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社会各方对专车运营的争议不为时,上海计划对专车运营商违法行为开出首张罚单。
第三方打车软件滴滴因使用私家车在其运营平台上从事商业营运,被上海交通执法部门认定为存在非法营业行为。昨日,上海交通执法总队约见滴滴专车运营方,计划对其开具罚单。
但直至当日18时发稿,专车运营方负责人始终不出现,导致这张罚单迟迟无法开出。
发现黑车罚1万、扣驾照
“滴滴专车运营商在软件运营过程中存在违法行为。”上海交通执法总队相关人士介绍,已经对滴滴专车运营商即北京小桔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办事处相关人士约谈了3次,要求其提供在专车平台上运营的车辆及驾驶员信息。
但直至目前,该公司仅提供了708辆专车信息。上述车辆还无法通过滴滴专车软件终端查询到车号。上海交通执法总队通过司机排名和业务量分析,估计滴滴专车至少有3000辆专车正在投入运营。
除此之外,交通执法部门还发现有私家车通过滴滴专车注册,载客营运。截至去年年底,上海交通执法总队已经查处滴滴专车平台上14辆没有运营资质的“专车”。该部门介绍,这些车辆均为社会牌照车辆,即私家车。
根据相关规定,执法部门已对所有查实的非法运营车辆实施暂扣。并处罚款涉事驾驶员每人1万元罚款,公安交警部门还对上述驾驶员实施暂扣驾驶证3个月。
“基于以上原因,需要对滴滴专车运营商进行行政处罚。”上海交通执法总队相关人士称,根据相关法规,处罚金额为3万-10万元。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执法部门却遭遇了对方的“放鸽子”。
滴滴相关负责人拒现身
根据事前约定,小桔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办事处负责人应于昨日9时30分前往上海交通执法总队领取罚单。但直至早报记者当日18时发稿,该负责人始终没有出现。
上海交通执法总队介绍,该办事处派出其他员工携带负责人的身份证前来。但受委托者不愿将自己的姓名、所在单位、受何人委托等信息上报,并均以“不知道”回复。因此,交通执法总队无法开对滴滴专车运营公司的首张罚单。
目前,上海交通执法总队已经与小桔公司总部取得联系。希望其立即派人前往上海接受处罚。“对方表示将在本周前往上海。”上海交通执法总队强调,如果小桔公司始终“不接招”,其将以邮寄送达或公告送达等形式下发罚单。
在此之前,上海市交通委曾透露,全市仅有36家正规汽车租赁公司,但没有一家跟滴滴专车签订合作协议,因此滴滴专车里大多数车是没有营运资质的,就是俗称的“黑车”。专车存在偷税漏税问题,导致国家税收损失。
整治专车运营成焦点
上海市交通委日前宣布,《上海市出租汽车预约调度服务管理规范》已于1月1日正式实施,首次对出租车预约调度等进行法律约束规范。
市交通管理部门称,该《规范》明确,第三方运营商应向市运管处提供已在其网络注册的驾驶员和车辆相关信息。运管处在收到后10个工作日内告知核对结果,并同步将信息核对结果抄告市交通执法总队,“对于经认定不具备出租汽车营运资格的个人和车辆,第三方运营商应当立即删除该驾驶员和车辆信息并停止向其提供服务。”
但目前,一些社会私家车、“黑车”借助第三方运营商,摇身变成“专车”或出租车。对此,市运管处副处长马斐曾表示,市交通管理部门将重拳打击这种行为,一旦查实,第三方运营商将被处以罚款。
实际上,对滴滴专车、一号专车、易到用车、Uber打车等专车运营商,北京、沈阳、南京等地的交通部门近期陆续明确,将对“利用手机软件从事运营的社会车辆”进行处罚,理由均为“变相提供‘黑车’”。
这一举措得到部分群体的称赞,认为这保护了正常运营秩序,能有效避免“黑车”带来的各种不安全因素。在南京出租车司机日前的大规模罢工停运中,司机代表向政府部门提出的7点诉求中,就包括打击“黑车”和“专车”。
此外,新华社和人民日报等中央媒体从1月6日起,连续发表多篇文章,认为对“专车服务”等新兴运输服务业态,决不能一棒子打死。管理部门当前迫切要做的,是认清市场规律,加快出租车行业改革步伐,用最大努力破除行业垄断,解决“份子钱”等长期引起出租车司机和群众不满的难题,更好满足群众的出行需求。
政府多次过招打车软件 另一方面,第三方打车软件消极配合政府管理和执法部门,也并非首次发生。
早在去年5月28日,早报就以《打车软件消极配合政府查“黑车”》为题,报道市交通委从当年4月中旬起,多次要求嘀嘀和快的提供相关运营数据进行对比,以排查混入打车软件中滥竽充数的“黑车”,结果却遭到拒绝。
从2013年年末开始,滴滴和快的软件针对乘客和司机的现金补贴,使出租车马路扬招变得困难重重。上海交通管理部门出台临时性措施,限制早晚高峰使用打车软件。
直到去年6月12日,早报再次报道,当时经过短暂沉寂,打车软件开始新一轮补贴。沪上交通管理部门随即重申,打车软件运营商当务之急是取消打车加价功能,并消除因司机使用手机操作而造成的运营安全隐患。同时,两大打车软件公司都已提交所掌握的出租车司机信息等数据。据此,市交通委开展“黑车”分析排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