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经济学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敬琏10月25日表示:“消除体制性障碍是改革的关键”。
他说,特别是必须改革既不反映成本、又不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变化的计划价格制度,他认为“价格体系的改革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成败的关键”。
在出席当日召开的清华大学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CIDEG)十周年庆典时,吴敬琏作了题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关键驱动力”主题演讲。
吴敬琏说,中国经济增长从2011年就走上了一个降速的下行的通道,同时存在着的一系列经济矛盾也开始显露出来。“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是什么?就变成现在不管是学术界还是政界讨论的一个核心的问题。”
吴敬琏说,近年来,从各种意见、分析的框架,到实际的政策,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意见,可以简单地归纳为两种分析的框架和由这两种不同的分析框架所引出的不同方略和对策。
一种是从需求侧去进行分析,就是“三驾马车”的分析方法,认为中国经济增长走入了一个下行的通道呢,是因为需求乏力。这种分析方法源自凯恩斯主义的短期分析框架。
“在我看来,这在理论上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吴敬琏说,因为是用了凯恩斯主义的短期分析方法,去研究中国的长期增长的问题。从实际表现来看,中国用这种方法来应对GDP增速下降已有很长时间,特别是全球金融危机发生后,在2009年采取了非常强的刺激政策,想拉升经济增长速度。2009年到2010年只在很短的时期,把这个经济增长速度从年增长6%左右拉伸到8%以上,甚至到了10%,但是很短暂,到了2010年年末就开始进入了下行的通道,从2010年到现在,几乎每年或者隔一年就会采用这个强刺激的方法希望拉升经济增长。
吴敬琏分析说,这样做产生了两个负面的结果,一是投资拉动的效果越来越差。特别是到了最近两年,这个刺激的作用几乎等于零。另一个方面,因为过度的投资,使得国民资产负债表的负债率即所谓杠杆率变得越来越高。
另一种从是供给侧的各种因素去分析中国经济增长的驱动力,即关注新增劳动力、新增资本投资和效率的提高。吴敬琏认为,用这种分析的框架来解释过去30年中国经济之所以能够取得高速的增长,是很有说服力的。
他说,依据这种分析,可以得出结论,中国今后要保持持续稳定增长,主要的驱动力量应该是转变经济增长的方式,从主要依靠投资、主要依靠投入资源,转到主要依靠技术进步、靠效率提高。一句话,就是转变经济增长的模式。
他分析说,经济增长模式转型或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已经提出整整20年。过去成效不大的原因在于存在实现这一转型的“体制性障碍”。关键在于建立一套有利于创新和创业的体制,“在保证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条件下,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切实推进改革上。”
对于多个领域改革存在的问题,吴敬琏认为,简政放权应挤干水分,既要“把这个市场进入的负面清单制定出来”,又要“根据李克强总理所说的法无授权不可行,制定各级政府的正面清单”。
对于金融改革,吴敬琏说,“金融改革的核心改革进展的不错,如利率市场化。应该说利率市场化改革已取得了决定性的成果。”但在金融市场方面有很多长期需要解决的问题,“如证券市场的改革一直进展得非常慢,特别不好的消息就是股灾发生以后,显然看出一些迹象。从审批制改到注册制的改革似乎要推迟了,这是一个不好的消息。”
吴敬琏说,财政改革进展总体可以,但遗留的问题太多;价格改革是一个非常困难的改革,但又是非常关键的改革;国企改革有一些原则性的问题,一直存在争论,现在看来还没有完全解决,一是国企定位,另一个是代表国家来掌握国有资本的机构,是管资本为主,还是要管人、管事、管资产。这些问题需要在今后实践中去解决,仍有很多难题。此外,自贸区建设还遇到各部门把住自己的权利不放的问题,使得负面清单难以缩短。
吴敬琏说,教育体系改革、法律体系改革等也需要向前推进,否则,“效率的提高”就很难成为经济增长的驱动力量。
2005年9月,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在丰田汽车公司的无偿资助下成立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CIDEG),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党组书记和副主任、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首任院长陈清泰担任中心理事长,斯坦福大学教授青木昌彦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敬琏担任学术委员会的联席主席。
展望下半年,多位专家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考虑到外部环境带来的出口不确定性,以及去年三、四季度的高基数影响,为实现全年经济增长目标,下半年宏观政策还需要进一步加力,加快财政支出,降准降息仍有空间,并期待在稳定股市、楼市、人民币汇率等方面出台更多增量政策。
华为徐直军:5G车联网占比未来五年将提升至95%,产业应抓住机遇
最开始商家售卖未名湖水,纯属制造噱头,可能他们也没有想到,这样一件无厘头的事情竟然能“成功”,并且成为了一个话题。
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表示,将密切关注美国关税措施的实施动向,在现行对美磋商框架内积极应对,力争使韩国国内产业所受影响最小化。
近期,外资机构密集上调对2025年中国经济发展预期,进一步释放看好A股市场投资价值的信号,引导更多增量资金增配中国股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