,短线投资者还是可以在注意仓位不盲目追高或寻找回调的基础上,选择受益于利好政策的改革概念,如金融改革、电力改革、国企改革等。而对于中线以上的投资者来说,每逢岁末年初都是产业资本运作的高发期,高送转、并购重组等形势层出不穷,值得投资者提前布局把握。
华讯财经:2450点支撑很重要 操作上谨慎控制仓位
技术上看,沪指高开低走,午后跌破10日线支撑,技术指标偏空趋势逐步显现,短线市场略显疲态,预计后市大盘震荡整理概率较大。短期头部已形成,而调整区间则会在2450到2500之间。那么2450这个点位的支撑则显得非常重要,近两日的极度缩量或是为调整结束拉升做好充足准备,故耐心等待机会的到来。
操作布局上,仍需要保持谨慎,控制总仓位,随着沪港通的正式开通以及“一带一路”、亚太自贸区的持续推进,增量资金将陆续进场,为市场持续注入活力,长久行情可期。除了这些以外,如果投资者把目光放在冬末春初来看,历年高送转等资本运作题材都是年尾主力炒作的热点,值得现在提前布局关注。短期可关注土地流转政策受益概念股。
金证顾问:短期上涨乏力明显 弱势震荡或延续
继昨日市场表现出强烈的沪港通“见光死”行情后,周二市场维持弱势格局,低开低走至收盘,跌穿下方10均线系统,调整幅度逾20多点,收出一根小阴线。从周二市场整体的表现看,短期市场的弱势震荡行情有望延续,后市股指震荡探底寻求下方20均线系统支撑概率较大。
整个市场的表现周二继续维持着一定的分化效应,上证指数与深圳成指纷纷以绿盘报收,中小板指以及创业板指数则以红盘报收。市场分化的跷跷板效应表现的相当明显。板块题材方面,题材热点是本周市场的投资主线,是其主要的赚钱场所。而大盘蓝筹股则纷纷涌现出相对应的短期获利盘的抛压。截止收盘,海上丝路、赛马概念、生态农业、核电核能、农林牧渔等纷纷位居两市涨幅榜前列。银行、保险、券商等依旧沦为跌幅榜榜首。个股方面,赚钱效应也有所减温,两市涨停个股数仅仅25只,相比上一周减少一大半。都是都后市的企稳行情形成不小的承压作用。
其次,11月13日晚间证监会宣布,按照法定程序核准了11家企业的首发申请。其中,海南矿业、柳州医药、维格娜丝、方盛制药和华电重工5家企业获得上交所批文,王子新材、雄韬电源和燕塘乳业3家将登陆中小板,三环股份、凯发电气和道氏技术3家将在创业板上市。其中有7家公司将在11月24日网上申购,3家将于11月25日网上申购,1只将于11月27日申购。由此,本批11只新股的计划募资金额合计为82.11亿元,即便保守预计,本批11只新股申购的冻结资金也有较大概率在1万亿元左右。这就给市场的流动性带来巨大的承压。
另外,据外汇管理局数据,10月我国银行系统结售汇逆差1673亿元人民币,也就是说用人民币换外汇的数量比用外汇换人民币数量多了千亿元,资本呈流出态势。由此带来外汇占款的降低或将减少此部分央行货币的投放,不利于流动性,大盘指数承压。
还有技术层面看,10均线系统跌穿后,短期K线系统距离下方的20均线支撑还有一段调整空间。且下方的MACD技术指标的绿柱在进一步缩短,快线与慢线也即将出现“死叉”,市场进一步下行的动能较为充沛的背景下,短期股指震荡下行是大概率事件。操作上建议关注受益年底政策预期的相关板块:农林牧渔、核电核能、自贸区等相关概念股的投资机会。
五矿证券:大盘短线抵抗不改下跌趋势 重心下移概率大
周二上证指数平开低走,午盘震荡,终盘以小阴线报收,成交量较上一交易日略有萎缩。技术形态上看,上证指数经过短线下跌,消耗了一部分做空能量。按目前大盘的多空能量转换速度判断,多方会在笔者前期反复提到的本轮反弹的压力区域2415点到2455点的上沿附近做一次技术性抵抗,或者说大盘短线可能在这个位置做小幅反弹或横盘震荡。需要提醒投资者的是,即使大盘出现反弹,其力度也不会很大,最多几个交易日就会再度下跌,届时上证指数会有效跌破2400点整数关。
创业板指数经过三个交易日的反弹,指数已经运行到临界点。也可以说,如果明日指数不能突破1490点,创业板指数短线震荡后就会继续向下确认。这里需要强调一下,很多投资者认为沪港通开通以后,创业板的机会没有主板多,原因是资金都去炒大盘股。笔者认为这是个误区,对于多数机构或大户来说已经适应了炒作小盘股,就不会轻易改变原有的操作习惯,如果改变了就要用很长时间去适应,这样会影响这类资金的收益率。这几天创业板上涨就是很好的佐证,因此,投资者不要因为沪港通忘记了中小市值个股的未来大机会。
操作上,大盘重心下移是大概率事件,多数个股出现调整将成为必然。因此,笔者维持降低仓位等待调整的观点。
目前鼎泰丰在上海、广州、深圳和杭州等地还有门店。
经与广东省相关部门协商后达成共识,“粤车南下”计划争取于11月正式启动实施。
11月社零、固投增速回落,地产投资和新开工走弱,但制造业和工业生产有所改善。
11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显著增长,支出继续聚焦基层三保,反映财政稳步修复的趋势。
主因随着存量政策和增量政策组合效应继续释放,经济稳步回升,带动税收收入改善,也与各级政府加大盘活国有资源资产、增加国企利润上缴使得非税收入高速增长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