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启动了一个理论:货币量除以GDP大小,具体经济决定金融,所以受产业结构的影响,我们一再比是比GDP,如果要比货币生产的总产品这个比例就下来了。说明中国生产效率低,如果按照货币生产总比,总产值来比,那跟美国也差不了多远。”中国人民银行原副行长、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理事长戴相龙在《领导干部金融知识读本》第三版新书发布会上称。
2014年12月,由戴相龙主编的《领导干部金融知识读本》第三版已全部完成。该书第四第一节提出,2010年以来,国内外学者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在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规模明显小于美国的情况下,我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却超过了美国,成为世界上货币流通规模最大的国家,货币化比率(M2/GDP)大大超过美国。
该书显示,截至2013年末,我国M2余额达110.7万亿元,GDP为56.9万亿元,M2/GDP达到195%,而同期美国M2/GDP仅为66%。此外,我国货币化比率远远高于欧元区、韩国等经济体,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仅次于日本和中国台湾。因此一些专家惊呼,中国货币供应量过高,埋下了通货膨胀的极大风险,要控制、收缩货币供应量。
戴相龙在该书中称:“我们认为这样的分析并不全面。经济决定金融,一个国家的货币化比率决定于该国的产业结构、经济效益和融资结构,不能简单对比。”戴相龙认为融资结构不当,以及消费结构不良等因素会使货币供应量占用过多。
产业结构不合理
产业结构不合理,商品流通量大,经济效益低,都会使货币供应量占用过多。戴相龙看来,只用广义货币供应量和国内生产总值之比来比较货币化比率是不全面的。
国内生产总值是指各产业增加值的总额,社会总产出是指商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
戴相龙在书中称,货币作为流通手段所对应的商品和服务交易总额显然不应当只包括商品和服务的增加值部分,而应当对应商品和服务的价值总额。
2013年,我国GDP为56.9万亿元,按当年年均汇率折合为9.18万亿美元,仅为美国GDP16.8万亿美元的54.67%。2013年我国社会总产出为177万亿元,这和28.6万亿美元,接近美国公布的社会总产出29.7万亿美元。
戴相龙在书中称,如果用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总产出进行对比,则使我国货币化比率明显下降。我国货币化比率高的深层次原因是生产和流通效率低。分析和降低货币化比率,要立足于深化改革,提高经济效益。在我国产业结构没有合理调整、经济效益没有更大提高的情况下,如果仅仅因为M2/GDP比率过高就收紧货币供应量,将不利于我国经济改革和发展。
银行融资占比高
戴相龙在书中称,银行融资占比较高的经济体,一般而言其货币总量也会相对较多。
从全球主要经济体的情况可以明显看出,间接融资比重高、银行融资占比大的看经济体,其货币总量一般也会相对较多,M2/GDP会比较高;相反,若直接融资发达,其货币总量相对就会少一些,M2/GDP也就比较低。
“对此现象需要从货币创造的角度来理解。”戴相龙在书中称,银行的资产扩张行为(如发放贷款、购买非银行债券和外汇等)会直接派生存款,由于存款构成货币统计的主要部分,这样全社会的货币总量也会相应的增长。
在戴相龙看来,而直接融资过程(如发行和购买股票、债券等)只涉及货币在不同企业和个人之间的转移和交换,货币总量并不会发生变化,直接融资的规模越大,货币供应量在全比金融资产中的占比就会越低,从而导致M2/GDP较低。
概而言之,由于货币由银行体系创造,一个经济体越是依靠银行体系融资,其货币总量也就可能相对越多。亚洲等地区的国家,外汇储备数额较多,银行体系购买外汇也投放了大量货币。上述因素都导致这些经济体M2/GDP比较高,如2012年日本和韩国的M2/GDP就分别达到238.75he1144.3%,显然这与它们的融资结构有很大的关系。
储蓄比例高
戴相龙在书中称,储蓄比例较高的经济体,其货币总量也往往会比较高。2013年,我国城乡居民储蓄有47万亿元,占货币供应量的43%。
“货币主要是根据银行的各类存款统计出来的,储蓄率高会增加经济主体对存款的需求,尤其在金融市场不发达,金融资产相对较少的情况下,承担价值储藏功能的存款数量也就会相对较多,货币总量就会比较大。”戴相龙在书中称。
进一步看,若企业通过直接融资渠道获得的资金少,有资金需求时就会更多的依靠银行贷款,而这又会派生出新的存款,从而增加货币总量。如亚洲经济体储蓄率普遍高于欧美,居民习惯选择存款进行储蓄,从而大大增加了对货币的需求,M2/GDP也普遍较欧美更高。
企业(单位)存款占用多、周转慢,也会导致货币供应量较大。2013年末,我国企业存款有54万亿元,站货币供应量接近50%。有些企业为了用款方便,实际向银行提供了“储蓄性”存款。企业抓紧机会获得贷款,再将资金较长时间存放银行备用。企业虽然多付利息,但为充分运用市场机会创造了条件。如此,也造成货币供应量增多。
统计口径问题
“在进行货币总量的国际比较时,还要注意到统计口径问题。”戴相龙在书中表示,各经济体一般有多种层次的货币总量指标,单就M2而言,其包含的内容在不同经济体也有较大差异。
如定期存款在纳入M2时,美国仅统计10万美元以下的定期存款,欧元区和韩国统计不超过两年的存款(无金额限制),日本统计除邮政银行、合作社外的定期存款,而中国统计全部定期存款。比较而言,中国的M2口径是相对较大的,这也是我国的货币总量看上去“比较大”的原因之一。因此,在进行国际比较是应尽量选取可比口径。
戴相龙在书中称,综上可见,对于一个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效益较低和以银行融资为主、储蓄率过高的经济体,其货币总量就会相对偏多,不宜对不同经济体M2/GDP比率进行简单对比。
由此可见,虽然我国货币供应量较大,但物价总体平稳。1997年到2013年,M2年均增长16.6%,GDP年均增长9.6%,而CPI年均涨幅为2%,说明我国货币供应总体上是适当的,既促进了经济增长,也保持了物价基本稳定。但是,我们也要充分认识到货币供应量过大存在的潜在风险。随着我国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的逐步调整转型,银行融资占比下降,消费占比上升,生产要素价格形成市场化,都会导致货币流通速度加快、货币增长速度趋于放缓。因此,宏观金融调控仍要坚持控制货币供应量过多增长,支持我国经济适度发展,维护物价基本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