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开盘两市一度拉升翻红,临近尾盘,两市再次上演跳水,沪指跌近1%逼近3300点。截至收盘,沪指跌0.25%,跌8.39点,报3316.70点;深成指跌0.15%,跌16.74点,报11288.14点;创业板跌0.11%,跌2.77点,报2429.27点。
板块方面,两市仅少数板块上涨,次新股、农业、猪肉、西藏安康、三沙概念、有色、券商、保险等涨幅居前;水务、二台概念、石墨烯、卫星导航、粤港澳、银行等跌幅居前。
消息面上,10月29日,国家发改委联合财政部、农业部、商务部发公告,公告称要防止生猪价格过度上涨下跌,为完善生猪市场价格调控机制,提升调控的前瞻性、有效性,国家发改委联合财政部、农业部、商务部对2012年初发布的《缓解生猪市场价格周期性波动调控预案》(2012年第9号公告)进行了修订。今日上午,新修订预案正式公布。据悉,修订后的预案自发布之日起实施,旧方案同时废止。
养殖业、种植业林业、农产品开发、农业服务、农业专用设备等板块在《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利好刺激下维持强势,截止收盘,养殖业涨幅近4%。其中华资实业(600191)、禾丰牧业(603609)、星光农机(603789)、一拖股份(601038)、吉峰农机(300022)等个股强势涨停。
据新华社11月2日消息,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根据中央统一部署,从提高农村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出发,特制定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
午后浦东国资改革概念爆发,张江高科(600895)盘中强势冲涨停。消息面上,2日下午,浦东新区举行第二批国资国企改革启动会。本批国资国企改革主要有三大重点:一是聚焦三大主体,着力打造“张江科技城”建设;二是将原东岸公司与滨江公司等浦东国资委体系内的相关企业整合,组建为注册资本20亿元的浦东国有独资东岸集团;三是加快浦东投资控股集团建设。
周二除农业相关板块外,热点较为匮乏,次新股延续周一强势走势,继续迎来涨停潮,截止收盘,曲美家具、拓普集团(601689)、继峰股份(603997)、四通股份(603838)、金诚信(603979)、星光农机、健盛集团(603558)、中飞股份(300489)、音飞储存(603066)、普丽盛(300442)。创力集团(603012)、恒通股份(603223)、厚普股份(300471)、双杰电气(300444)、再生科技15股涨停。
徐翔概念领跌概念板块,截止收盘,徐翔概念跌幅超6%,华丽家族(600503)、大恒科技(600288)、康强电子(002119)3股跌停,乐通股份(002319)跌幅超8%。
华泰证券分析师表示,题材股大幅炒作后缺乏全局性的刺激题材,三季度业绩报告也显示上市公司四季度业绩也不容乐观,资金面充裕可能支撑市场不会深幅调整,但短线看投资者信心决定短线市场波动,建议投资者继续轻仓观望。
巨丰投顾则指出,目前3400点一带套牢盘众多,短线若强行突破,反而后患无穷。因此在这个位置反复震荡,有利于后市的拉升。沪指在3300点至3450点区间仍将反复震荡。在改革预期与货币宽松刺激下,市场中长期向上可期。
量能不济致尾盘跳水 沪指险守3300点大关
今日市场三大股指纷纷高开,不过市场量能较小,场内仍以存量资金博弈为主,大盘呈现宽幅震荡格局。所谓久盘逼跌,市场始终徘徊在3300-3350点区间,临近收盘时,期指开启跳水模式,沪指再度下探,截止收盘,沪指小幅下跌。
从板块上看,受到国务院印发深化农村改革方案,农业板块全面爆发,截止发稿,一拖股份(601038)、吉峰农机(300022)、禾丰牧业(603609)、金新农(002548)、罗牛山封死涨停。次新股继续前一交易日强势走势,曲美家具、音飞储存(603066)、普丽盛(300442)等超过十只个股强势涨停。而徐翔概念股依旧位列于跌幅榜首位,华丽家族(600503)、康强电子(002119)、大恒科技(600288)等依旧一字板跌停。
消息面:
1、3日讯,目前私募资质良莠不齐,乱象丛生,监管层今后很可能对私募加大监管力度,目前私募备案申请已呈现收紧趋势。
2、两市融资余额两连降。截至11月2日,上交所融资余额报6245.8亿元,较前一交易日减少22.81亿元;深交所融资余额报4031.44亿元,减少2.02亿元;两市合计10277.24亿元,减少24.83亿元。近期的市场调整或为近期融资余额逐渐下降的最大缘由。
总体策略:
进入11月份的市场,将维持宽幅震荡整理之势头,由于场内仍以存量资金博弈为主,难以带动一两个蓝筹板块快速拉升,因此想要突破并站稳3400点并非易事。另外从量能上看,大盘缩量调整暗藏积极信号。随着配资资金的大规模清理告一段落,市场利空因素得到有效释放,指数逐步开始走出低谷,特别是国庆节后的一颗长阳彻底摆脱了下降趋势,以私募基金为首的机构开始加紧抄底了脚步。目前是绝佳战略建仓的位置,投资者要跟随主力步伐,踏准市场前进的脚步。(同花顺)
成交萎缩明显 调整即将结束
【盘面简述】:
周二早盘两市高开低走,午后大盘稍作冲高后,继续回落,临近尾盘,跌幅加深。盘面上,农业板块集体上攻,猪肉、养殖业、林业等涨幅居前,钛白粉、土地流转、物流、证券、稀缺资源等板块也有所表现。徐翔概念股继续重挫,跌幅超7%!二胎、卫星导航、军工、石墨烯等板块出现回调,跌幅居前。今日沪指上攻3350乏力,再次寻求3300点支撑,成交量萎缩明显,预计调整即将结束。操作上,重点关注受益十三五规划及年报预增的成长股。
【板块方面】:
一拖股份(601038)、吉峰农机(300022)、禾丰牧业(603609)封上涨停,罗牛山(000735)、华英农业(002321)、西部牧业(300106)、牧原股份(002714)、獐子岛(002069)、芭田股份(002170)、智慧农业(000816)等涨逾3%。网络安全整体走强,绿盟科技(300369)领涨板块,启明星辰(002439)、卫士通(002268)、证通电子(002197)、旋极信息(300324)、国民技术(300077)均涨逾4%。
【消息面】:
1、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发布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从提高农村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出发,聚焦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农业经营体系、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和农村社会治理制度等五大领域,进一步推进深化农村改革。
2、中日韩领导人齐声促谈三边自贸协定
时隔三年,中日韩三国领导人会议机制再次启动,或将加快中日韩自贸区谈判进程。由于中韩今年6月1日已经签署了自贸协定,因此日本成为达成中日韩自贸区的关键因素。中日韩三国国内生产总值和对外贸易额合计均占世界20%以上,建立中日韩自贸区是三国经贸发展的必然取向,有助于充分发挥三国间的产业互补性。
3、10月财新PMI大幅回升实体经济压力减缓
随着稳增长政策发挥效应,实体经济放缓势头有所减慢。继10月官方制造业PMI持稳后,同月财新制造业PMI的大幅回升也印证了这一点。财新昨日公布最新数据显示,10月财新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为48.3%,创下6月以来最高,较9月的47.2%明显回升。
【巨丰观点】:
周二早盘两市高开低走,午后大盘稍作冲高后,继续回落,临近尾盘,跌幅加深。盘面上,农业板块集体上攻,猪肉、养殖业、林业等涨幅居前,钛白粉、土地流转、物流、证券、稀缺资源等板块也有所表现。徐翔概念股继续重挫,跌幅超7%!二胎、卫星导航、军工、石墨烯等板块出现回调,跌幅居前。
农业股今日大幅飙升,一拖股份、吉峰农机、禾丰牧业、罗牛山、獐子岛封上涨停,华英农业、西部牧业、牧原股份、芭田股份、智慧农业等涨逾3%。消息面上,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农业股迎来政策红包。
中央网信办指导筹备的第一届中国互联网安全领袖峰会将于11月3日—4日在北京召开。网络安全整体走强,绿盟科技领涨板块,绿盟科技、启明星辰、卫士通、证通电子、旋极信息、国民技术均涨逾4%。
“大飞机”总装下线 万亿级市场开启在即,想关个股活跃。宝钛股份(600456)涨停,德威新材(300325)、洪都航空(600316)、成发科技(600391)、中航黑豹(600760)、航天长峰(600855)、中航动控(000738)等午后均有冲高动作!
浦东第二批国资国企改革启动,上海本地股大涨。张江高科(600895)涨停,市北高新(600604)、浦东金桥(600639)等涨逾6%,外高桥(600648)、亚通股份(600692)、浦东建设(600284)等亦大涨。据浦东时报11月3日报道,昨天下午,浦东新区举行第二批国资国企改革启动会,新一轮改革将凸显科创中心建设这一战略性目标。
巨丰投顾认为大盘在3250~3450点区间盘整已有17个交易日,上有压力,下有支撑。加之稳增长、中日韩自贸区谈判、深化农村改革等红包将逐步落地,预计11月行情不会太差。今日盘中大盘再次下探逼近3300点整数关。预计大盘短线将以刺破3300点作为本轮震荡结束的标志,随后将重拾升势。在改革预期与货币宽松刺激下,市场中长期向上可期。后市,新的价值投资,将有望由证金公司引领!建议在消息面相对平静的11月,回归到价值投资上来。(巨丰投顾)
海通证券:中国股市四大误判
究竟是熊长牛短还是牛长熊短
尽管中国股市设立至今只有短短25年历史,但市场发展速度却异常快,它已经成为全球市值规模第二大的市场。但如此迅猛发展的市场,却被广大投资者公认为是熊长牛短的市场,抱怨A股市场赚不到钱。
实际上,全球绝大部分股市都应该是牛市长于熊市,否则这个市场就玩不下去了。A股会是例外吗?根据海通首席策略分析师荀玉根的统计结果,从96年至今的股价指数波动的特征是,指数处在持续上涨阶段的平均时间是20个月,股指处于持续震荡阶段的平均时间是25个月,股指处于持续下跌阶段的平均时间是9个月。而且,历次上涨阶段的平均涨幅为209%,而历次下跌阶段的平均跌幅只有46%。这说明,股价指数无论是上涨的时间和上涨的幅度,都要大于下跌的时间和幅度。故熊长牛短之说是误判,也就是一种主观感受。
即便你在每轮牛市最高点,等金额买入所有交易股票持有至今,收益率远超其他投资品种。如2007年的6124点买入,持有至今年10月26日,其收益率可达到110%左右。也就是说,大家普遍参照的上证综指实际上是A股市场上表现最差的指数之一,深圳成指表现比它好些。但看一下上证380、中证800等指数,今年则早已创下了新高,尤其是上证380,今年的指数最高点要超越07年最高点的一倍多。再看一下中小板和创业板指数,实际上是从2012年的年末开始了一轮持续至今年6月份的大牛市,时间长达30个月。尽管6月份以后出现回落,但至今仍难以判断这轮牛市是否终结。
因此,尽管大家普遍参照的上证综指表现最差,但它也没有成为全球股市长期上涨铁律下的一个反例,其1990年至今的年化回报率约为16%,93年至今的年化回报率约为5.4%。但A股所有股票的平均年化回报率还是远超过去25年来GDP的平均增速。这在全球股市中算是上佳表现了。
究竟是蓝筹股还是绩差股更具投资价值
大家想必对“蓝筹股具有罕见投资价值”这句话耳熟能详,教科书上也从来都是这么认为的。而且,成熟市场里,蓝筹股的投资回报率也是非常可观,巴菲特也是通过慧眼识别蓝筹股而获得长期的高回报。那么,A股市场的蓝筹股表现如何?
由于对具体蓝筹股的判别一定会有争议,故我们不妨参照7月4日,21家券商的救市会议公告提出——“以2015年6月底净资产15%出资,合计不低于1200亿元人民币,用于投资蓝筹股ETF。”——来确定蓝筹股的组合,那无非就是上证50ETF、上证180ETF和沪深300ETF。但这三大蓝筹股ETF自07年以来的8年时间里,表现远不如其他非蓝筹股指数要好,其中上证50指数最差,迄今只有2300多点,只有07年10月份最高点时的一半。而过去8年来,沪深所有股票的平均涨幅已经超过100%。
如果说投资期在1年或1年以下的是短线交易,那么,投资8年应该算是长期投资。之所以非蓝筹股或业绩较差的股票有着惊人的平均涨幅,或许与中国股市的游戏规则有关。
比如,股票的发行采取额度管理和限价政策,几乎不采取退市举措。在这样的发行和退出体制下,股票的稀缺性就十分明显。母公司、地方国资委或其他机构等均把业绩差、经营难以持续的上市公司作为壳资源,通过资产注入、并购重组或借壳上市等方式,给了原有公司新的资产,反复给投资者新的资产增值预期,从而提升其估值水平。
据统计,上海“老八股”90年上市至今平均上涨229倍,年化收益率为24.8%,超过股神巴菲特的长期投资业绩;而同期上证综指上涨37.79倍,年化收益率为16.80%。我们不难发现,“老八股”中,大部分公司已经被重组或资产置换,25年来,主营业务也被改得面目全非,但却没有一家遭到退市。如果在美国,可能不少已经被退市,若在香港地区,则不少可能成为股价低于1元的“仙股”。
但所谓的蓝筹股组合为何会表现不佳?原因也是多方面的。首先,与中国的经济周期与产业转型有关。比如,在中国发展过程中,先后经历了短缺经济时代的百货业繁荣、家电行业高速发展,重工业化时代的石化、钢铁、水泥、有色、煤炭等高速增长,城市化加速时的汽车和房地产、银行业的兴旺发达,如今,人口老龄化和消费升级背景下的健康养老、文化娱乐和通讯传媒等产业的崛起。你会发现,过去兴旺的行业大部分是大型国企为多,如今兴旺的行业则是中小型的民企居多。所以,当占上证综指权重较大的国企风光不再时,指数的涨幅就会落后于个股平均涨幅。而且,由于公司治理等缺陷,过去的蓝筹也不再成为当今和未来的蓝筹。而中小市值的上市公司往往主营业务的市场份额不大,还不能成为蓝筹,而本土投资者的投资理念又不同于成熟市场的投资者,喜欢炒新炒小炒题材,这也是导致绩差股涨幅往往大于传统蓝筹股的原因。
本土投资理念究竟会不会与国际接轨
随着“沪港通”的推出,“深港通”也是迟早的事情。最近中英双方又达成“沪伦通”的意向,这些都表明A股市场的开放度在提升。早在“沪港通”讨论之初,大家都普遍认可A股市场的股价将先与对应的H股逐步趋同的看法,并且大多数人认为,随着注册制的推出,股票供给会大幅增加,接下来是投资理念更加与国际化,最终会与成熟市场接轨。
这样的逻辑演绎似乎是成立的,但我们应该去思考为何目前A股对H股的溢价水平没有显著缩小的原因。“沪港通”推出之后,大家原本以为A股与H股的价差会大幅缩小,但事与愿违,溢价率不降反升,目前的AH溢价指数维持在130%以上,仅有6家公司的A股低于H股,但折价率不足10%。绝大多数A股价格高于H股,不少中小市值的A股价格还扩大至对应H股的2-3倍,最高的甚至超过6倍,真是匪夷所思。
有人说,这只是时间问题,未来肯定会趋于一致的。那么,未来究竟指多久?如果说未来10年A股对H股的溢价还是没有显著缩小,是否就可以认为我们对“投资理念与国际接轨”的预见是一种误判?早在90年代初,大家都认为未来A股与B股之间的价格会接轨。结果却是,终于等到2001年6月个人投资者可以买B股了,以为该接轨了,却换来B股的大幅下跌。而且,14年之后的今天,上证B股指数的涨幅还不如A股中涨幅较小的上证综指表现好。当初以为可以获得巨大套利收益的B股投资者,若真的持有14年,还得承受折价亏损。
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A股市场的主要交易者是个人,也就是说,机构没有定价权。二是,QFII的市值占比大约只有3%左右,而韩国与台湾股市的外国投资者的市值占比大约在30%左右,且台湾股市早在1996年就被纳入MSCI的新兴市场指数中,而韩国也在2000年底就全面放开资本项目交易,说明A股目前阶段还处在台湾或韩国股市在上世纪90年代初的开放度水平,海外机构投资者相比本土机构投资者而言,对A股更没有定价权。
那么,未来需要多久才能让机构投资者主导市场?恐怕10年是不够的。美国从散户市场变为机构市场大约花了70年时间,韩国与台湾的股市至今仍以散户为主。因此,如果不是出于分红收益的考虑,长期投资H股或B股未必能获得比A股更高的收益。
其实,中国资本市场在短短25年内能够发展至如此大的规模,已经称得上是神速,但投资理念要与国际成熟市场接轨,不仅需要大的金融充分开放环境,还需要国家治理水平的提升。
散户亏钱是因为缺乏保护还是交易过度
很多年以来,个人投资者对管理层的抱怨一直不绝于耳,因为根据历年来一些媒体对散户盈亏的调查结果看,亏损的平均每年要占60-70%,持平的10-20%,盈利的只有20-30%。可见,散户亏钱总是占大多数,且他们抱怨主要是参照上证综指(07年至今8年不涨反跌),认为这是管理层无能的表现,同时也认为发行和交易制度对其不利,对机构大户的内幕交易和市场操纵行为监管不力导致他们亏损。
确实,中国股市仍处在不成熟阶段,在制度和监管方面仍有不少漏洞和问题,但这并不是导致散户亏损的主要原因。如前所述,A股的总体表现要远好于上证综指的表现。那么,主要原因是什么?我认为,以赚取价差收益为目的的短线交易是散户亏损的主要因素,如果长期持有,其收益率还是非常可观的。据估算,个人投资者持股市值只占自由流通市值45.5%、流通市值的23%左右,但交易量却要占到全市场交易量的85%左右。换言之,当今年全市场的股票年交易换手率(按流通市值计)至少达到600%时,散户的总体换手率将达到2217%,也就是一年倒手22次。而美国纳斯达克市场是全球成熟市场上最活跃的股市,年换手率也不过2.5次,印度的国民交易所年换手率不到0.5次。从行为学上分析,大部分交易都是因为人性的贪婪或恐惧达到了某一程度而触发的,这就导致交易越多亏损概率越大的结局成为必然。
市场的监管者显然已经发现了散户亏钱的主要原因,因此,从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的角度,就可以理解为何市场人士一直呼吁的股票T+0交易规则一直不出台,因为该交易制度一旦推出,则散户的交易量将再度大增,亏损率会更高。同理,此次救市过程也对股指期货的交易规模进行了严格限制,使得机构几乎无法用这一衍生品工具来进行套利或控制风险。这显然与金融创新和资本市场完善的大逻辑不相符合,也引发了不少学者与机构的质疑。但从保护散户利益的角度看,监管当局当然不希望看到机构大户借助衍生品工具来绞杀散户。
回顾股市历史,不难发现,管理层为了维护市场稳定和保护投资者利益,确实是煞费苦心,且付出了巨大代价。
如过去21年时间内,曾10次暂停新股发行;估计本轮救市“国家队”所投入资金应该超过A股市场的全年融资总额。而在新股发行方式上,也一直采用限额和限价的方式,以避免造成市场冲击和投资者利益受损。又如,A股市场的退市制度虽然早已建立,但实际退市事件却极少,这使得不少绩差公司能够起死回生、乌鸡变凤凰。这种做法,实际上与当前对各类利率产品采取刚性兑付方式是异曲同工,都是为了维护市场稳定和避免投资者受损。
因此,中国管理层对A股市场个人投资者的呵护应该是非常充分的,实际上已经有点过度保护,投资者不能因为自己亏损而把主要责任推给管理层。但需要反思的是,这样的保护是否有利于市场的长期发展,所付出的代价是否值得?正如大家都意识到刚性兑付一定要打破一样,否则利率市场化是不可能实现的,金融产品的定价扭曲现象还会持续下去。
当前A股的定价机制十分混乱,估值扭曲同样会导致市场参与者行为的扭曲。如果说,国家投入万亿资金来救市,其结果只是让建立在沙漠上的大厦不倒塌,这是否值得?实体经济的价格双轨制早已打破,金融领域的价格多轨制却长期存在,因此,资本市场如何建立一个统一、开放、透明和公正的游戏规则,确实需要智慧和胆略。
(海通证券副总裁兼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为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撰稿 来源:凤凰国际iMarke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