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过得很快,蓦然回首,中国股民的数量伴随着跌宕起伏的市场行情超越了1.2亿户的规模。深交所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12月末,中国股票市场的开户数达到了1.2036亿户,其中A股账户为1.19亿户,占比99.16%,B股100.94万户,占比0.84%。
第一财经客户端通过梳理发现,这1亿多户中国股民中,呈现了诸多特征,从区域来看,上海人最爱炒股,该地区2014年贡献了中国股票市场16%的成交额;从年龄层次来看,30岁以下年龄段炒股人数最多,占比超过了36%,但随着年龄上升,炒股人群数量递减,60岁以上的老年股民占比不到5%;从学历构成来看,中国股民以低学历者为主,中专及以下学历人群占据大半壁江山,硕士及以上的高学历股民占比不到4%。
上海、深圳人最爱炒股
深交所数据显示,A股疯涨的2014年,上海人最为激动,整个一年里,上海地区证券总交易金额达到15.22万亿元,占整个中国证券市场交易金额的16.094%,其中股票交易金额达到11.07万元,基金交易金额3851亿元,债券3.76万亿元。
排在上海后面的是深圳、北京与浙江。三个地方2014年的证券交易金额分别为9.66万亿、9.10万亿、8.44万亿元,占比分别为10.856%、10.236%、9.491%。
另一组来自上证所的数据也肯定了上海人对于股票的热衷度。2013年,上海地区501家证券营业部累计贡献了85.88万亿的成交额。广东、北京、浙江三地营业部贡献的股票交易金额紧随其后,分别为77.09万亿、46.82万亿、47.16万亿元。
上海人爱炒股,在股市疯涨的行情中也得到了丰厚的回报。同花顺数据显示,2014年A股给全国每人发放了9485元的年终奖,其中上海股民的投资水平“一马当先”,远远超越全国平均水平,2014年上海股民人均获利96151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0倍多,更遥遥领先北京股民58185万元、浙江股民26473元的盈利标准。
“上海人对于股票投资可能有比较天然的情节,因为上海最早就是有交易所地方,100年前上海出现了最原始的股票。所以,上海人有炒股的习惯,在牛市来临的时候,更加热衷于股票投资,他们的成交量特别大、盈利规模也比较大。”南方基金首席策略分析师杨德龙对第一财经客户端如此指出。
杨德龙称,这也反映了上海人的股票投资意识领先于全国其他城市。股票交易其实主要在发达地区,像上海、北京、深圳、浙江股票投资量都是比较多的。像中西部地区,个人财富比较少、股票投资意识不强,自然不会有源源不断的股民出现。
股民多数学历不高
中国股民的学历总体不高,中专及以下人群占据股民半壁江山。上证所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末,中专以下学历者投资证券的有2381.75万人,占比27.51%;中专学历者2258.29万人,占比26.09%;大专2256.15万人,占比26.06%;大学本科1441.11万人,占比16.65%;而硕士及以上高学历者仅有319.34万人,占比3.69%。
对此,有资深股民认为,这主要跟人口结构有关,硕士及其以上学历者在中国总人口中毕竟是少数,他周围的研究生朋友几乎清一色是股民。
金元百利资管总裁助理张璇对第一财经客户端称,人口结构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可能存在这样一个前提,即收入与学历正相关。学历越高的人,越能通过自有渠道,有可能是工作获得比较高的收入。
“从心理层面来看,那些学历较高的人,如果工作待遇没有太大偏差的话,也会更有自信,他们相对更加愿意通过自己的学识、付出等获得相应较高的收入。” 张璇称,炒股的不可控因素太多,可能不是他们特别喜欢的方式。
30岁以下成炒股主力军
上证所数据显示,在上亿的股民大军中,年轻人成为炒股主力军,随着年龄的“增长”股民人数依次递减。
调查显示,截至2013年年末,30岁以下证券投资人数3218.83万人,占比36.12%。30~40岁2845.35万人,占比31.93%;40~50岁1714.68万人,占比19.24%;50~60岁711.04万元,占比7.98%;60岁以上422.15万人,占比4.74%。
而从性别来看,男性股民人数远超女性股票人数。上证所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末,4908.28万男性证券投资者,占比55.08%;4002.58万女性证券投资者,占比44.92%。
“我想知道死亡、丧亲和哀伤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我想要通过这个研究,给自己找一个答案。”
开启一项“副业”,越来越成为当代年轻人感兴趣的话题。
如果不能判断哪些是“好公司”,什么样的价格才是“好价格”,那么买入并长期持有主流指数基金跟上国运、跟上市场。
今年9月底,股市一夜之间迎来了「疯牛疾涨」,创下了许多个破纪录的历史性时刻,引发了人们对于炒股暴富的幻想,但同时也揭示了投资中的种种偏误和误区,强调了正确理解涨跌的重要性。
对部分学校、部分专业来说,读研的性价比和回报率在下降。对很多学生来说,读研需要考虑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