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3日,即将访问哈萨克斯坦的李克强总理在哈官方权威媒体哈萨克斯坦真理报发表署名文章,认为中哈合作面临版本再次升级的历史机遇。 未来7天,总理一行将飞越10多个国家,行程2万多公里。
“一带一路”外交继续升温
同样在哈萨克斯坦,国家主席习近平去年9月在这座城市提出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12月13日,即将访问哈萨克斯坦的李克强总理在哈官方权威媒体《哈萨克斯坦真理报》发表署名文章,认为中哈合作面临“版本再次升级”的历史机遇。
未来7天,总理一行将飞越10多个国家,行程2万多公里。在哈萨克斯坦、塞尔维亚和泰国,李克强将与22个国家领导人会见会晤并出席国际会议,相关外交活动近70场。
接受上证报采访的专家认为,此次访问是中国外交年内的“收官之旅”,所访问区域都是“一带一路”覆盖范围,因此也可以称作“一带一路之旅”。
纵深推进“一带一路”
据中国政府网报道,李克强14日启程2014年外交收官之旅,开始访问哈萨克斯坦并举行中哈总理第二次定期会晤、出席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政府首脑理事会第十三次会议,出席在塞尔维亚举行的第三次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并访问塞尔维亚,赴泰国出席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第五次领导人会议。
李克强指出:“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进入实施阶段,中哈合作迎来了从‘2.0版’向更高水平的‘3.0版’升级的历史机遇。”
据介绍,中哈两国总理将共同签署并发表《中哈总理第二次定期会晤联合公报》,合作内容和项目将在公报中被确定下来,能源、交通、金融等优先领域将签署政府间和企业间合作协议。
访哈期间,李克强总理不仅要出席中哈总理第二次定期会晤,还要在两国企业家委员会活动上致辞。
“最近几年中国外交日益体现出经贸+战略双轮驱动的顶层设计意图。中国先后提出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等一系列重大外交倡议,都是围绕中国周边展开的,而经贸合作始终是外交开展的突破口。”南开大学APEC研究中心主任刘晨阳对记者表示。
据报道,在企业家委员会活动上,两国将签署约30份合作文件,总金额有望超百亿美元。
7天2万公里的行程更重要的一点是“兑现预期”。访哈期间,李总理将出席上合组织政府首脑理事会会议。外交部透露,会议将发表《联合公报》,以决议形式批准一系列涉及上合组织务实合作和机制建设的文件,并见证签署海关等领域合作文件。
“今年9月上合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达成了多项共识,这次总理出行就是要推动成果落地,将围绕互联互通等提出一系列支持上合组织发展的倡议。”商务部国际贸易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对本报说。
塞尔维亚是李克强年末亚欧行的第二站。据外交部副部长王超介绍,李克强届时将出席16+1领导人圆桌会议、第四届中国—中东欧国家经贸论坛开幕式并发表演讲,还将分别会见与会的中东欧其他国家领导人,探讨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在互联互通、贸易投资等领域加强合作的可能性。
会晤同样注重“兑现预期”。根据去年发表的《布加勒斯特纲要》,双方正在积极探讨构建中国和中东欧国家之间的国际铁路运输大通道,打造中欧物流新动脉;同意加强在公路、铁路、港口、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合作。
出席大湄公河次区域(GMS)经济合作第五次领导人会议也是李克强此次出访的重头戏。大湄公河次区域包括6个国家,分别是中国、老挝、泰国、柬埔寨、缅甸和越南。
这是李克强首次出席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领导人会议。外交部副部长王超介绍说,中方期待会议进一步加强次区域发展伙伴关系,以通过《区域投资框架执行计划(2014-2018)》为契机,提升区域经济一体化水平;推进次区域全方位互联互通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区域铁路联盟、经济走廊等硬件建设,以新十年战略框架为指引,构建次区域更加开放的合作格局。
申银万国微博证券研究报告认为,此次总理出访三国,对于提升“一带一路”的纵深具有极强的战略意义。“一带一路”概念将由APEC会议参与国延伸到中亚国家、中东欧国家和东南亚国家,上合组织、中国—中东欧、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会议等将成为新的“一带一路”战略合作平台,与上述三国之间合作项目的优先推进也将为“一带一路”在三个区域的有序扩展提供现实的样板,起到带动作用。
未来十年的政策红利
在推动经贸外交的同时,国内企业迎来了“走出去”的重大机遇。
12月11日,外交部部长王毅在外交部新年招待会上展望明年中国外交时表示,将继续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启动亚投行,用好丝路基金,加强互联互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自贸区谈判进程,致力于亚太各种双边和区域合作安排的相互包容与相互促进。
在12日举行的第十三届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论坛上。外交部国际经济司副司长刘劲松对中外企业家们详细宣讲了中国领导人提出的“一带一路”构想推进情况,希望企业家共同参与沿线经济建设和投资。
刘劲松表示,“一带一路”既是亚欧合作的伟大构想,又是南南合作的伟大构想。下一步将建设几个大的经济走廊,包括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中蒙俄经济走廊等,把现在的铁路、公路、航空以及一些重点的城镇、口岸、边境、开发区、产业园区衔接起来,形成一个以点带面、以线带面的产业增长格局。
近年来大量中国企业“走出去”,不只是能源企业,也包括服务类、高新科技企业。刘劲松说,中国企业对“一带一路”国家的投资并不多,这些国家对华投资总规模也不大,均有很大增长潜力,这对企业家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机遇。
瑞银经济学家浦永灏此前在接受本报采访时指出,“决策层希望通过‘一带一路’战略构建资本输出的渠道,与其让钱吹出泡沫,不如让这些钱走出去搞基建,进行真金白银的建设。”
民生证券认为,“一带一路”战略将是我国未来十年的重大政策红利,初期将出现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紧接着是资源能源的开发利用,随后则是全方位贸易服务往来,由此带来多产业链、多行业的投资机会。 (上海证券报)
"一带一路"带来重大利好 工程机械行业迎转机
此前备受产能过剩所困扰的工程机械行业正在悄然迎来转机。一方面,随着“一带一路”战略布局的迅速实施,产能外迁正在逐渐成为行业的“新常态”;另一方面,以大型国有企业为主的改革进程今年以来明显提速,业内看好效率提升带来的行业整合对产能过剩的化解作用。不少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随着内外合力的加速作用,工程机械类上市公司有望实现业绩与估值的“双击”,尤其在高端装备制造和智能装备等领域,有望迎来景气度高企的重要机遇期。
加速布局海外
自从2013年8月国家首次提出“一带一路”之后,2014年相关方面的战略部署迅速铺开。无论是此前的APEC峰会,还是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将“一带一路”提升至国家战略的高度,业内预计,中国与周边国家互通的基础设施建设有望提速。
以上市公司为代表的大型工程机械企业开始针对“一带一路”的规划做出布局。以三一重工为例,公司人士透露,自从2002年开始推出国际化战略,此后依靠产品、人才的本土化以及聚焦产品、聚焦市场的“双聚战略”,实现了国际业务的快速增长。
公开资料显示,2011年至2013年,三一重工分别实现海外销售34.25亿元、87.40亿元、108.7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0.72%、155.18%、24.42%。三一重工目前海外销售占比已近30%,目前公司已经提出50%的目标。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为诸多高端装备制造业企业更好更快走出去带来新机遇。
作为重资产企业,工程机械类上市公司在布局“一带一路”方面通常以周边国家为切入点,且以符合当地业务特点的新产品为切入口。以中联重科为例,公司高管日前表示,公司一方面通过收购公司、买断技术等手段储备研发人员,另一方面也通过在欧美建立研发基地以及国内外研发人员的相互融合,使得公司迅速在技术研发上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并融合制造出一批具有行业领先的环保类、创新类产品。公司计划未来3-5年之内国外收入占比要由现在的10%达到30-40%。
在加速海外布局方面,工程机械企业凭借多年的技术经验,在“借力”方面做足了工夫。以三一重工为例,公司日前与正大集团在泰国曼谷签订市场合作协议,以共同完成在东南亚工程机械市场的战略合作布局。根据协议,双方将在印度尼西亚这个东南亚的最大经济体开展工程机械设备合作。正大集团将在印尼及部分周边国家全面代理三一重工挖掘机械和路面机械产品等土石方机械设备。
改革推动整合
除了加速布局“一带一路”之外,开始于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国企改革思路在不少国有企业中也在快速贯彻。中央层面之外,随着江苏、福建等省份相关细节的陆续推出,鼓励工程机械行业内企业实行混合所有制的兼并重组的运作思路也开始浮出水面。
徐工机械为徐州市人民政府旗下工程机械类上市公司,其于11月底曾发布公告,将购买控股股东徐工集团所持徐州罗特艾德回转支承有限公司40%的股权、力士(徐州)回转支承有限公司40%的股权。对于本次获注优质资产的“混改”方案,公司表示前景乐观,在公告中称,此次交易完成后,会加强公司对徐州罗特艾德和徐州力士的关联交易的管理,后续不会产生同业竞争,有利于公司构建更完善的工程机械核心零部件产品线,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公司盈利能力。
另外一些机械类公司在转型升级方面也正在发力。以郑煤机为例,公司此前主营煤矿机械,目前也在试图通过定增实现向智能化转型。公司11月发布公告,拟向包括郭现生、宋全启在内不超过10名特定对象非公开发行不超过1.5亿股,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11.13亿元,投资油气田工程技术服务项目和工业机器人产业化(一期)工程项目。公司高管曾对记者公开表示,今后转型的步伐仍将提速。
细分行业景气度高企
值得注意的是,整体来看,以工程机械为代表的中国制造产业仍处于下行通道之中。以通用和专用设备制造业为例,公开数据显示,在2014年前10月,同比增速较去年分别下降了9%和5%,不少业内人士仍判断制造业投资增速将在2015年延续下滑趋势,传统中低端设备制造业扩张仍将减缓。
“但这并不代表整个产业中没有机会。”中信证券相关分析师对记者表示,“随着国企改革成为业内企业的主基调,一方面将有利于提升上市公司的效率,改善经营状况;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以上市公司为平台注入优质资产,提升地方资产的证券化率。”其判断,随着企业内部转型升级和产业内部整合的提速,工程机械类上市公司有望实现业绩和估值的“双升”。
该分析师尤其指出工程机械领域三大细分子行业的景气度有望发生超预期变化。首先,中国高铁建设批复和投资额度不断上调,且随着“高铁”外交的推进,从整车到核心零部件整个产业链的业绩与新接订单都有望超出预期;智能装备机器人领域在2014年行业增速也出现提升,且国际互联网巨头在这个领域内投资不断加码,行业景气度也有望井喷;此外,造船等相关工程机械产业内公司也存在国企改革资产整合的预期和军工概念,“龙象共舞”特征有望延续。
以工业机器人为例,2014年下半年以来,传统制造业上市公司向智能化方向拓展的步伐明显提速,60余家上市公司通过投资或并购方式涉足自动化和智能化产业,且多数扎堆在系统集成环节。由业内专家分析说,虽然整体来看,外资巨头短期技术优势明显,而本土企业更愿意在集成环节分羹,但中长期来看,随着有能力解决核心零部件难题从而降低成本的企业有望率先实现量产化和进口替代,集成、本体、零部件企业有望依次“花开”。(中国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