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电影诞生120周年和中国电影诞生110周年。漫漫长路,电影是如何一步步走过来的?上海电影节目前正在举办影展,追溯中国电影110周年的历史。电影史上哪些闪光的瞬间,借此一一道来。
120年前,法国卢米埃尔兄弟发明了电影
1895年 电影诞生
这一年的12月28日,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邀请了一些社会名流到巴黎卡普辛路14号大咖啡馆的地下室里,放映了他们拍摄的短片。其中有《卢米埃尔工厂的大门》《拆墙》《里昂贝尔库广场》《火车进站》《婴儿的午餐》《水浇园丁》等12部,每部只有一分钟,均为无声短片。特别是《水浇园丁》,它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带有喜剧因素的影片,为以后的故事片的创作开了先河。
人们第一次看到这种“会动的照片”是怎样的反应呢?当时一位记者写下了这样一段话:“一辆马车被飞跑着的马拉着迎面跑来,我邻座的一位女客看到这一景象竟十分害怕,以致突然站了起来。”
与其他一切发明一样,电影也并非从天而降。其实1887年,发明家爱迪生受到显示器的启发,已经制成了第一台“放映机”:它的形状像长方形柜子,上面装有一只突起的透视镜,里面装着蓄电池和带动胶卷的设备;胶片绕在一系列纵横交错的滑车上,以每秒46幅画面的速度移动;影片通过透视镜的地方,安置一面大倍数的放大镜。观众从透视镜的小孔里观看时,急速移动的影片便在放大镜下构成一幕幕活动的画面。
1897年到1912年 电影开始“讲故事”
法国人乔治·梅里埃是一家魔术剧院的经历,当卢米埃尔兄弟的活动电影机问世以后,他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不久,他就自己买了一部电影放映机,在自家庄园里建造了电影摄制场。在1897年到1912年的15年中,梅里埃拍摄了400多部电影。与卢米埃尔兄弟拍摄的纪录片所不同的,梅里埃更注重电影的假定性,他开始用电影来讲故事。他的作品包括:《灰姑娘》、《贵妇人的失踪》、《月球旅行记》、《海底两万里》等等。从此之后,电影从纯粹的记录现实走上了向艺术发展的路途。
1899年 希区柯克诞生
这一年的8月13日,希区柯克出生于英国伦敦东部的莱顿斯顿。小时候的希区柯克对黑暗很敏感,不敢上楼梯,总觉得拐角处一定藏着什么可怕的东西。21岁时,他自荐到美国拉斯基明星公司设在英国的制片厂工作,从设计字幕开始,逐渐进入电影圈,一生以拍摄惊悚片为主,赋予了这一类型丰富的表现力。他是举世公认的悬疑片之父、电影艺术大师。
1902年 《月球旅行记》诞生
被称为“史上第一部科幻片”的《月球旅行记》是乔治·梅里埃根据凡尔纳和威尔斯的两部小说改编成的,创造了充满幻想色彩的服装和布景,并利用特技手段表现了炮弹飞向月球的场面,显得蔚为壮观。
1907年 “镍币影院”在美国兴盛
1907年,“镍币影院”在美国的出现,让电影从富裕阶层走到了平民中间。《火车大劫案》上映时,美国的一个戏院老板在匹兹堡的街道上租了一所小屋放映电影,结果从早上8点到午夜,戏院中96个位子座无虚席。这些观众大多是处于贫困阶层的移民,他们只需花一个镍币买入场券,相当于5分钱,是当时美国电影院的最低售价。老板的收入却很可观,上映期间,每周的票房都达到1000元以上。“镍币影院”的成功很快掀起一个仿效热潮,极大刺激了电影发行放映事业和制片业。到了1907年,全美已有五千家的镍币影院,估计每周约有八千万人光顾,而当时的美国人口约一亿人。
1913年 卓别林进入美国好莱坞
出生于1889年的卓别林一生共拍摄了80多部电影,代表作有《淘金记》《城市之光》《摩登时代》《大独裁者》等等。他的电影常常是悲喜剧结合,深刻批判社会现实。
1915年 蒙太奇手法得到运用
格里菲斯是第一个自觉运用蒙太奇手法拍摄电影的人,在1915年的《一个国家的诞生》中,镜头成为长故事电影的组成单位,交叉剪辑的平行蒙太奇在设置悬念、营造惊险刺激的紧张气氛上获得了戏剧难以企及的艺术表现力。
1927年 电影开始发声
1927年之前,大屏幕是无声的。那年上映的《爵士歌王》成了历史上第一部有声片,即便只有短短几段对白,但却足以让观众欢呼雀跃。而事实上,有声电影诞生于一个看似偶然的差错。片中的男主角在唱完一首歌之后,随口说了句台词:“等一会儿,我告诉你,你不会什么也听不到。”后期制作时,这句台词被无意间保留下来。观众真的听到了。而演员阿尔·强生也就成了第一个在大屏幕上开口说话的人。
1929年 第一届奥斯卡颁奖礼举行
奥斯卡金像奖的全称是“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奖”,缘起于米高梅公司的总经理路易斯·梅耶在一次晚宴上向在座的同行提出一个设想:把好莱坞的精英们集中起来组成一个团体,提高电影艺术和科学质量,推动大众和电影企业的教育活动。后来实施中,工作重心放在了用颁奖的方式奖励年度电影创作成绩,也就是今天俗称的“奥斯卡奖”,并在传媒的推动下成为年度盛事。1929年5月6日,第一届奥斯卡金像奖颁奖礼举行,派拉蒙公司出品的《翼》获得最佳影片,德国演员爱弥尔·詹宁斯获最佳男主角,珍妮特·盖纳获最佳女主角。
1932年 威尼斯电影节、戛纳电影节先后创立
这一年,意大利的墨索里尼政权为了推广符合法西斯理念的艺术,在威尼斯创办了电影节,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国际电影节,号称“国际电影节之父”。为了与其对抗,不久英法美三国又在法国海滨之城戛纳创建了戛纳国际电影节。尽管早期电影节的成立初衷含有政治的味道,但是随着历史的进程,它们对促进电影艺术发展的贡献愈加显著,而威尼斯电影节的主旨就是聚焦各国的电影实验者,鼓励拍摄形式新颖、手法独特的影片。
1945年-1951年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风格的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盛行于意大利的新现实主义电影对世界电影带来了很大影响。“新现实主义”是意大利影评人彼特朗吉1942年在评论中提出的,新现实主义电影追求对生活的如实反映,在内容和题材上有明显的社会性。同时,这一类型的电影也反对虚构的情节和认为的戏剧冲突,主张通过普通人的生活遭遇来反应当代社会。
1959年-1962年 法国电影新浪潮风起云涌
新浪潮运动的兴起主要得力于《电影手册》杂志,这家杂志提倡在电影中展现导演的个人风格,反对戏剧式的结构模式,也反对讲话的制片制度。《四百击》《广岛之恋》《黑人奥尔非》等都是法国电影新浪潮的代表作。瑞典导演伯格曼、意大利的安东尼奥尼和费里尼也都是法国电影新浪潮中的杰出代表。新浪潮电影人们反对戏剧性情节、反对理性也反对过度的人物塑造,他们崇尚的是表达“自我”、表现现代人的情绪、探索更为多元的风格和技巧。
1967年 IMAX巨幕放映技术诞生
这一年,,加拿大IMAX公司在总结了多种巨幕放映技术之后,成功地推出了胶片电影划时代的巨幕技术——IMAX电影系统。这是一个由65mm摄影机拍摄的15片孔、画幅比例为1.35∶1、胶片拷贝画幅为69.6mm×48.51mm的巨幕放映解决方案,可以在35m×24m的巨型银幕上还原出高质量的画面。创造了胶片电影时代的最高质量、最大银幕的神话。
1997年 《泰坦尼克号》上映
《泰坦尼克号》是1997年至2010年间票房最高的电影,并获得了第70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11个奖项。目前为止,这部电影的总票房已经达到21.87亿美元(包括2012年3D版的再度上映)。
2009年 3D电影风靡全球
早在19 世纪末,英国威廉姆·弗莱斯·格林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套放映和观看3D的装置,他在银幕上同时放映两个画面,观众通过佩戴眼镜获得立体感。一般认为,1922年出品的《爱情的力量》是世界上第一部3D电影。但3D电影真正开始风靡全球电影院还是在电影《阿凡达》上映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