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下午,《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从五矿集团获悉,在牙买加时间7月20日,五矿集团多金属结核保留区矿区申请获得国际海底管理局理事会会议审核通过。
这是中国首次以企业为主体形式获得国际海底矿区。此前,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曾于2001年获得东太平洋多金属结核勘探矿区、2011年获得西南印度洋多金属硫化物勘探矿区和2013年获得西太平洋富钴结壳勘探矿区。
资料显示,这块由五矿集团获得专属勘探权和优先开采权的海底矿区位于东太平洋克拉里昂-克利帕顿断裂区,面积近7.3万平方公里,蕴藏具有战略意义的亿吨级锰、钴、镍、铜等金属矿产资源。据推断,该区域平均丰度9.18kg/㎡,平均品位(Cu+Co+Ni)为2.33%。干结核资源量为5.05亿吨,Mn、Cu、Co、Ni金属量分别为1.32亿吨,434万吨、117万吨、569万吨。
五矿集团相关负责人向本报记者表示,在申请获得通过后,将择机与国际海底管理局签订为期十五年的勘探合同,在该区域内开展资源评价资源勘查与评价、环境调查、采矿和选冶系统开发与试验、技术经济评价等工作,履行培训发展中国家科技人员的义务。
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国际海底区域及其资源是人类的共同继承财产,国际海底管理局是管理国际海底区域及其资源的国际机构,总部位于牙买加。
五矿集团方面披露,2014年8月8日,国际海底管理局收到了由中国政府担保、五矿集团提交的在国际海底进行多金属结核勘探工作计划的申请。今年3月6日,国际海底管理局秘书长尼·奥敦通(NiiAlloteyOdunton)一行还专程到了北京,与五矿集团的前任董事长周中枢会面。奥敦通当时表态,不论是五矿集团所提交的申请内容,还是呈报方式,国际海底管理局都非常满意,并期待能够与中国五矿在海底资源开发方面开展合作。
中国金属矿产资源对外依存度较高,供需缺口矛盾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因素之一。同时,陆地矿产资源日益短缺、金属价格也在不断攀升,使得海洋矿产资源的开发逐渐具有必要性和经济性。而我国深海采矿主要由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组织协调,重点结合国际海域矿产资源勘探工作开展,迄今尚未开展过深海采矿规模化的技术能力系统验证,落后于印度与韩国,远差于西方国家,且我国尚未形成产业化协同工程体系。
早在2011年,身为全国政协委员的周中枢就提出建议,建议国家尽快制定实施海洋矿产资源规划,将海洋矿产资源开发纳入国家科技相关中长期规划内容,重点突破制约海洋矿产资源开发的产业化问题,并推动成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海洋矿产资源开发技术创新联盟。“国家做规划的时候要注意差异性,不要什么都是10~15年,我们推动海洋经济的发展已经落后15年了,再落后15年就什么都晚了。”他曾向媒体如是说。
不过,深海与陆地迥异,地形复杂,巨大的水压、水对电磁波的强烈吸收、海水强腐蚀性等等,也会给海洋矿产资源开发带来巨大难度。
中国企业不仅可以灵活、高效承接海外订单,已经有越来越多企业在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同时,逐步实现从贸易型企业成长为对外投资的跨国企业,是中国经济进一步深度融入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载体和鲜明表征。
欧方做法有违中欧领导人共识精神,对中欧经贸关系和金融合作造成严重负面影响。中方敦促欧方,立即停止列单中国企业和金融机构的错误做法。
走出去之后,如何走进去、深下去,为本地利益相关方创造价值,同时体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特质,也是中国企业正在努力的方向。
企业作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应充分发挥自身的创新能力和市场敏感度,积极响应行业协会的倡议和政府的政策引导;行业协会要发挥好桥梁和纽带作用,及时将企业的诉求反馈给政府,同时将政策意图准确传达给企业;通过政策支持和国际合作,为企业的海外发展提供有力保障。通过三方的共同努力,有望打破部分行业海外内卷的困局,推动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实现更高质量、更具韧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