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小说向来是表达速度和激情的极佳载体,色香与狗血总是让我们如作品中的极速男女那样体验灵魂飞升的快感。法国作家皮耶尔·德·芒迪亚格的小说《黑色摩托》自然也不乏这些东西,但在速度与激情之外,这本小说更是一部融合情色、梦幻和死亡的黑色作品。芒迪亚格把一个人妻飙车和出轨的故事,竟至演绎成如阿尔戈英雄远征记那样轰轰烈烈的史诗,不得不让我们对作者本人产生浓厚的兴趣。
芒迪亚格1909年出生于巴黎一个信奉加尔文教的富裕家庭。他很早就有诗名,大学时主修文学,后转入考古,曾在地中海地区旅行,对该地区的基督教、伊斯兰教文化深有领会。二战时芒迪亚格避居摩洛哥,战后归国结识安德烈·布勒东,并参加由其主导的超现实主义运动,以后陆续发表多种作品。1963年,芒迪亚格出版小说《黑色摩托》,从此奠定了在法国文坛的地位。
诗学、宗教(就其仪式而非教义而言)和超现实,构成芒迪亚格最具标志性的创作风格。在《黑色摩托》中,这种风格表现为作者无处不精心涂抹、铺陈乃至暗示的各种象征符号。小说主要由公路见闻和回忆组成。十九岁的人妻丽贝卡一早偷溜出家门,驾驶黑色摩托从法国一路穿越城市、乡村和森林,疾驰数百公里奔赴客居德国海德堡的情人达尼埃尔那里寻欢。都说偷情的女人最美,同样,丽贝卡一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想,也是最美。
挑战极限,通常也意味着对逾矩的冒险。丽贝卡梦幻的主观性,不仅让我们看到她对投怀送抱的期待和狂欢式的受虐情结;而且,作者也在借机挑拨我们的色情神经,而这,又将再次证明情色小说和色情小说之间的本质区别。作者一方面让我们意淫不已,通过诸多感官十足但不具体见色见肉的想象,在脑子里上演各种十八禁;但另一方面,他给出的诱饵通常是些有名无实的空心汤团,他的“反意淫”甚至在我们想象得正嗨时,临头浇上一盆透心凉的冷水。
于是,我们就在小心地用眼神剥光丽贝卡那一身里面除了尼龙三角裤外一丝不挂的连体黑色皮裤的兴奋,与她摊手摊脚半裸横陈在雪地里跟男友交欢眼中所见只有雪、雪、雪的沮丧之间,兀自叹气。我们甚至跟到了两人转辗阵地后下榻的旅馆,想要像他们一续未能满足的情欲那样弥补未得报偿的遗憾。芒迪亚格仿佛窥见到了我们的心思,他的办法不是如那些亲个嘴躺下去,然后早上的黎明假装无辜地敲打窗玻璃的小说那样扮清纯,而是写达尼埃尔亲个嘴躺下去,“散热器时而发出劈啪声”,继而把我们的注意力引向窗子,“窗外的道学家或窥淫癖者可能会敲窗玻璃,可以听到达尼埃尔的手表的声音,他在抓住姑娘之前,把手表放在床头柜上。”俄顷事毕,达尼埃尔起身看钟点,而窗外的道学家和窥淫癖者则什么都没看到。
这本小说还富有大量色彩的象征意味。如红色,在丽贝卡和达尼埃尔初尝禁果的“红房间”,就是一极具甜腻和血腥(性爱和暴力)的存在,而在穿红马甲的加油站职员那里,则是让人胆寒的刽子手形象。不过,这些色彩只有在与宗教式的仪典中才发挥出更大的效应。其中一个场景是这么写的,浴场休息室被达尼埃尔手持玫瑰花束抽打丽贝卡溅出的血珠和朦胧的水汽映成殷红一片,五花大绑又意乱情迷的丽贝卡,则把自己想象成被印第安人用来祭祀的俘虏,面对着达尼埃尔这个裸体祭司顶在她胸前的“一把长长的黑色石刀”。可想而知,当所有的颜色与神秘主义融汇在一起时,我们得到的是一个终极的、无可挽回的、如深渊一样吞没一切的,纯粹的黑。
这个情节暗示了丽贝卡乐意作为牺牲品绝命在爱情的祭坛上,也为下文她在狂喜和至福中死于车祸作了铺垫。本书译者徐和瑾说这个作品的格调是浪漫主义,但如果是浪漫主义的话,我们会对女主人公的丧生感到痛心,但实际上,我们却只有羡慕加嫉妒的份儿,羡慕丽贝卡在生命的盛年死去,嫉妒她在死去的刹那享受到生命的极致。这就是我说的这本小说的质地是黑色而非粉色的原因所在。说到底,芒迪亚格不仅有节制地反意淫,更在旗帜鲜明地反平庸。如果浪漫主义在先锋文艺狂飙突进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仍然只发展出一堆陈词滥调的话,那么我们也可以将之归入这本小说所鞭挞的平庸范畴之列了。
在一键购物时代,书店是否还有必要?当传统书籍式微,书店如何才能存活下去?杰夫·多伊奇的回答是——《总有好书店》。
3月8日是女性的节日,第一财经·阅读周刊精选7本关于女性的新书,涵盖怎样看待家务、如何养育男孩、更年期、女性史等主题。
57岁的苗族女人阿包,大半生都生活在社会底层,因为几乎不识字,27岁那年找零工时,还被人贩子拐卖,所幸几个月后成功逃跑。30年前,阿包就决心把自己的人生写出来。
除了天后和观音,哪吒三太子在澳门地区的影响力似乎紧随其后,值得关注。
现代人赖以向食人族靠拢的,不是别的什么野蛮手段和暴力思想,恰恰是现代人最引以为自豪的——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