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危机已经整整一年,让西方尤其是奥巴马和默克尔感到有些欣慰的是,谈判还在继续,和俄罗斯还没有撕破脸皮在战场上兵戎相见。
危机一周年前后,俄德法乌四国先于2月12日在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达成了停火协议,接着在2月24日,四国在巴黎举行的所谓“诺曼底四方会谈”,就如何落实停火进行具体磋商。总之,谈判还在继续,而且都是欧洲国家在主导这些谈判——当然谁都知道,美国即便没有参加会谈,影响仍然是大家有目共睹。
乌克兰危机
有分析指出,在这样的打打谈谈之中,过去一年围绕着乌克兰危机,实际上没有一个赢家:乌克兰最惨,不仅丢了克里米亚,而且战火在国土上燃烧,经济目不忍睹;欧洲大国和美国向世人证明了,指望他们保护一个俄罗斯门口的国家,是多么不靠谱。想把乌克兰拉入西方阵营来注入活力更是没有影子。而经济制裁俄罗斯让欧洲损失也不小;俄罗斯表面上看,攫取了克里米亚,所支持的乌克兰东部武装在战场上也占据主动,但是俄罗斯与欧洲国家关系恶化,经济也因制裁受到影响,要不是普京利用民族主义激励国民,以去年的经济成绩,他的地位放在一个健全的民主国家,恐怕也是岌岌乎殆哉。
这样的分析非常有道理。不过从另一个角度看,相对的赢家还是俄罗斯。相信西方的政治家们也看得很清楚。问题是,西方有办法吗?
默克尔和奥巴马说,西方需要“耐心”,一定要有“耐心”,要适应一次一次和普京谈判的形势。奥巴马似乎也同意她的看法。但西方的强硬派,主要是美国的强硬派,对此非常不满,他们从一开始就指出,要想对付普京(他们认为普京就像二战前的希特勒),就必须抛弃“绥靖”的思维,要勇敢面对,就是要强硬起来。在这些强硬派看来,强硬起来的第一步,就是给乌克兰运送重型武器,派人训练乌克兰部队。
不过,综合各方面的消息看,强硬派的各招实际上很难奏效。
首先,正如默克尔所说,她不相信乌克兰的问题在于武器。武器的确不能解决目前的问题。无论是俄罗斯媒体,还是欧洲媒体,从现场发来的报道,乌克兰东部民间武装的士气,比乌克兰政府军的士气要高昂得多。俄罗斯政府内甚至有人说,如果西方把精良武器援助给乌克兰部队,那么很快就会被民间武装缴获,成了他们手中的利器。
其次,到目前为止,俄罗斯对乌克兰东部武装的支持,还是半遮半掩。如果西方公然进行武器援助,那么俄罗斯的强硬派求之不得,正好以此为借口进行武装干涉,并能很好地用一场局部战争转移国内对经济困难的转移。
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因为目前基辅是在和俄罗斯这个强大的“坏人”对抗,所以乌克兰政府被很多人理所当然看成弱者和好人。但乌克兰独立后,一直动荡不安,所产生的政府也都不尽如人意,治理能力很差,经济搞得一塌糊涂不说,国内民族问题也弄得不如人意。《华尔街日报》去年3月就有一篇报道,描述了克里米亚的俄罗斯人控诉基辅中央政府对他们的歧视。)这也是乌克兰危机的深层原因,俄罗斯有机会插手搅局,那是因为乌克兰内部先出现问题。就是现在这个正在和普京对垒的政府,眼下由于经济极度糟糕,也正面临着又一次大规模民众抗议的危险。这些岂是武器和战场局势所能解决的?
从另一方面来说,欧洲国家也很难强硬起来。
乌克兰危机
英国《电讯报》首席驻外记者科林·弗里曼本月初撰文谈到乌克兰冲突时,抱怨说西方国家在面对一个大秀肌肉的普京时,实在是太“文明”了。他说,除非北约有“打一战的胃口”,否则“外交无法解决地面上的军事形势”。
弗里曼的“恨铁不成钢”很容易体会到,但问题是,欧洲和北约恰恰是没有这个胃口。二战之后,欧洲在美国的帮助下,经济繁荣,承平日久,对“现实主义政治”已经有些陌生。解决冲突的能力也很有限。想想冷战结束后,巴尔干半岛乱成一锅粥,从南斯拉夫分裂出来的国家彼此厮杀不已。面对巴尔干的血腥,欧洲束手无策,直到美国出面依托北约,才把局势稳定下来——世人多指责美国到处插手,但巴尔干局势的演变似乎证明,离开美国,欧洲连自己家门口的麻烦都难以解决,更不用说俄罗斯门口的乌克兰了。
欧洲没有胃口,美国呢?美国当然希望降服普京,但如果说要打仗,那恐怕只是说说而已。
正因为如此,当默克尔提出要有耐心时,奥巴马就不会有异议,而是要全力应对国内的强硬派,让民众相信,外交是值得的。或许,西方硬不起来的背后,是希望用外交换取时间,一方面观察乌克兰东部战场发展,另一方面看看俄罗斯国内是不是有什么情况发生吧。
【一财网首发 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