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知道阿里巴巴采用合伙人制度,但其实很少有人知道,除了马云、蔡崇信等30名公司合伙人外,阿里巴巴还有另外一种性质的合伙人——公益合伙人。从2012年起,阿里内部成立公益委员会,由委员会决定集团每年的公益基金如何使用。更为关键的,阿里巴巴不断尝试用高效便捷也更有新意的方式创造出优秀的公益产品和公益服务,让全社会都能参与到公益中来。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采访了阿里巴巴企业社会责任部负责人顾潇,解读阿里“企业社会责任应内生于商业模式”的观念,以及互联网公益3.0时代下,阿里巴巴的公益新尝试。
【顾潇,阿里巴巴集团企业社会责任部负责人,现任中国红十字会理事,中国信息无障碍产品联盟理事。2003年加入阿里巴巴,负责集团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创办《阿里人》杂志、阿里日等多项文化载体。2009年加入集团社会责任部,成为阿里“平台公益”策略规划及推动者,致力于通过商业力量推动公益行业在公众领域的发展。2014年,阿里平台成为全国最大公益捐赠者参与平台。】
端出第一碗企业正能量的鸡汤
2007年12月5日,在B2B香港上市满月前夕,阿里巴巴集团在杭州发布了国内互联网企业第一份社会责任报告,并将专设社会责任职能,推动社会责任理念在集团公司内部的普及。这让刚刚登上《财富》国际版封面的马云和阿里巴巴集团又一次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
阿里巴巴的社会企业责任观也是从2007年发布的第一本社会责任报告开始提出,阿里坚持:只有内生于企业商业模式的企业社会责任实践,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社会责任对企业不是负担,在每一家企业的商业模式中,都可以找到自身与社会责任的结合点;人人都有社会责任,在网络化的便捷环境下,人人也都有能力履行社会责任。“这3条核心观点的形成主要是基于对于互联网以及阿里巴巴业务生态的理解。大家会发现这3条观点分别是从严于利己到呼吁企业和社会公众,这也是身为一家平台企业理应承担的。”顾潇解释。
在不少企业只是把发展社会责任看作发展模式补偿的今天,阿里巴巴对于自己企业社会责任的解读无疑给诸多企业做了“RoleModel”,端出了一碗企业正能量的“鸡汤“。而能端的出这碗”鸡汤“也源于阿里巴巴的企业基因:解决社会问题,始终把为社会创造价值作为经营的目的。解决社会问题,创造社会价值无疑也是做公益不可缺少的因素。
顾潇介绍到,目前,在管理上,业务事业群的社会责任工作都可以从集团社会责任部获取支持,但会鼓励业务团队基于业务建立自身独有的公益模式。无论是做电子商务还是软件,旗下子公司都把社会责任根植在商业模式中。以淘宝网为例,淘宝网的商业模式本身决定了它可以解决大量就业问题,根据阿里巴巴提供的数据,2014年淘宝网为社会创造了1000多万个就业机会。
互联网时代下的公益:开启全民公益时代
以平台起家的阿里巴巴,在谈企业社会责任时不能回避“互联网“这个核心关键词。谈及互联网时代下的公益发展,顾潇表示:互联网时代发展太快了,只提互联网时代可能都不足以得出公益与互联网结合的特质和属性。比如说,在初期,公益项目只是把自己的信息放上网,然后开通一个网络捐赠工具,接受来自于互联网的捐款,再后来公益可以借助互联网的各种产品融入生活场景,让公益和你日常的生活需求结合在一起,这也是中国公益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再往后发展,随着互联网带来的去中心化以及每个人公益意识的提升,人们在参与公益时,会寻求更多的主动权和话语权,并且可以借助互联网更加便利地发起项目,成为主体,同时这些不同主体会带来各种社会资源,催生更多的公益创新。在这种转变过程中,作为互联网公益的从业者,我们必须深刻理解互联网公益的本质,并去做积极的推动。我们希望可以开启一个全民公益的时代,公益在互联网的加持之下,实现海量参与,去中心化,跨界创新,发挥公益真正的影响力。
公开的数据也显示,阿里巴巴近年推出了一系列有影响力的公益新尝试。以公益宝贝项目2015年上半年的数据为例: 2015年1月至6月,淘宝卖家通过“公益宝贝”的形式捐款总额为5751.84万元,捐赠笔数近11亿笔。算下来每一次平均捐款仅为5分钱。“我们尽量去引导捐赠的额度不要太大,我们希望让这种低门槛的方式成为伴随人们生活、工作的常态,互联网公益的真正价值不是带来多少资金,更重要的是唤醒多少人的公益意识。我们相信只要每个人都能贡献微小的善意,世界一定会得到改变。而互联网的长尾效应,为这个梦想提供了土壤。“顾潇解释。
而另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阿里巴巴企业社会责任部正在进行的““全民公益合伙人”项目,这个项目面向社会征集公益创意或项目,并邀请了由跨界专家组成的智囊团参与评审选拔和辅导工作。由导师专家辅导优化过的项目设计、众筹方案将会以专业的形象亮相淘宝众筹平台。最后切实可行的公益梦想将被众人合力达成。同时,一些优秀的项目也会获得阿里巴巴集团公益的持续支持。
“全民公益合伙人的项目更像是阿里巴巴公益这些年来对互联网公益实践和理解的一种输出,这个项目通过去中心化的方式,让每一个组织和个体都有机会成为公益的发起人和主体,并且通过和公众的广泛连接,把各种不同领域的跨界资源导入到公益行业,以此触发更多的融合创新。而我们选择以众筹的方式进行,是希望让大家慢慢理解,互联网公益时代,你不仅仅是一个捐钱之后的观众,更是这个项目的一份子,是合伙人。”对于2015年这次全新的尝试,顾潇这样解释项目的初衷,“长远来看,阿里巴巴很希望去建立一种长效的机制,让更多来自于民间的创新项目能够得到支持。”
与公益发展相对成熟的国家和地区相比,中国公益行业在公众参与的方面是有明显差距的。而公众参与的落后对于公益行业的健康发展也会带来影响,比如行业整体缺乏第三方监督,公益组织仅仅依靠所谓的自律很难建立普遍公信力,又比如行业的生态发展缓慢,第三方服务缺乏等。“所以,从长远来讲,我们需要通过广泛的公众参与让整个行业更加健康,推动行业的开放性,丰富业态。而互联网是最好的手段。“多年CSR的经验也让顾潇更加确信只有将社会责任融合到自身的业务乃至商业模式中去,才能保证CSR实践的持续生命力。而通过解决社会问题来设计业务,无论对于企业自身还是社会而言,也都非常有利。
公开资料显示,阿里巴巴成立十五年来,始终坚持互联网公益的精神,践行社会责任的同时,鼓励更多的社会公众参与公益事业。2008年汶川地震,阿里巴巴集团捐赠2500万建立青川援建专项基金,并持续在当地开展工作7年,地震当日开通网络募捐通道,筹集善款2500多万,从此开启了网络募捐的大门。2010年起,阿里巴巴将集团年收入的0.3%拨作公益基金,重点用于环境保护。2013年,马云宣布其将持有的云锋基金股权收益,全部捐献给阿里集团旗下的阿里巴巴公益基金。2014年7月,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共捐赠2500万元用于救助受台风威马逊灾害影响的海南、广东、广西三省以及鲁甸地震灾区。2015年4月,尼泊尔特大地震发生后,阿里旗下的淘宝公益基金率先捐赠200万元人民币,用于地震灾区的紧急救援。此外,阿里巴巴还通过淘宝、支付宝为用户打造参与公益的便捷通道,2014年当年,推动2.3亿会员参与了11亿多次微捐赠,为各类公益组织筹集善款超过2.8亿元善款。
《对话·问题解决者》栏目以独特视角对话参与和解决社会问题的实践者们,采访对象均由读者和用户推荐产生。该栏目由共益巷与第一财经网联合制作。
共益巷(www.gongyixiang.com)是集活动发布、志愿者招募、人才招聘、公益问答、联系人管理五大功能于一体的公益信息自主管理平台。同时建有千人活跃的公益人QQ、微信群,已成为公益领域信息发布、资源对接的重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