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多利亚》电影剧照
《维多利亚》电影剧照
第三届德国电影节于11月13日刚刚在北京开幕。开幕影片是由塞巴斯蒂安·施普尔执导的《维多利亚》,这部作品从头到尾140分钟里使用一个镜头拍摄,当中没有经过任何剪辑,全部场景调度、演员表演都仿佛如舞台戏剧即时发生。
而与之相平衡的是引人入胜的剧情故事:年轻的西班牙女孩维多利亚在凌晨四点到七点之间的柏林街头,与几个本地青年相遇、并逐渐被卷入一场银行劫案。被长镜头捕捉并延续到观众每个人身上的共鸣,让这个看似会登上任何国家社会新闻的普通案件显得尤为真切——因此,该片在今年二月的柏林电影节上拿下银熊奖,同时获得六项德国电影奖,也被列入奥斯卡提名候选。
“一开始我们就想着用一个镜头去讲关于银行劫案的故事,然后才有接下来的所有细节,比如电影的技术框架、还有构成全片的基本场景,故事从哪里开始、人物要去往哪里、如何展现劫案过程等等,这些都是难点。”《维多利亚》的演员兼合作编剧埃尔克•弗里德里克•舒尔茨(Eike Frederik Schulz)在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说。
据他介绍,剧本里除了场景之外没有对白,因此几乎全部台词都需要几位演员根据预先设定的人物性格以及故事走向来即兴发挥。这样做给演员带来巨大的挑战,但同时也会让所有故事的发展都显得如行云流水般真实自然。
有几次场景中,演员过于投入发挥会超出时间,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摄影师在现场打手势提示大家转场。而虽然在正式开拍前大家一一就每个场景细节都进行了详细的排练,但在实际拍摄时,甚至某个人物脸部朝向的不同都会有很不一样的光影效果。因此,在深夜和凌晨微弱光线条件下,所有的摄影机都要万般小心。
舒尔茨告诉记者,全片总共拍摄了三次,每次都成功了。“其实一镜到底从技术角度来说并不是很难实现,难的主要是在此基础之上如何体现戏剧冲突,并且让观众在两小时的过程中始终被紧紧抓住。”他说。
“剧中人物更贴近中下阶层的年轻人生活,但幸运的是,却有更广阔的观众群体从中感受到了共鸣。可能一部分是由于年轻人的困境在全世界都由类似之处,比如对自己不被社会所需要而感受到的失落,也可能影片本身的某种品位和调子在2015年的今天尤其受到欢迎。”舒尔茨说。
“类似的银行劫案几乎常常发生,但我认为关键在于从中可以看到其他隐喻的东西。”出生于1987年的舒尔茨自己就是片中所展现的德国年轻人中一员,他认为观众们应该着重看到故事所暗指的社会心理问题。
“剧中的主角都有着不同的教育背景,可他们在面对同样情况时的反应却出奇得一致。在此前的人生经历中大家都相信,如果当个好人就会有好的回报,但实际上却发现真实世界并不是如此——于是年轻人们不再耐心地等待好事发生,而是奋起去抢。这其实才是整个劫案真正想要表现的内容。”他说。
而在电影放映第二日的中德电影人讲座上,中国纪录片导演吴文光也表达自己对该片的喜爱。他认为,这些面对冲突的年轻人显然根本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而这在年轻时期的他自己身上也有过类似的体验,“我无法思考,只是看到了、记住了,二十年后发酵成了别的东西。”
“我很好奇,现在要怎样做年轻人?我们曾经被迫与历史隔断,而现在的这一代要怎样把它们续上?”他说。
对此,舒尔茨提到一个很好的比喻,即当自己走到人生的岔路口茫然不知去往何处时,转过头来重新看待自己的历史、并给来时路贴上标签。因为这是我们唯一可以把握的东西。
继前两年成功举办影展,第三届德国电影节由德国电影协会(German Films)与北京德国文化中心•歌德学院(中国)(The Goethe-Institut)联合举办。包括《维多利亚》在内的十四部最新优秀德国电影从即日起陆续在北京、成都、青島和深圳四地展映,并有一系列相关的影人对谈、讲座活动。电影节将持续至11月28日。
(具体信息请查询电影节官网:http://www.festivalofgermancinema.com/zh)