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家保险公司被收入复星国际(00656.HK)囊下,这次是美国的特种险公司。
《第一财经日报》记者5月4日从复星国际了解到,Ironshore Inc.(下称“Ironshore”)与复星国际达成最终协议,由复星收购其尚未持有的Ironshore剩余权益,预期并购代价将等于约18.39亿美元,应付并购代价的最高金额预期不会超过约20.98亿美元。
“今年2月12日,复星收购了占Ironshore全部已发行普通股20%的普通股权益,当时的价格约为4.6亿美元,此次复星国际的一家间接全资附属公司将并入Ironshore,最终保留Ironshore公司,从而完成Ironshore剩余权益的收购。”复星国际一位人士告诉记者,此次交易将取决于监管部门的批准和其它惯例的交割条件,合并生效后,Ironshore将作为复星国际有限公司间接持有的一家全资附属公司。
根据记者获得一份关于Ironshore公司的资料,Ironshore成立于2006年, 注册资本10亿美元,主要经营特殊保险业务,主要产品包括人身伤害险,环境保险,能源保险,政治风险保险,高价值财产险,水险,战争与恐怖主义险等。Ironshore的主要市场是美国、百慕大和国际市场,客户绝大部分是企业,由经纪人渠道服务。
由于细分市场竞争较少,而且特殊险的定价权掌握在一些专业保险公司手里,因此盈利能力会比普通的财险(例如车险)更高。2008年到2014年,Ironshore在七年之间保费总收入增长了5.8倍 (增长率33.9%),2014年保费总收入约为22.11亿美元,较2013年增长10.9%。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去年上半年,复星刚刚完成了有关葡萄牙最大保险控股公司若干保险资产的竞标,标的合计10亿欧元,而在此之前,复星还先后参股了永安财险、合资成立复星保德信人寿,并在香港投资成立鼎睿再保险公司。收购Ironshore后,复星的保险业务也从财险、寿险、再保险延伸至特种险。复星一位管理层更是对记者透露,目前,复星逾三分之一的总资产为保险业务。
此前一直以产业收购和整合见长的复星集团,为何近年来对保险业务频频出手?据记者了解,投资保险公司与复星的其他海外投资标的不同,不仅需要的是其盈利能力,还看中了保险公司的融资渠道。
从2012年开始,复星就提出要向以金融保险为核心的投资集团转型,这一转型思路很明确,是希望成为中国的巴菲特,践行后者“产业+保险+投资”的业务模式,以保险集团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为平台,利用保险业务提供的大量现金流输送源源不断的投资资本。
复星集团副董事长兼CEO梁信军就曾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透露,复星今后的重点投资方向是希望多投资消费和消费升级、能源和资源以及金融服务领域,而保险业正是金融服务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司会寻找机会加大对保险、银行等金融板块的投资,长期目标是推动复星向以保险为核心的、拥有综合金融能力的投资集团转型,并大力发展资产管理业务。
“在融资方面,我们一直推崇向巴菲特学习,通过投资保险、银行,获得更低的融资成本。”梁信军指出,之所以布局保险公司,主要就是希望利用保险业务提供的大量现金流,获得更低的融资成本,这是公司转型拥有综合金融能力的投资集团的一个重要方式,而另一方面则是提升公司在全球的投资能力。
比如在收购葡萄牙保险公司Fidelidade后,复星已通过其完成了收购葡萄牙国家能源网公司(REN) 3.97%的国有股份;,以及投资德国时尚生活品牌公司TOM TAILOR 23.16%的股权等项目。复星副总裁兼CFO丁国其告诉记者,公司投资的葡萄牙保险公司可投资金还有120亿到130亿欧元的规模,此前,葡萄牙保险公司的大部分资金主要配置在国债、金融债等资产上,今后如果有机会会适当地进行一些换仓,布局到全球化的一些投资上。
刚刚过去的2014年,复星共投资了15个项目,规模超过50亿美元,“今年起,我们会更多地聚焦在全人类共同喜欢的、长期甚至永续存在的健康和快乐时尚这两大需求,并积极进行生态圈的深度布局和全球产业整合。”复星国际董事长郭广昌告诉记者,与此同时,未来数年中复星还会更多的投资保险机构、扩大保险资产,以获得低成本的融资途径,并通过整合产业资源,推进集团旗下保险业务在负债端和投资端能力的同步提升。
近年来,蓝黛科技在机器人关节等热门领域动作频频,
未来两年,线上购险率有望超过线下。
随着一大批“两重”项目开工投产,将在稳定经济运行、优化产业结构、保障国家安全、增进民生福祉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
明确万能险提供最低保证利率,允许保险公司在满足相应约束条件时,对万能险产品调整最低保证利率,特别是在利率下行期,可以通过降低最低保证利率,有效防范利差损风险。同时,对期缴万能险适当提高基本保险费上限,鼓励发展长期万能险。
要求保险集团聚焦主业,简化股权层级,防止无序扩张;遵循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以控制为基础,兼顾风险相关性,确定并表管理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