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历史数据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风度翩翩的黑人“花花公子”肖像,讽刺了狭隘的英国人

一财网 2015-07-16 08:24:00

责编:沈晴

38位摄影家的400余幅作品,讲述上世纪六十年代至今英国社会的变迁和摄影语言的演进,就在日前开幕的“时代映像:1960年以来的英国摄影”展览。

马丁·帕尔 英国新布莱顿,引自《最后的度假胜地》系列,1983-1985年 承蒙马丁·帕尔和马格南图片社授权使用

西尔卡—丽萨·昆丁恩 弹跳床上的女孩,引自《拜克尔》系列,1971年 承蒙艺术家本人授权使用

安娜·福克斯 红色游戏厅 引自《度假胜地之一》系列,2010年 承蒙伦敦詹姆斯_海曼画廊及班加罗尔塔斯维尔艺术中心授权使用

斯蒂芬·吉尔 引自《与蚂蚁交谈》系列,2009-2013年 2013 年 承蒙艺术家本人惠允

展厅中,塞西尔·比顿(Cécil Beaton)和特伦斯·多诺万(Torence Donovan)的时尚摄影锋芒毕露——“披头士”四位成员走过马路、年轻的强尼·戴普和凯特·莫斯相互依偎坐在石阶上……

这些中国人熟悉的明星肖像出现在“时代映像:1960年以来的英国摄影”展上,倒并不是为了刻意讨好观众,策展人布莱特·罗杰斯(Brett Rogers)解释说:“拍摄名流的传统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出现,我们选择了其中最具艺术表现力的作品,比如简·鲍恩(Jane Bown),她拍摄了撒切尔夫人、大卫·霍克尼等政治、艺术名人。她娴熟地运用自然光线,拍摄的肖像十分卓越;而琳达·麦科特尼(Linda McCartney)拍摄的名人肖像却是十分亲密的,像是家庭快照,因为她是披头士乐队成员保罗(Paul McCartney)的妻子。所以这些名流肖像的拍摄方式和呈现效果又是各有特色。” 

“这可以说是我们专门为中国观众策划的。” 对于展览的体量,策展人布莱特·罗杰斯(Brett Rogers)称自己也有些讶异,此前,她从未推出过如此规模的展览。这一次,38位摄影家的400余幅作品汇集在一起,上世纪六十年代至今英国社会的变迁和摄影语言的演进尽在其中。展出的作品涉及时尚、新闻与纪实、肖像、风景摄影等领域,包括不少重量级的艺术家的作品。

罗杰斯和伦敦摄影家艺廊(The Photographers' Gallery,TPG)团队在不列颠人的“工作”、“休息”和“休闲”的主题框架下展开,以历史背景为线索呈现宏大但又日常的历史情境。

展览协办方品项(The Pin Project)针对场馆空间设计了参观路线,“可以说,每一次展场设计,都是对展出摄影作品的重新编辑、梳理。”品项创始人刘钢原本在中央美术学院学习摄影,本人也是摄影家,他邀请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建筑硕士、建筑师王青构思展场空间的设计。

继深圳华侨城Loft首展之后于上周日登陆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的这一展览,将持续至8月23日。

约翰·欣德 夜晚的伦敦皮卡迪利,艾尔玛·路德维希摄影 承蒙约翰·欣德收藏授权使用

马丁·帕尔的海滩幽默

五十年代的英国摄影作品尚中规中矩,秉承深厚的纪实摄影传统,描绘工人阶级社区,新闻摄影则是布列松式的。时尚摄影中,模特也是平常的模特样子,以黑白为主。六七十年代,英国摄影发生了巨大变化,时尚、新闻摄影领域均是如此,“我确信这是因为青年文化的影响,音乐、时尚、生活方式、节奏都变了,自由主义、突破传统,这些思潮都影响了摄影。” 罗杰斯剖析道。

幽默风趣可以说是我们对英国人的“刻板印象”之一。本次展览,英式幽默感传统也出现在多位摄影师的作品中,名声在外的当属现任马格南图片社主席马丁·帕尔(Martin Parr)对英国民众休闲活动的经典描绘。在海滩等旅游度假胜地,他用犀利的闪光灯捕捉英国人不设防的瞬间,画面中的人物表情或狰狞或尴尬,惹人发笑。帕尔有名的摄影系列如“最后的度假胜地”、“生活在沙滩”均有展出,经典的影像,比如那个在推土机旁享受日光浴的人,他沉沉睡去,裸露的肉体仿佛要被机器碾压,荒诞又可笑;又如一群人挤在在海滩小食店,买好热狗拼命挤压番茄酱的火热场面。

鲜为人知的是,帕尔正是受到了前辈托尼·雷伊·琼斯(Tony Ray Jones)的影响和启发,后者用黑白影像描绘英国社会日常,极尽讽刺却不失幽默。可以从他拍摄的一位优雅的妇女正在张口吃三明治的照片中感受到这种毫不手软的抓拍作风。琼斯英年早逝,只有少数作品存世。本次展览同时展出这两位“讽刺派”摄影师的作品,将承前启后的脉络关系梳理清楚,十分用心。 

帕特里克·瓦尔德(Patrick Ward)也是英国重要的摄影家,他的作品反映英国人幽默、好笑的一面,同时以影像描绘英国社会的风俗。还有时尚摄影师提姆·沃尔克(Tim Walker),他拍摄种种新奇独特的时尚摄影作品,完全重新设置时尚单品与模特的比例关系,画面往往出人意料,同时也充满了幽默感,比如那个窝在窗上的虚弱的男子,身边堆砌着成百上千个奶油蛋糕。可以说,英式幽默的DNA已然融入了不同的摄影领域。

西蒙·罗伯茨 德比郡贝克韦尔查茨沃思庄园 引自《我们英国人》系列 2008年 承蒙艺术家本人惠允

摄影中的社会议题

英国摄影的丰富性,与英国的移民文化和多元民族构成不无关系。本次展览梳理的英国摄影五十多年的发展脉络,让观者感受到英国移民文化和多元民族的重要影响。这来自非洲裔时尚摄影师对非洲裔伦敦时尚女性的描绘,也来自牙买加摄影师对伯明翰郊区种族骚乱的记录。

英国白人男性在社会中占据的权力与地位,由女性摄影师凯伦·克诺尔(Karen Knorr)拍摄私人俱乐部的系列“绅士”巧妙地揭示出来。阶级、民族所决定的权力关系一目了然,而透过图片下方辑录的文字,更能直接了解撒切尔夫人执政时期英国人保守的价值观。几步之外,6幅并置的黑人“花花公子”的照片出自杰森·埃文斯(Jason Evans),这组为《i-D》杂志拍摄的街头潮流肖像中,俊俏的黑人男士衣着时尚,表情自信,以风度翩翩的姿态,冲击人们印象中黑人作为“坏人”、“罪犯”的替罪羊的刻板形象。

保罗·西赖特(Paul Seawright)的作品“教派谋杀”,重访新闻中教派谋杀的案发地,拍摄气氛诡异凝重的场景,并附有报纸最初刊载的文字信息,多与中枪次数、致命部位的细节有关,让人不寒而栗。摄影评论家顾铮说,“英国摄影关心的议题也是国际的议题”:身份认同、种族骚乱与教派纷争等等,可贵的是,“时代映像”分享了这些重要社会议题在摄影中的表现。

“英国性”摄影同样包容了他国传统的影像,布莱特·罗杰斯谨慎地提出构成“英国性”摄影的五点猜想,其中之一是受到美国摄影的影响,比如加里·威诺格兰德(Garry Winogrand)、戴安娜·阿巴斯(Diane Arbus)、李·弗里德兰德(Lee Friedlander)等新纪实摄影旗手的影响,又如来自威廉·埃格尔斯顿(William Eggleston)、史蒂夫·肖尔(Steven Shore)和乔(Joel Meyerowitz)等新彩色摄影的影响。这些因子确实刻意在八九十年代的英国摄影中感受到。

另外,在托比·格兰维尔(Toby Glanvill)拍摄的学校厨娘、做苏格兰肉馅羊肚的男厨和年轻泥水匠的肖像前,还可感受到德国摄影家奥古斯都·桑德的肖像传统的气息,布光与构图精致,人物气定神闲。展厅中,与格兰维尔相对而立的大卫·斯佩罗(David Spero)对英国各式隐秘教堂的寻访、拍摄,是带有社会调研性质的摄影作品,沉着地拍摄让人无法与“教堂”形状联系起来的建筑外观,这种拍摄方法也不禁让人联想到德国贝歇夫妇创立的类型学派。由此可见,英国摄影并非保守封闭,而是在兼收并蓄世界摄影的新范式与美学。

对话布莱特·罗杰斯:英国摄影是多民族的声音

伦敦摄影家艺廊总监布莱特·罗杰斯是艺术史家,曾为英国文化协会(British Council)工作20多年,策划了众多艺术项目。十年前,她加入艺廊出任总监。作为“时代映像”的策展人,她和团队以及协办方品项为这个展览准备了整整一年。

罗杰斯告诉第一财经,最初展览曾打算并置中国自1965年以来的摄影,“两相对照肯定很有趣,但这个激动人心的计划最终没有实现,因为我们无法策展中国的部分,也许以后有合适的中方策展人,还有机会实现。”

第一财经:本次展览中不少摄影师的作品都曾经在摄影家艺廊以个展或群展的形式展出。这一次,要将这么多摄影师放一起,挑选摄影师和他们的作品是不是很艰难?

罗杰斯:我们先有一个主题框架,就是不列颠人的“工作”、“休息”和“休闲”,这是我们的基本取向,第二层次是考虑到摄影的不同领域:时尚、风景、肖像、静物和纪实摄影等,纪实摄影中,又分为延续纪实摄影的传统,抑或挑战、质疑这种传统。同时,我们还特别选择了录像作品,因为我们认为“动态”的影像和“静态”的影像在如今的艺术生态中同样重要,数码影像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

第一财经:我看到展览中有不少女性摄影艺术家。

罗杰斯:对,38位摄影师中有12位是女性,这个比例相当高。我们对此非常骄傲,假设我们做一个同样年代跨度的中国摄影作品展览,女性摄影师可能没有那么多吧? 说到这,非常有意思的是,艺廊自1971年成立至今五十多年来,除了其中10年是一位男性总监,其他三位总监都是女性,40年3位女性总监,很有趣是不是?

第一财经:你在甄选时舍弃了哪些作品呢?

罗杰斯:我们其实可以选出不少裸体摄影作品,在欧洲的摄影展览中,总是有很多。

第一财经:你们策划每个展览的时候都要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和准备吗?

罗杰斯:是的,但有时候是我们的合作方来做这件事。比如有一个重要的法国摄影师的展览,法国合作伙伴花了两年时间来研究,我们主要是展示研究的成果和摄影作品。再比如,雪莉·贝克(Shirley Baker)的展览,是我们自己着手进行研究的。这位女摄影师很不幸刚去世,享年85岁,她在六七十年代非常重要,并且她从未展出作品,我们得到亲属许可,整理档案,为她做了一个大型的展览。

第一财经:你的主题讲座名为“如何定义英国摄影?”,但是通过这个展览还是很难给出一个答案,更重要的是让大家来讨论什么是英国性(Britishness)?

罗杰斯:是的,坦白讲,艺术家自身也不怎么愿意被定义为英国性的摄影,他们希望自己是在一个国际性的艺术视野中被呈现,而不被以国籍/国民性(nationality)定义。我策展的时候比较注重邀请来自不同背景的艺术家。艺术有时候很容易成为宣传的手段,用于宣扬某种价值,艺术家们对此都非常警觉,不想被打包,或被文化机构推广用作宣传。正因为如此,我选了有非洲背景的艺术家洛伦佐·维托利(Lorenzo Vitturi)、非洲裔的时尚摄影师詹姆斯·巴纳(James Barnor),还有生于芬兰、德国但主要在不列颠工作的艺术家。这都是为了说明,英国摄影并不是英国摄影师的摄影,而是多民族的声音。

第一财经:这可能也是如今摄影师们工作方式的必然趋势,他们在世界各地拍摄创作,很难说是哪一国的摄影。

罗杰斯:没错。

提姆·沃尔克 莉莉·科尔和大珍珠,2004年 承蒙艺术家本人授权好使用

(图片提供: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品项)

举报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