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大政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丝路基金首秀缘何花落“巴铁”?

第一财经APP 2015-04-21 10:35:00

责编:孙汝祥

丝路基金2014年底注册成立后投资的首个项目花落巴基斯坦水电开发项目。这背后有何逻辑?今后丝路基金又将如何迈向全球?

昨日(4月20日),丝路基金2014年底注册成立后投资的首个项目花落巴基斯坦水电开发项目 。这背后有何逻辑?今后丝路基金又将如何迈向全球?

昨日,丝路基金、三峡集团及巴基斯坦私营电力和基础设施委员会在伊斯兰堡共同签署了《关于联合开发巴基斯坦水电项目的谅解合作备忘录》,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巴基斯坦总理纳瓦兹·谢里夫(Nawaz Sharif)共同出席了签字仪式。丝路基金的“首秀”也标志着丝路基金按照市场化、国际化、专业化的方向开展实质性投资运作迈出了坚实步伐。

至于为何“首秀”选择巴基斯坦?这既是中方对项目可行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的考量,更是中巴“全天候友谊”(all-weather friendship)的再度印证。

巴方项目与丝路基金理念“高度契合”

根据央行网站消息,丝路基金负责人解释称,“巴基斯坦水电开发项目在较短时间内,从开始接触到取得实质性进展,并成为丝路基金的‘首单’,主要是由于该项目与丝路基金的投资理念和原则高度契合。”

该负责人表示,丝路基金秉承商业化运作、互利共赢、开放包容的投资理念,在选择项目时,坚持专业、审慎、统一的标准,做出投资决策前会对项目是否符合投资所在国的发展战略、项目本身的可行性,包括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项目的合作伙伴、是否符合国际标准等进行认真的评估。

所谓的“高度契合”又在哪里得以体现?该负责人表示,第一,高度契合两国的发展战略。“中巴经济走廊”建设是“一带一路”建设的旗舰,是丝路基金寻求投融资机会的重要区域。电力行业是巴基斯坦政府未来十年发展规划中优先支持的投资领域。丝路基金与三峡集团合作,投资支持巴基斯坦电力开发,体现了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理念。

第二,国际组织和国内机构多方合作、优势互补,展示丝路基金开放包容的姿态。在该项目中,丝路基金和世界银行下属的国际金融公司同为三峡南亚公司股东,为项目提供资本金支持;同时又与中国进出口银行、国家开发银行、国际金融公司组成银团提供贷款资金。

“我们与相关各方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沟通和合作,有效发挥了丝路基金同时参与股权投资和债权投资的优势,并体现了丝路基金遵从国际金融秩序和市场规则以及开放包容、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合作理念。”该负责人指出。

第三,项目有较好风险管控,可实现中长期合理的投资回报。巴基斯坦政府承诺该项目的投资人在回收合理建设成本和运营成本的前提下获得较好的投资收益。同时,巴电力行业市场空间巨大,市场风险较低。三峡集团在巴有多年展业经验,对项目做了较充分的论证。

此外,丝路基金选择三峡集团作为“首单”的合作伙伴也自有深意。

该负责人解释称,三峡集团是以大水电为主的清洁能源开发、建设、运营的领军企业,在国内外享有良好声誉。三峡集团自上世纪70年代进入巴基斯坦工程承包市场,在当地建立了可信的品牌效应;而且,三峡集团看到巴基斯坦的市场发展潜力,为制定巴国家电力和清洁能源发展的长远规划提供了建设性意见。此次丝路基金入股三峡南亚公司,为双方拓展在巴基斯坦等南亚国家清洁能源领域的投融资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接下来,相信丝路基金将继续按照市场化、国际化、专业化的原则,夯实基础,同各方增进信任,兼顾各方经济和社会效益,并不断探索创新,探索互利共赢、可复制可推广的合作模式。

中巴“全天候友谊”再升温

值得注意的是,在形容外交关系的词汇中,“全天候友谊”无疑已到极致,这也常用来形容中国和巴基斯坦,此次项目花落巴基斯坦或许也出于此种考量,这无疑标志着双方的合作关系更进一步。

其实,除了丝路基金的项目外,中国此前与巴基斯坦在金融方面也有着十分默契的互动。

“中国帮助我们渡过了难关。” 巴基斯坦国家银行前行长亚辛·安瓦尔(Yaseen Anwar)去年年末撰文表示敬意。2013年,巴基斯坦经济正面临着史上最艰巨的挑战(巴基斯坦卢比汇率看上去尤为疲弱、国际收支处于危险之中、选举恐慌情绪加剧)。此时,中巴双边货币互换协议(CSA)“出手相助”,巴基斯坦通过动用中国提供的信贷额度,最终竟然宣布取得了盈余。

早在2011年12月23日,中国人民银行与巴基斯坦央行签署了中巴双边本币互换协议,互换规模为100亿元人民币/1400亿卢比,协议有效期3年,经双方同意可以展期。而在危机之初,鲜有人意识到事态的严峻,哪怕是政府高层也未有察觉。

谁知全球金融危机导致欧美开启了去杠杆化时代,且巴基斯坦人民党(PPP)的五年执政党任期也在2013年3月告终。经历了三个月的临时政府执政期后,以谢里夫为首的新政府终于在2013年6月的第一周走马上任。同年1月,巴基斯坦的外汇储备仅80亿美元,然而每月还需偿还IMF和其他多边机构的庞大债务(截至2013年11月)。因此,2013财年的经常账户赤字高达约20亿美元。当时,阿富汗边境战争仍在持续,塔利班加强了对巴基斯坦的渗透,因此国内存在很大的经济不确定性。

在这一变幻莫测的大背景下,巴基斯坦国家银行希望确保在2013年开始保持稍低于100卢比兑1美元的稳定汇率。分析师和银行家们预测,到7月巴基斯坦卢比将会贬值到115卢比兑1美元或甚至更高。

2013年5月至7月,在中巴双边本币互换协议下,巴基斯坦国家银行动用了总共12亿美元的资金。这种大量的资金流入不仅防止了一些潜在国际收支平衡危机问题,也使汇率在7月前保持在低于100卢比兑1美元的水平。此外,巴基斯坦通过签署LOI(Letter of Intent,贷款意向书)获得了67亿美元的IMF贷款协议,进一步稳定了境况不佳的卢比汇率,这也为其打开了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的融资大门。

与此同时,穆迪将巴基斯坦的评级上调为“前景稳定”。可见,签署中巴双边本币互换协议对于在关键时刻提振巴基斯坦经济起到建设性作用。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banquan@yicai.com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