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舰波将金号,电影剧照
乔治·迪迪-于贝尔曼
“电影如何同时成为诗歌,很多人都曾经做过类似的思考。导演爱森斯坦独特的蒙太奇处理让电影镜头像是诗句一般。”法国哲学家、艺术史家乔治·迪迪-于贝尔曼(Georges Didi Huberman)说,“一方面是历史事实,一方面是抒情。永恒的艺术离不开诗意和历史。在西方,最古老的诗歌形式就是这个,讲述战争,比如特洛伊——而爱森斯坦将其传承下来。”6月23日晚,一场讲座掀开了OCAT艺术研究中心的新展序幕。
于贝尔曼在其专业领域里是个难能可见的明星,本次受邀前来进行一系列的研讨班与讲座,并且根据其理论策划了一场对于普通观众来说几乎晦涩难懂的展览。展览之中囊括了历史图片、电影作品,而三场讲座则以苏联导演、图像理论家爱森斯坦的名作《战舰波将金》为主要的分析对象。
他在讲座后半段接受观众提问时说道,自己不喜欢使用“艺术史”这个词,而更倾向于说“图像研究”,因为他所涉猎的电影、文艺复兴艺术都更属于图像,而非单纯的艺术。1953年,于贝尔曼出生于法国,至今著有30多本哲学、影像理论著作。他的出现是法国当代哲学与影像现象结合的结果,通道之人还有罗兰·巴特、吉尔·德勒兹、鲍德里亚、埃德加·莫兰和雅克·朗西埃等哲学家。
在于贝尔曼的影像历史研究和影像概念研究中,经常援引电影,并与传统时代的影像呈现方式进行比较说明。在第一场讲座之中,他借由《战舰波将金》里经典的十分钟桥段讲述了电影与诗歌的关联。这部电影是爱森斯坦的杰作,讲述了俄国1905年革命之中的奥德萨海军战舰波将金号全体起义事件。
然后,于贝尔曼从两个角度做出进一步的阐释。作为电影理论家的爱森斯坦,是电影学中“蒙太奇”理论的奠基人之一,他不止一次地建议人们将《波将金号》的图像与诗句进行对比,思考如何把电影画面变成文学画面。比如“空气中弥漫着死一样的寂静”这句话,应该如何呈现在画面里?
而就在1925年夏天,电影拍摄期间,导演的好友、诗人帕斯基尔纳克正就同一主题创作抒情诗。“我们念这些片段的句子就好像是起义场景的分镜头,爱森斯坦说这是1905年诗体化编年史。”,于贝尔曼说,“电影也是纪录诗歌,我认为纪录诗歌完全可能、也非常必要。一方面有电影的抒情节奏,另一方面也有对历史细节的绵密追问。”爱森斯坦对这段历史进行了非常详细的研究,甚至请事件的亲历者扮演自己当年的角色。从这里可以看到虚构与现实之间的联系。
除此之外,以雨果为代表的法国浪漫主义,还有许多图像志资料都是爱森斯坦的创作源头。于贝尔曼向观众念了一段雨果在《九三年》里描写革命者起义的文字,然后说道,“雨果留下了令人难忘的诗意语言来描述这种起义、暴动的场景,我们既可以感受到细致入微的情节、也有汹涌的风浪运动。”而这种风格在爱森斯坦的作品里有着类似的体现。
他还提到了另一个重要的灵感来源。十九世纪以来,人们看到历史的方式一直在改变,从戏剧、马戏团到全景画、蜡像馆,而在电影诞生之后,每次在前面播放的新闻时事短片正是历史电影的雏形。“我假设,那一年发生革命之后,爱森斯坦的母亲因为去乡间别墅度假很危险,于是就把儿童时代的爱森斯坦带去了巴黎。于是他看了人生第一部电影,也许他真的看到过战舰波将金号事件的短片。”
“全世界都通过这部电影来了解这个历史事件。所谓的‘传说’就是可以阅读的事实。爱森斯坦给大家带来了历史的阅读体验。”于贝尔曼说。
讲座将在6月24日、25日晚继续进行,接下来这位法国大学究要更深入浅出地探寻“图像、历史与诗歌”之间的关联。
目前光线动画制作团队的人数已经超过170人。
与《死神来了6》同期上映的《赎梦》由张家辉自编自导自演,是他担任导演的第四部电影
将舞台剧搬上大银幕,它是戏剧还是电影?
基于真实历史,辅以艺术创作,《东极岛》从朱一龙、吴磊饰演的阿赑、阿荡这对渔民兄弟的视角出发,对这场跨越国界的生死营救展开叙述。
在国产动画掀起产业热潮的当下,重返上美影的历史现场,能让大众重新认识那些动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