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开始只是目睹,到自己也同样得病,这种戏剧性的变化,让王大力深感命运的无常。
王大力在原生态牧业有限公司(01431.HK,下称“原生态牧业”)位于黑龙江的一个牧场当清理组主管。原生态牧业是一家香港上市公司。
2013年3月经医院确诊,王大力感染了布鲁氏菌病(下称“布病”)。这是一种畜牧行业的职业病,人畜共患。
王大力等多名患病员工对《第一财经日报》称,自2011年有工人感染布病以来,在牧场工作中直接接触奶牛的多个工种有工人患上布病,今年年初也有工人发现患病。
感染报道始于2011年
这个牧场位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甘南县甘十屯,名为甘南瑞信达原生态牧业有限公司(下称“瑞信达”)。
根据原生态牧业2014年年报,甘南欧美牧场的实际设计规模是12000头,实际存档头数为10730头。
该牧场原名黑龙江飞鹤甘南欧美养殖有限公司,曾是飞鹤乳业的控股子公司,2011年9月出售给瑞信达。
2011年10月,瑞信达被媒体曝光有多名工人感染布病。
其后,甘南县畜牧兽医局出具调查报告回应称,2010年12月~2011年3月,牧场分阶段主动对全牛群进行布病免疫,11名工人系投放布病疫苗过程中“不严格按规程操作,加之员工防护措施不当,直接接触疫苗引起感染”。
然而,2013年1月,媒体又报道称该牧场有16名员工感染布病。
多个工种多人患病
在王大力确诊之前两个月,也就是2013年1月,周亮(化名)开始到瑞信达上班。
今年2月底,周亮确诊患上布病。
来瑞信达上班之前,养过七八年牛羊的周亮寻思:“养了这么多年牛羊(也没得病),到这里上班也不可能得这病。”
周亮回忆今年第一次布病发作时的情况说:“当时感觉腰腿疼、发酸,不知道腿往哪里放。”后来又发了高烧,在家人的催促下,他到医院去检查,在齐齐哈尔市疾控中心确诊。
周亮在犊牛组上班。他说,上班8个小时一直跟奶牛接触。平常工作就是接生小牛。他怀疑得上布病可能是因为“羊水溅到身上太多了”。
不过,他也强调:“这跟体质有关,有些工人上班七八年也没有得病。”
吴俊卿(化名)2014年1月患上布病。他在瑞信达饲养组工作,有时候也需要进出牛舍打扫卫生,上班两年来“跟牛接触比较少”。他回忆说,有一次去牛舍打扫卫生,牛一个喷嚏,打得他满脸唾沫星子,估计那就是一头病牛,后来就“发虚了”。
吴俊卿说,跟他同一组的,在他之前之后都有得布病的,有七八人。
在清理车间当维修工的郑强(化名)、在奶厅负责维修设备的王东明(化名)也得了布病。
本报记者获得的职业病诊断证明书显示,2011年10月,郑强在齐齐哈尔市疾控中心检查结果为虎红平板凝聚试验(下称“虎红试验”)阳性,血清学试管凝聚试验为1:100(++),诊断结论为“职业性布鲁氏菌病(急性期)”。郑强说,因为需要维修牛舍的设备,他必不可少地会跟奶牛密切接触。
从2010年10月进入瑞信达工作,到2013年8月患病,王东明在牧场工作不到两年,每天上班都要跟奶牛直接接触。患病一年多来,王东明感觉身体状况不佳,干不了活,关节间歇性疼痛,尤其是晚上,情况比较严重,浑身无力。
2014年1月28日,王东明与瑞信达签订协议书接受补偿。根据协议书,王东明系“给牛接种疫苗过程中操作不当患有布病”,公司一次性支付15万元作为补偿金。协议书签订后,王东明将不得以劳动关系、患病等任何理由向公司提出任何其他要求或主张公司承担任何费用,否则应退还15万元补偿金,并承担因违约而给公司所造成的全部损失,同时支付一次性补偿金的20%的违约金。
王东明说,当时签署这个协议并非自愿,而是考虑到有亲戚朋友在当地任公职。“他们在政府的压力下,出来给我做工作,为了不影响他们而签署了这个协议。”他说,“这些钱根本不够治病,现在一年多了,15万元已经花得差不多了。”
在周亮之前,同在犊牛组的沈良茂于2011年1月在齐齐哈尔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做布鲁氏菌病检查,检查结果是虎红试验阳性,试管凝集为1:200(++),当时的职业病诊断说明书结论是“职业性亚急性布鲁氏菌病”。这距离沈良茂2010年9月开始在瑞信达上班只有4个月时间。
沈良茂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刚去上班时就有老员工提醒,公司有一间牛舍专门用来隔离布病牛,要尽量远离。但由于奶牛分娩,他必须去处理牛犊,这就意味着不可避免地要进出这个后备牛舍。
4年过去了,沈良茂说,至今他仍有布病的各种症状。2014年11月,公司开始停发他的工资。12月,他的布病复发。公司未再为其治病。
“我们这个区域没有发病牛”
王大力算是牧场的“老人”了,几乎在牧场成立之初就来这工作。他从清理组基层工人做起,到2011年1月开始担任该组主管,成为公司中层干部。他说,这个级别的中层每月工资是8000元。
确诊布病后,王大力说,公司要求其在岗治疗,药费、交通费和检查费由公司承担。不过,他的病情一直不见好转。2014年5月,他从医院拿回一个疗程的药物,开始间歇性上班,主要时间在家治疗。至8月初,这一疗程结束,病情有所好转,化验检查各项指标均有下降。他认为好转的原因是“离开了传染源”。
不过,公司领导随后要他回去上班。王大力答复称,需要把输液的药物输完后再回去,因为输液需要连续,不能间断。结果,输液疗程结束后回去上班,领导开始不允许,后告知他“回家治疗”。此后,他的工资也下调至组内员工的平均水准,每月在2400元上下浮动。
没得病之前,王大力还劝慰过那些得病的员工。如今自己得病了,饭碗受到影响的他透露了一些事情。
2011年10月,瑞信达被媒体报道有病牛、员工被感染。王大力说,2012年年中,省畜牧兽医局派工作组下来调查,对每个牛舍的牛都进行抽血化验。
王大力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当时公司有6000多头牛,采了3天。据王大力称,当时的血样被全部换掉,(检查人员)拿走的全部都是没病的(健康)血。王大力称,换血的时候,他在旁边跟着。
健康的牛血从哪里来?王大力说,提前从牛身上抽的。“之前化验过、知道哪头牛没有病,提前抽出来的。”
对于该牧场牛群的检疫情况,前述甘南县畜牧兽医局的调查报告称,2010年9月,在国家常规要求的“两病”检疫中,抽检全部2843头泌乳牛,未发现异常;2011年10月进行全群检疫,检疫头数7494,检疫结果未见异常。
由于布病无法在人际间传播,因此这一调查报告并不能解释未参与疫苗投放的员工缘何感染布病。而且,自当时的调查以来,瑞信达又陆续有多个工种的多名员工查出患有布病。
这些员工患布病的原因何在、是否存在病牛?本报记者欲就这些问题采访瑞信达及原生态牧业方面,但被瑞信达办公室主任张烁春拒绝。他还以“现在正处于免疫期间”为由,拒绝记者进入牧场。
本报记者多次拨打牧场场长刘宏亮电话,均无人接听。接通原生态牧业董事会副主席王绍岗的电话,希望就奶牛的防疫进行采访,他也以正在开车为由挂断了电话。
对于上述问题,甘南县畜牧兽医局副局长张建民也没有正面回应,只是称,布病检测阳性不等于发病。
“在我们这个区域没有发病牛,也没有怀不上犊、流产这些(布病症状)现象。”至于布病牛的屠宰、无害化处理情况,张建民以“不管具体业务”为由拒绝回应。
巴氏杀菌法能否杀灭布菌?业界存争议
根据《实用临床布鲁氏菌病》,布鲁氏菌病(下称“布病”)是由一种可以进入细胞内的布鲁氏菌感染而引起的人畜共患病,它是由患病的羊、牛等传染给人的,人际间不会传染。主要通过皮肤、黏膜、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临床症状为长期发热、多汗、全身乏力、关节肌肉疼痛等症状,以及肝、脾肿大、淋巴结肿大、睾丸肿大、关节肿痛等。
该书由黑龙江农垦总局总医院感染科主任医师李福兴主编。黑龙江农垦总局总医院布病专科是全国第一家专门诊治布病患者的专科病房,上世纪80年代组建,是中国最权威的布病专科医院之一。2011年东北农业大学28名学生做实验感染布病后,在该科室治愈。
李福兴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近年来布病疫情明显回升,在该院,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每天来门诊就诊的布病患者也就几个或十来个,而这几年每天的布病患者门诊量都在二三十人,最多时可达到50人,另外住院患者也很多,大部分时间住院的布病患者都在100多人。
由于布病是国家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病种,国家卫生部门要求每月每年都公布发病数及死亡数。本报记者梳理官方公开数据发现,2003~2014年,12年间,中国的布病发病人数从6448例猛增到57222例。
一位研究人员对记者表示,人际间通常是不传播布病的,人感染主要是因为跟动物接触。根据卫生部门的数据,人际间布病发病数呈直线上升趋势,其原因是动物布病疫情的流行。
建国初期,国家对布病的防治非常重视,投入了大量的人、财、物后,疫情基本得到控制。但近年来,随着畜牧业的快速发展,从事兽医、饲养、屠宰、肉类及皮毛收购、加工等工作的职业人群大幅增长,牲畜的自由买卖和牲畜的异地流通量加大,以及布病本身的变异等因素,致使布病疫情明显回升。
根据2009年内蒙古农业大学的一篇硕士论文《布鲁氏菌病的流行病学调查与分子分型研究》,全国有25个省区市的人、畜有布病的存在和流行,约3.5亿人受布病威胁,有1200多个县是布病重灾区。
这一论文的作者伊日盖表示,1994年开始,我国布病疫情回升,2000年以后呈迅速增长趋势,从2007~2008年的人畜间布病检测情况看,奶牛和人患布病的发病率都呈明显上升趋势。
前述研究人员表示,羊群布病对人的危害性最大,依次为猪布病和牛布病,但猪布病疫情存在但不严重。他说,对于畜类的布病,经费投入的不足让地方政府陷入两难,若上报疫情,则没有足够经费去屠宰、淘汰病牛;若不上报,检疫就没有意义。
他表示,政府所给予的补偿不足以弥补养殖者因病畜被扑杀而遭受的损失。在西方,往往至少按市场价的80%予以补偿,而中国因为补偿体制的僵化,不能根据实际的状况进行调整。
伊日盖也表示,由于牛羊的经济价值较高,加上补偿不够等值、及时,养牛户往往不愿承受扑杀造成的经济损失,因此,病牛一旦被检出,他们便将牛私下转移或卖掉,使病牛难以做到及时扑杀,传染源长期存在,造成疫病传播。
上述研究人员说,牛羊得布病之后,只流产一次,以后就不流产了。病畜并不会死亡,而是长期带菌。要想确诊,必须通过抽血化验。至于布病牛的产奶量,则跟正常奶牛一样。只要经过严格的巴氏消毒程序,哪怕奶源中含有布鲁氏菌,在含菌量不高的情况下,也可以完全杀死。
而资深乳业专家王丁棉曾对媒体表示,布鲁氏病毒要在65摄氏度加热30分钟才能杀死,而巴氏奶只在75摄氏度左右加热15秒,常温奶虽然杀菌温度高过130摄氏度,但只持续4秒。“为了保险起见,受污染的奶源还是不能销售。”
长年从事布病研究工作的李福兴说,布病在农牧区是常见病,只要没有错过最佳治疗期,早期进行科学、规范的足疗程强化治疗,治愈后,一般不会复发,除非又接触病畜再次感染。至于所谓的“布鲁氏菌终身携带”说法,他表示,凭他长期的临床实践及资料文献查阅,都没有找到证据来证明。其医院的布病科从建科至今,上万病例绝大多数都治愈了。
如何防控畜间布病?
上述研究人员称,有低成本的方法,也有高成本的方法。若采取高成本方法,须将化验呈阳性的牲畜全部扑杀,杀掉牛群50%的牛都是不夸大的。“布病很复杂,一般是畜牧相关人员的职业病。是否能够有效防控布病,就看政府的重视程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