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联邦内政部不久前预计今年将迎来80万难民,规模是去年的4倍,仅仅7月就有8.3万难民进入德国境内,而随着难民涌至,内政部又将估计数字调高到100万。另据德国联邦移民和难民署估计,目前仍有25万寻求庇护者尚未提交难民申请。
包容政策令难民偏爱德国
1949年通过的联邦德国基本法对难民权利作出具体规定:“任何受到政治迫害的个人都应该拥有寻求庇护的权利”。因此,德国不仅和其他国家一样参照了1951年的《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也把寻求庇护的权利作为针对外国人的基本权利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有了法律做保障,配套的制度安排想必也错不了,对难民来说,5个月的艰苦跋涉,为的就是那一份心安。于是,在被其他国家纷纷拒之门外之后,德国已经成了北上难民的首选。
德国《难民申请程序法案》规定,难民身份申请人需要接受联邦移民和难民署的面试,询问从来源国到达德国的路径和寻求避难的原因,最后根据面试情况发放许可。一旦难民申请得到批准,申请人将被给予难民身份,获得临时居住权,这段期间难民将被纳入德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享受和德国公民同等的待遇,包括社会福利、子女抚养福利、社会融合补贴,甚至语言培训课程等辅助项目。
一位9个月前来到德国的18岁叙利亚难民在社交网络reddit上跟网友互动,解释了自己选择离开祖国寻求避难的原因。他在2个月前拿到了难民身份,在被网友质疑“进入德国后是否成为福利体系的蛀虫”时,这位难民称,在德国获得难民身份之后会得到了德国政府包括语言课程在内的一系列的协助,以便自己更好融入社会,难民在接受培训之后会被督促开始找工作,如果自己无法找到工作,政府也会帮难民找到一个适合的工作。从网友互动的内容看,虽然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多数德国网友都对这名叙利亚人来到德国表示欢迎。
德国媒体称,大量避难者的涌入对德国社会造成了巨大挑战,社会福利体系和政府预算也面临着数十亿欧元的额外开支。不过,这些难民的到来也给面临老龄化危机的德国经济在劳动力短缺问题上提供了解决之道,尤其是一些掌握专业技能、懂英语的难民。
德国史上的移民潮
19世纪初到一战之前,德国的移民状况以外迁为主,这段时间里有超过500万德国人移民美国,大多外出移民者做好与家乡永别的打算,甚至还有些人带着家乡土壤一起上路用于日后自己埋葬他乡。随着经济发展,东欧和南欧的移民开始进入德国,补充了劳动力短缺,到二战结束之后,对劳动力的需求令德国从移民迁出国转变为迁入国。
二战之后,西德容纳了许多来自苏联、东欧和东南欧的战争难民,甚至不乏东德人。主张向全球自由开放的西德,吸纳这部分难民被认为是难民的天然权利。
随着战后重建的展开,德国在内的一些西欧国家都面临劳动力极度缺乏的问题,纷纷成立专门组织引进外国劳工,而鉴于当时东德人禁止进入西德,西德开始广泛从土耳其、意大利、西班牙和希腊等国招募外国劳动力。据统计,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进入西德的外国劳动力约为1500万。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大量避难者开始进入德国。1986年之后的4年里,约有38万人向西德寻求庇护,其中多数来自伊朗、黎巴嫩。
到了20世纪90年代,随着冷战结束、东西德统一,大量流离在中东欧地区拥有德国血统的德国人开始以每年数十万人的速度回归德国。这些回迁移民的很大一部分都已经疏离了德国语言、文化和社会,成为了“陌生的德国人”。这些后来者与那些几十年前就已迁入德国、适应德国文化,但身上并不流有德国血统的外国移民形成巨大反差,也造就了德国移民结构中的尴尬局面。
除了德国血统的回归,德国在上世纪90年代出现的移民潮还受到另一股力量的支配,那就是东欧剧变和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等区域动荡所导致的政治避难者和战争难民大量进入。1990~1992年,约有90万难民进入德国,多数来自前南斯拉夫、罗马尼亚或土耳其。1992年的避难者申请数一度高达43万,而当年进入欧共体(即欧盟前身)的难民总数也不过55万人。相比之下,今年前7个月,已有34万难民进入欧洲,成为二战后最大难民潮。
从二战后到2005年新的移民法诞生之前的半个世纪时间里,德国人口构成中外国人口所占比例从1%上升到接近9%。应该说,外国移民在德国战后重建和经济发展中为德国注入了不可忽视的生命力,德国经济的繁荣也增加了对外来移民的容纳力。但是,随着欧洲整体经济下滑,不断涌入的叙利亚难民还是让欧洲左右为难。
报告显示,美国以229个投资项目居第一,同比下降2.6%,瑞士排名第二,202个投资项目,与前一年持平。
中国自2016年起连续8年为德国最大的贸易伙伴。
史世伟说:“二战后德国有9位总理,也曾经出现过投票优势微弱的情况,但从未出现过未获绝对多数且无法当选的情况。”
“鼓励德国车企扩大对华投资,欢迎中国车企赴德投资,共同推动汽车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
长期来看,80%的车企计划维持或扩大在华生产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