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年初以来,中国经济增速放缓明显。与此同时,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从欧美主要经济体的情况来看,欧洲宽松政策正在逐渐加深,而市场对于美联储的加息预期依然不断增强。对国内外近年来发生的多个经济热点事件,《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近日专访了伦敦商学院的经济学教授Richard Portes。
第一财经日报:多年来,中国央行就致力于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你如何看待人民币国际化的益处和必要条件?
Portes:从美元来看,美元长期担任世界主要货币的职能,并在这个过程中持续受益,这些利益可划分为政治利益和地缘政治利益,或者战略上的经济利益。
中国更多的会在货币全球化转变过程中受益,在这个过程中,人民币会以一个国际化的姿态出现。然而,这个成为国际货币的过程需要在一个主要且更加高等级的金融市场上进行,并不是仅仅开放市场便能达成,这也是成为国际货币耗时较长的原因。
但怎样使人民币的使用能给人们带来在支付,交易,和储备上的便利呢?这是需要一个完整、开放、可兑换的资本账户。如果中国有一个开放的资本账户,中国的本土货币政策也会受到美国和欧洲中央银行的政策影响。要使人民币成为主要货币而作交易和储备,还有非常多其他的必要条件要满足,比如深度的外汇市场,这样才可以使投资者有效对冲汇率风险。还需要一个深层和流动性高的国家证券市场,并完全开放给外围的投资者。因为一旦货币转换为国际货币,货币必须使外国投资者能够持有人民币结算资产,并且给他们提供快速转化为流动资金的便利。
日报:你认为亚投行会给世界带来什么好处?
Portes: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在亚洲有非常大的市场,就像美国对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有着巨大的需求一样。但是对于亚洲而言,尤其是印度这样的国家,对基础设施项目有着巨大的需求。问题在于选择项目,进而执行、审批项目等,并且为了执行这些项目,需要拥有一个健康的竞标过程,要建立一个开放、可靠的投资环境,在不涉及腐败和回扣等不良因素的情况下进行基础设施项目投资。即使这些问题在基础设施项目中,在任何国家都可能出现,但在这里,可能面临着尤其大的挑战。
日报: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中国经济的增速是7%,这是近几年来比较低的一个数字。你如何看待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的下滑?
Portes: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健康的过程,永远保持10%的增长是不可能的。经济数据的持续性增长是建立在严重不均衡的经济发展之上。所以,现在我们看到中国正在纠正经济的不平衡,其实是健康而循序渐进的。服务行业在中国并不是非常发达,这点和其他发展中国家非常不同。但近期我们看到了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发展和兴起,这说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正在被纠正,是健康和正常的进程。但是我们要了解,中国并不只是在做玩具和纺织品,而是处于一个重新获得平衡的经济发展过程当中,并开始从事高增值、高科技活动。
不可忽视的是,经济发展增长迟缓并没有带来失业率增加的问题。事实上,人才市场正在发展和进步,职位空缺量和失业人口的比率正在上升。
日报:展望未来,你认为在短期内中国会不会面临欧洲存在的经济乏力、失业率高企的问题?
Portes:不会。中国在未来很多年都不会成为像欧盟一样。
日报:你认为欧洲央行宽松的量化措施是否已经对欧洲经济起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吗?
Portes:是的,我觉得会是这样。这个措施正在起到这一作用,即使执行时间还不长。在资本主义下,很多因素都是基于对不同事情的预期,比如未来的收入、职位,或者对于公司的预期,对于产品的预期等等。欧洲央行的措施看起来颇有成效,欧洲央行把人们的预期扭转到了一个有利的方向。
欧洲央行自己曾经说过,无论如何都努力在资产负债表上获得增长。我们也许会看到经济活动自己逐渐活跃起来,也许会比预期的发展更快。我希望看到的是经济的逐步恢复和逐步的平衡。
日报:在美国逐渐施行紧缩的货币政策时,欧洲正逐渐放宽货币政策。从对世界经济的作用来看,你认为美国和欧洲不同的货币政策会彼此对冲吗?
Portes:这是一种非常意外性的可能,也许吧。我不认为中央银行和货币政策之间会有什么非常深远的合作。他们都非常注重内部的发展。无论外部发生了什么都是不能被预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