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要闻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28年后诺贝尔文学奖“重返”南美

第一财经日报 2010-10-08 10:54:00

责编:群硕系统

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是74岁的秘鲁作家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Mario Vargas Llosa)。

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是74岁的秘鲁作家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Mario Vargas Llosa)。

北京时间昨晚7点,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本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授予这位拉美文学巨匠。瑞典文学院评价说,略萨的作品表现出“有力的结构‘绘图法’和对个体人物的反抗、反叛和挫败的犀利描绘”。

这是继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之后,28年以来南美作家首次摘下这顶文学桂冠。得知略萨获奖,马尔克斯在推特网站(Twitter)上发了一条微博:“现在我们一样了!”

“实至名归,略萨和马尔克斯是同辈人,影响力相当。从上世纪起就多次获提名,一直有呼声,跟米兰·昆德拉差不多。”在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公布后,北京大学西语系副教授胡旭东第一时间接受了《第一财经日报》电话采访。

1936年生于秘鲁南部阿雷基帕的略萨,27岁那年写出了第一部长篇小说《城市与狗》,旋即奠定了卓著的国际声誉。虽然这部小说很快被秘鲁当局查禁,但它却与《跳房子》、《百年孤独》等一起将拉丁美洲文学带进文学爆炸时代。略萨也因此与墨西哥的卡洛斯·富恩特斯、阿根廷的胡利奥·科塔萨尔以及哥伦比亚的马尔克斯并称为“拉美文学爆炸”的四大主将。

四人之中,只有马尔克斯在1982年捧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然而,此后27年,南美再无人问津这项桂冠。近年来,诺贝尔文学奖狂吹“欧洲风”,最近六年中五位获奖者都是欧洲人,被指“无视世界其他地区的存在”。

“略萨是一位在英语国家、西语国家,受众广泛的重量级作家。他的作品算是普通读物,很多人都读过。从创作上讲,年轻的时候,他的小说主要集中在对集权、对拉美地区独裁的批判上。50、60岁的时候,转向情爱主题。到了60、70岁,又开始回归现实题材。他的创作力非常旺盛。文字波澜壮阔,视角独特,既有历史的深度,又有现实的广度。”胡旭东说。

各国的出版界也非常乐于见到一位重量级人物的登顶。一位英国的出版商在名单公布后仅仅一分钟内就更新了自己的博客:“终于有一位英国人认识的人获奖了。”

身在德国的上海译文出版社副社长赵武平也禁不住在微博上称:“九年前,第二次,也是首次以出版者身份来法兰克福,为了《百年孤独》,作为条件,略萨被签下,一下四本,结果出了八年。”本是为了马尔克斯,却提前迎来了另一位诺贝尔奖得主。这种偶然觅宝的兴奋之情溢于言表。这四本已经出版的中译本分别是《城市与狗》、《天堂在街角另一边》、《公羊的节日》、《给青年小说家的信》。随着诺贝尔文学奖的尘埃落定,略萨的热销只是时间问题。

略萨自1993 年起就移居西班牙并获该国国籍。他目前经常居住在英国伦敦,从事自己所酷爱的文学创作。他的创作相当丰富,长篇小说就有十几部之多,另外他还在戏剧、散文、舞台剧、电影等方面也颇有建树。他的小说技法诡谲瑰奇、丰富深刻,有“结构写实主义大师”的称号。

略萨少年时曾在玻利维亚求学,回国后于1950~1952年在莱昂西奥·普拉多军事学校学习,1957年毕业于圣马科斯大学语言文学系。他年纪轻轻就与他的胡莉娅姨妈结了婚,这段经历被他当做了小说《胡莉娅姨妈与作家》的素材。那时,生活的重负压得他透不过气,有时为了生计他不得不兼做几项工作,文学不过是他的业余爱好。

尽管他“把文学看得比世界上的任何东西都重要,但从未想到过有一天会成为作家”。

一次意外的获胜帮助他重新回到了文学跑道上。因为《挑战》获得了《法兰西杂志》组织的秘鲁短篇小说比赛奖,略萨得到了到巴黎旅游15天的奖励。在巴黎,他喜欢上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喜欢上了亨利·米勒,喜欢上了福克纳、卡夫卡。1959年,略萨明确宣布:“文学是我选定的生活道路,我决不会再改变。”

年轻气盛的略萨提倡“不妥协”的文学,主张“文学要抗议,要控诉,要批判”。他的创作触角伸向了社会各个现实层面,批判独裁、批判权贵们的倾轧弄权,绝不隐讳。所幸,略萨成名甚早,并没有被生活所累。

在中国,略萨的名字也并不陌生。略萨本人对中国文化也非常倾慕。1994年,远隔重洋的略萨来到北京,将分散在世界各地的家人聚集在一起。当时,他的大儿子一家在巴基斯坦,小儿子一家在拉丁美洲,女儿在欧洲。他事先声明,此次来访,不会见任何作家,也不想接受媒体的采访。在没有任何干扰的情况下,略萨携全家游览了北京、西安和上海。他对故宫的评价是“光辉夺目”。

举报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